平城.大同
大同在我国明代作为与北方蒙古族的贸易重地,曾三设马市,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明代的大同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马市的设立,而因为明朝廷与蒙古族之间的战战停停的微妙关系,又决定了大同马市的几起几落。
大同位于山西省最北部,介与内外长城之间,史书上称“山环采凉,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屏三晋拱神京,巍然重镇。”其地势险恶,属咽喉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而,又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从赵武灵王开辟,赵名将李牧居代,秦大将蒙恬筑城,汉高祖刘邦被围,汉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守边,就显示了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南北朝时期,自鲜卑族拓跋珪称帝,历经七帝,长达九十七年,大同不仅是北方重镇,还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出现了“四裔往还极盛”的鼎盛时期。辽、金,又把大同作为西京陪都,经济、文化颇为繁荣。
有明一代,在明王朝与蒙古诸部落长达二百多年的军事对峙中,大同被列为边防九镇之首。其时,时战时和。战时,大同作为前线重镇,是南北交锋、战马嘶鸣的战场。和时,因它地处交通枢纽是北方蒙古封建主入贡的必经之路,而成为汉族同蒙古族贸易的重要场所。曾出现“贡使络绎,商队接踵”的盛况。通过这种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互通了有无,促进了南北生产力的发展。从明正统到隆庆年间,明王朝曾在大同三设马市,每次马市的开与闭,都直接影响着明、蒙古的战与和。故而,马市在这一阶段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蒙古部落
明太祖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明大将军徐达率军取元,元顺帝自大都(北京)遁出塞,逃回漠北,居开平。二年正月,常遇春取大同。以后,明太祖、明成祖数次发重兵深入蒙古腹地,意在剿灭蒙元的残余势力。然而,蒙古诸部落一直占据漠北、漠南、漠西等地,与明王朝为敌。所以,明王朝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明王朝与蒙古诸部之间,长达二百年的军事对峙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明朝国力强盛,对蒙古诸部落采取了积极性的防御,主动出击。明王朝“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建国经八十年而传到英宗,此消彼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元1449年,爆发了著名的“土木之变”,明王朝的五十万军队被瓦解,连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这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天顺、成化年间,鞑靼崛起,达延汗统一了大漠南北,实为蒙古势力的复兴。鞑靼者,在明代是指东部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落。后达延汗的子孙形成了察哈尔、鄂尔多斯、土默特三大部落。尤其俺答(达延汗之孙)做了土默特部落首领后,军事实力强大,威震明朝廷。这期间,蒙古部落兵强马壮,明王朝则处于消极挨打,疲于奔命之状。
大同是明王朝的前线重镇,首当其冲,正统、景泰、嘉靖年间,每岁必战,胜少负多。明王朝与蒙古诸部落连绵不断的战争,给双方入目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就山西而言,边境地区土地荒芜,生产停止。蒙古骑兵数次突破大同防线,深入到晋中、晋南一带,兵马至处,抢掠一空,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的危害。经过多年的战乱,俺答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但是明王朝封闭了所有的北方边界,商品贸易断绝,对蒙古地区的危害是严重的。正如俺答所说:“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缎布难得。入边作歹,虽抢掠些许,人马常被杀伤,烹无釜,衣无帛。”因此,蒙古诸部落,极力希望与中原地区建立通贡互市关系;而明王朝也把通贡互市作为控制蒙古缓和战争的一种手段。既然互市“汉达两利”,那么,通商贸易的“马市”就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俺答汗
当时,蒙古部落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主要是“通贡”和“互市”两种形式进行。“通贡”就是蒙古部落派遣大批使臣,带着骆驼、马、皮货等物去明王朝朝贡。而明王朝则利用赏赐的名义予以钞币、绸缎、茶叶、金银首饰、贵重药品等等。而且沿途还设置旅馆,供贡使来往居住。蒙古每次入贡人数多至二三千,贡马以及皮子数以万计,据《明实录》所载的不完全统计,永乐元年至隆庆四年是一百六十余年间,蒙古封建主向明王朝入贡达八百多次。互市,主要是以马易物,所以又称马市。由明朝廷官员负责组织、监督并管理的在指定地点进行贸易。开市期间,由蒙古使臣带来大量的马和皮货等,来换取中原的棉布、锅釜、谷类等日常生活用品。双方拟定,一年交易两次,每次为期三至十五天。闭市后,蒙古人立即出境,远离互市地点。
第一次马市始于明正统三年即公元1483年,大同巡抚卢睿请令军民平价市骆驼与马,明英宗朱祁镇从之,并派遣东蒙古语的指挥李原来大同经理互市的事物。互市先由明朝廷官方对蒙古族部落送来的马匹定价,每匹马值金、银、绢、布等各有定数,称之为“官市”,剩余马匹才可以在民间交易,称之为“民市”。在“民市”里,蒙古人用马、牛、羊、毛皮、马尾等物与商人交换绸缎、细布、针、线、食品等。但禁止兵器、铜铁交易。但在1449年,也先贡马互市,宦官王振压马价,导致也先入侵,后发生了“土木之变”,马市随着中断。
大同第二次设立马市是嘉靖三十年(1551年)春。明朝廷拨白银十万量在大同镇羌堡以及宣府、延绥、宁夏开马市,准以马换布帛。俺答汗亲临大同,向明朝廷献九马,并告诫诸部落,不要饮酒误事,勿用驽马,马必须膘肥体壮,毛齿相应,在贡。这次互市,宣府、延绥、宁夏、大同共交易一万多匹。但明世宗以天朝自居,对俺答怀有戒心,于各种借口阻挠,终于在次年下诏罢各边马市。
明穆宗.隆庆皇帝
自此几年后,明王朝与蒙古部落之间征伐不断,战争使双方都损兵折将,疲惫不堪。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边境战事缓和了下来。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婚姻问题,到大同投降明朝廷。当时明朝廷首辅高拱、阁臣张居正、和宣大总督王崇古等极力主张以此为契机实现边境和平,于是同意俺答通贡互市,其条件是擒拿大同白莲教徒赵全等人。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明王朝在大同得胜堡举行授封诏书大典。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妻子三娘子为忠义夫人,其弟老把都、其长子黄太吉为都督统治,诸子孙各有所封。五月,在得胜堡的晾马台,俺答诸人接受了封号以及官职,俺答大喜,说:“天子幸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焉敢为患”并对天发誓,表示永不相犯。
1571年,在大同得胜堡、新平堡、守口堡、助马堡等第三次开设马市。明王朝规定俺答等人每年贡马五百匹,其中俺答的弟弟老把都贡马二百五十匹,由宣化镇进;俺答汗贡马二百五十匹,由大同镇进。并规定大同得胜堡为东哨顺义王俺答汗、西哨大成台吉(俺答孙子把汉那吉)等互市;守口堡为兀慎台(蒙古一部,万户);新平堡为黄台吉(俺答长子)等互市。开市期间蒙古人和明朝廷各派文武官员带领兵丁总理监督市场事物,明朝廷派五百人驻守市场,蒙古人派三百人驻边外。交易后,由明朝廷统一发放赏赐。为了活跃市场,宣大总督王崇古等还“广招商贩贸易,布帛、瓷器、茶叶、咸盐等,远自江、淮、湖、广商人也慕名而来”,各行交易铺延长四、五里远,尤以得胜堡、助马堡最为繁华,有“金德胜,银助马”之誉。
三娘子
随着贡市、贸易的逐年增加,双方需求增大,在开放官市的同时,明朝廷还允许马市完毕后,于同一地点开辟蒙汉人民之间交易的民市。民市交易更为繁荣,其交易额往往超出官市的几倍。后来,为了加大两族人民的交往,又在一些沿边地带开设了月市和小市。从朝贡发展到马市、民市、月市、小市明了贸易关系已由统治集团发展到了蒙汉人民之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明万历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即公元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其妻三娘子-忠顺夫人主持政务长达三十多年,一直与明朝廷保持着通贡互市的关系。按照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俺答去世后,忠顺夫人下嫁俺答长子黄台吉;黄台吉去世后,又嫁黄台吉长子扯力克;扯力克去世后,又嫁扯力克长孙卜石兔。三娘子-忠顺夫人历配四王,史书上说,主兵权,为中国守边保寨,众人皆畏之。蒙汉互市,三娘子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如此,方使蒙汉和平贡市长达六十年之久,使长城内外四十多年无战争,民老死不识兵戈。
本文就设立马市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铺展开来,首先说和平的互市 关系使广大的蒙汉人民避免战争的灾难,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蒙汉两族的矛盾冲突曾经使长城内外生灵涂炭,兵祸连绵,陷于田土不能耕种,道路不能运输,山川不得樵收的状况,而和平贡市以来,对于明朝廷来说,北方出现了明初以来从未有过的和平富庶的局面。
得胜堡
史称,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加坚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东至沿海,西尽甘州(甘肃省张掖市),延裹五千余里,无烽火警。而对于蒙古族来说既避免了各边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的战乱之苦,有不受制于延用以制蒙古骑兵动辄深入的闭关绝市的经济封锁政策,使蒙汉两族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自此,边境休息,东起延永关,西至嘉峪关,九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
其次,长期的和平互市关系,使长城内外的社会生产力都有所恢复和发展,的确是“汉达两利”。随着战争的平息,明王朝自然就减轻了巨额的军事负担,广大劳动人民的苛捐杂役也随着减轻;贡市,又输出了大批的农耕畜力,这样就调动起了边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边疆水陆屯田,悉垦如内地诸省,而且开垦荒田远至边外,出现了官民城堡次第新修,粮饷日积于仓库,禾稼岁登于田野的繁荣景象。
助马堡
蒙古高原由于经济上与内地有着紧密的依赖关系,所以互市是他们渴望已久的,通过互市,他们能从明朝廷哪里得到优厚的赏赐,又能从互市中得到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这不仅促进了畜牧业和狩猎业的发展,而且使农业和手工业均得到了高速的恢复和发展。明神宗万历九年即公元1851年俺答汗和三娘子在古丰洲修建了呼和浩特城(蒙古语“青色的城”),明朝廷命名为“归化”,蒙汉人民在这里从事畜牧业、农业、园艺业和手工业生产。在蒙汉两族人民共同的努力下,筑城架屋,东西相望、良田万顷,连村数百;成为耕种市廛,花柳蔬圃的塞上江南。当时有人曾发出“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的感慨。
再次之,大同马市的设立,起到了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大同马市的几起几落,说明了虽然蒙汉统治阶级发生过各种各样的战争,长城内外曾出现过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局面。但是,和平相处,友好往来,仍是蒙汉两族人民的主流。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虽然有各种阻力,但谁也挡不住它的前进。蒙汉人民冲破种种阻挠,发展私市贸易,在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后,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而在这一段曲折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同的马市起到了把蒙古族与中原联结的纽带作用,为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发挥了它不可泯灭的功效。
守口堡
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