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湖:青海湖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风景壮丽。古称“西涨”,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为蓝色和青色湖泊之意。湖面长约 105千米,宽约 63千米,面积 4583平方公里,海拔 3196米,湖的最深处达 32.8米,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湖周围有诸多景观,依次为湖滨平原、沼泽草甸、山地草甸、半荒漠干草滩和荒漠化沙丘带。湖区及环湖地区共有鸟兽 200种,栖息着十万余只各类候鸟,是我国高原内陆地区水禽候鸟栖息、繁衍和越冬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候鸟迁徙的驿站,被誉为“鸟的世界,鸟的王国”。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黑颈鹤、普氏原羚、大天鹅等。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鄱阳湖是 中国第二大湖,也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古称彭蠡泽、彭泽、彭湖或彭蠡。鄱阳湖汇集赣江、 修水、 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江水,经湖口注入长江。 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南北长 110公里,东西宽 50∼70公里,北部狭窄仅 5∼15公里。在平水位 (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 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 (20 米) 时,可达 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当低水位 (12 米) 时,仅 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使数百万亩湖滩地不能大量耕种,还易孳生草滩钉螺。
我国最深的湖: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又称 白头山天池, 坐落在 吉林省东南部,是 中国和 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是 松花江之源。 (有人误以为天池是鸭绿江之源, 鸭绿江和 图们江源头都在长白山南麓,而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以北。天池之水只与松花江相连。 ) 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 2150米,所以被称为 “天池 ”,湖水最深处为 373米。 长白山原是一座 火山。据史籍记载,自 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 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 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 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荣获海拔最高的 火山湖基尼斯世界之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绿清澈,从天池倾泻而下的长白飞瀑,是 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它轰鸣如雷, 水花四溅,雾气遮天。
我国最高的湖:霍尔泊湖
位于 西藏的珠穆拉玛峰北的霍尔泊湖,是 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湖 ,湖面 海拔6166 米。
我国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湖
纳木错湖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 湖泊, 蒙语和满语称 “腾格里诺尔 ”, 藏语纳木错湖意为 “天湖 ”, 位于拉萨以北 当雄县和 那曲地区 班戈县之间。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以北,距离拉萨 240公里。 纳木错湖 是西藏第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在 20世纪 70年代以前为我国第三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成为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又是世界海拔第二高的咸水湖。 纳木错湖是 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在西藏人的心目中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每逢 藏历羊年,朝圣者不远千里来参加纳木错盛大的转湖节。纳木错湖的湖面海拔 4718米,东西长 70公里,南北宽 30公里,面积 1920平方公里。 湖泊形成和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是第三极 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成,为断陷 构造湖,并具冰川作用的痕迹。纳木措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广阔的湖滨,草原绕湖四周,水草丰美。湖水含盐量高,流域范围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野牛、山羊等。湖中多野禽,产细鳞鱼和无鳞鱼。湖水清澈,与四周雪山相映,风景秀丽。
我国最大的游移湖:罗布泊
罗布泊是 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 湖泊。在 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约 780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 泑泽、 盐泽、蒲昌海等。公元 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 楼兰城为著名的 “ 丝绸之路” 咽喉。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 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根据湖水变化,一些 探险家认为罗布泊为“ 游移湖”或“交替湖”,摆动于北纬 39至 40°和 40°至 41°之间。近来 中国科学家作了实地考察,发现湖泊的西北隅、西南隅有明显的河流 三角洲,说明塔里木河下游、孔雀 河水系变迁时,河水曾从不同方向注入 湖盆。湖盆为塔里木盆地最低处,入湖泥沙很少,沉积过程微弱。湖底沉积物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汇水中心。只是湖水有时偏北,有时偏南,并非大范围的“游移”。
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距西宁 750公里。盐湖东西长 160多公里,南北宽 20至 40公里,盐层厚约为 2至 20米,面积 5800平方公里,海拔 2670米。湖水盐分饱和,结成 15米厚的盐层,储藏盐量 500亿吨以上,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 1000年。还出产闻名于世的光卤石,它晶莹透亮,十分可爱。盐湖伴生着镁、锂、硼、碘等多种矿产,钾、盐资源极为丰富。 “察尔汗 ”是蒙古语,意为 “盐泽 ”。盐湖地处戈壁瀚海,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水分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因长期风吹日晒,湖内便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坚硬。盐湖周围地势平坦,荒漠无边,但风景奇特。整个湖面好象是一片刚刚耕耘过的沃土,又像是鱼鳞,一层一层,一浪一浪。遗憾的是地上无绿草,湖中无游鱼,天空无飞鸟,一片寂静。风和日丽时,浩瀚的湖面如同一个巨大的宝镜,放射出银色的光芒,热气腾腾,波光闪烁,真似碧波万顷的海洋。倘若有幸,还会看到变幻莫测的 “海市蜃楼 ”,令人神情恍惚。湖中的盐花,晶莹透明,千姿百态,有的像珊瑚、宝塔、花朵,有的似星座、象牙、宝石,令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被誉为蓝色的花。置身于花丛中,使人遐想无边,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湖中还出产被誉为 “盐湖之王 ”的珍珠盐,颗颗纯白如雪,粒粒莹洁如玉。湖上现已建有中国最大的年产 100万吨的青海钾肥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盐湖上还有一条长 32公里的公路和铁路穿行而过,是一座浮在卤水上的 “万丈盐桥 ”,公路和铁路是格尔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也青藏铁路的一段。
我国最大的堰塞湖:镜泊湖
镜泊湖是 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上游宁安县境内。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际 生态旅游度假避暑胜地,世界 地质公园。 “镜泊 ”意为 “清平如镜 ”。镜泊湖蜿蜒曲折,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犹如八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这条在万绿丛中的缎带上。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可谓春华含笑, 夏水有情,秋叶似火,冬雪恬静,万种风情四季分明,让人久久难忘,无限眷恋。
自然形成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的地域,在海滩其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在陆地是永久性或间歇性被浅水淹没的土地,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底泥含水率超过30%,因此季节或年际水深变化较大,变化幅度超过30%的水域,如 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滩涂、稻田或其他积水地带。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2021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
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湿地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2022年11月6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在湖北武汉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退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武汉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宣言指出,自《湿地公约》缔结51年来,尽管已指定2466个国际重要湿地,认定了43个湿地城市,发起了19项区域倡议,各方为实现湿地持续保护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全球自然湿地面积仍减少了35%。宣言呼吁, 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和执法,并为评估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做出努力;开展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产评估和核算;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地管理城市和郊区的湿地,酌情建立湿地公园或湿地教育中心;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以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鼓励对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红树林、高原湿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水污染防治;加强全球湿地保护工作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等。
2022年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中国提议的《将湿地保护和修复恢复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决议。
2023年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国再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
从《湿地保护法》到《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湿地”作为热点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1.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2.湿地生物: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中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3.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物质生产: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大气组分: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功能: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水质净化功能: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5)动物栖息地: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6)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4.湿地破坏 20世纪中后期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1)土壤破坏是破坏湿地的一大因素。人类不合理使用土地,导致了土壤的酸化与其他形式的污染,这严重破坏了湿地内的生态环境
(2)环境破坏。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这一类污染造成了水体营养化、石油泄漏污染等重大破坏,导致成千上万的水生物及鸟类的死亡
(3)围湖、围海造田。这一类经济活动会直接地减少湿地面积。比如我国洞庭湖。当今地洞庭湖面积与几百年前的形成鲜明对比
(4)河流改道。这一类工程虽说大大地对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也对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却影响了河流对湿地的水量补给作用。比如我国的一些河流截弯取直工程,就破坏了一些湖泊。
(2023·浙江·模拟预测)赞比西河(下图)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发育。上游流经高原地区,水流缓慢,河道多弯曲,中游峡谷与平原相间分布,河道宽窄相间,下游河道宽阔,入海处形成巨大河口三角洲湿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赞比西河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发育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植被
C.气候
D.岩性
2.赞比西河上游西南侧降水特点是( )
A.降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B.降水量大,季节变化大
C.降水量小,季节变化小
D.降水量小,季节变化大
3.当赞比西河进入汛期时( )
A.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流动
B.地中海沿岸森林火灾严重
C.东非高原的动物向北迁徙
D.长江口等盐度线向外海凸
【答案】1.C 2.D 3.A
【解析】1.由图中赞比西河干流分布纬度可判断,南北两侧受气压带风带控制时间不同,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控制,降水较多,河流发育好;南部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河流发育差,所以赞比西河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发育,由此可知该河支流发育不对称的原因是气候不同,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赞比西河两岸地形变化较大,对支流形态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错误;赞比西河两岸均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且都位于东非高原,植被和岩性差异不大,BD错误。应选C。
2.由上题分析可知,赞比西河流域的降水量从北向南递减,上游西南侧支流多为季节性河流,会出现断流现象,所以上游西南侧雨量小而变率大,D正确,ABC错误。应选D。
3.赞比西河位于南半球,流域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湿季进入汛期,应为1月份左右;此时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洋流逆时针流动,A正确;此时地中海沿岸为雨季,很少森林火灾,B错误;此时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为雨季,东非高原的动物逐水草而向南迁徙,C错误;长江是枯水期,等盐度线向河口凸,D错误。应选A。
【点睛】热带草原气候多分布在南北纬10-20°的地带,该气候全年高温,夏季为湿季降水较多,冬季为干季降水较少;该气候的成因是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冬季受信风带控制;在该气候区,距离赤道越近则其被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越长,降水越多,相反则降水越少;该气候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2023·全国·模拟预测)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巴拉圭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湿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湿地周围高原台地被开垦的农田有成千上万亩,牧场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下图为潘塔纳尔湿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潘塔纳尔湿地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湿地的原因是( )
区域内年降水量丰富且均匀盆地内部地势低洼且面积大河流大量汇集且来水量丰富区域内植被茂密且蒸发量少
A.
B.
C.
D.
5.农业生产对湿地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农副产品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
B.湿地面积减小,盐度不断降低
C.泥沙淤积增加,湖泊沼泽化加剧
D.湿地水量增加,自净能力增强
【答案】4.B 5.C
【解析】4.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南美洲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及南马托格罗索州之间,湿地部分在玻利维亚及巴拉圭境内,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以草原为主,纬度低,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错误;潘塔纳尔湿地盆地内部地势低洼且面积大,利于集水,河流大量汇集,支流众多,且夏季水量丰富。聚集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湿地,故正确,故选B。
5.20世纪60年代以来,湿地周围农牧业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增加,但破坏了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A错误;湿地面积减小,水量减少,盐度不断增加,B错误;泥沙淤积增加,水量减少,湖泊沼泽化加剧,自净能力减弱,水体污染严重,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潘塔纳尔湿地是世上最大的湿地,地势平坦而略微有所倾斜,并拥有众多曲折的河流,它位于南美洲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及南马托格罗索州之间,湿地部分在玻利维亚及巴拉圭境内,总面积达242,000平方公里。潘塔纳尔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00~1400毫米,湿地的平均温度为摄氏25度,温度从0度至40度之间波动。12月至5月为潘塔纳尔的雨季,湿地的水位线会上升约3米。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
(2023·全国·模拟预测)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禽鸟的“天然乐园”。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列为全省重点的保护对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
A.1月至2月
B.6月至9月
C.3月至5月
D.10月至12月
7.黑龙江省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涵养水源
C.调蓄洪水
D.美化环境
【答案】6.B 7.A
【解析】6.由图可知,扎龙湿地6月至9月降水量、径流量最大。因此,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为6月至9月。故B正确,ACD错,本题选B。
7.由材料“被誉为禽鸟的‘天然乐园’”可知,黑龙江省对扎龙湿地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故A正确,湿地具有涵养水源 、调蓄洪水、美化环境的生态效益,但不是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故BCD错,故选A。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点睛】湿地的生态效益: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
8.(2023·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进出河流达50多条,沿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由于淤积严重,目前平均深度还不到2米,水体浑浊,蓄水量只有44亿立方米。水深不足还导致蓝藻(水体富营养化)频发并形成恶性循环,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沿岸的生产生活。太湖治理的关键是清淤,但大量又臭又脏的淤泥的处理难度大;最初是在周边地势低洼的地区进行异地堆放,后来结合修复湖滨生态湿地开展太湖清淤固淤试点(将淤泥堆填在湖岸附近,待固定后培育植被,建成人工湿地),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
(1)指出太湖淤积物的主要来源。
(2)简析太湖水浅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
(3)简述太湖清淤后湖泊水环境的变化。
(4)与异地堆填淤泥相比,建设湖滨生态湿地的环保优势有哪些?
【答案】(1)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生产生活垃圾:动物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2)湖水浅,受风浪等影响,湖底泥沙等易上泛,湖水含沙量大;湖底营养物质上泛,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有害细菌增多,腐臭水体。
(3)湖水变深,蓄水量增加;水质改善;调洪蓄洪能力增强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
(4)减少了水、大气等污染的范围;减少了因搬运淤泥而产生的能耗与污染修复湖滨湿地,利于太湖增加生物多样性;湖滨湿地对进入太湖的水体有净化功能。
【分析】本大题以太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湖泊水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进出河流达50多条,地形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沿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有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排入;蓝藻爆发水质恶化,动物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量积累。
(2)湖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排污量超出了湖泊的自净能力,因此可从太湖的自净能力差、污水排放量大两个方面来分析。太湖水位低、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湖水浅,受风影响大,湖浪使得河床泥沙上泛。工业污染、农业污水与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导致河流入湖的水质变差;湖水氮、磷含量高,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藻类大量生长,遮蔽湖面,下层湖水氧气含量减少,水生生物易死亡,分解产生异味;藻类生长也会使有害细菌增加,产生异味腐臭水体。
(3)太湖清淤,河床淤泥泥沙减少,湖水变深,蓄水量增加。减少淤泥埋藏的生物残体和其他废弃垃圾,水质改善;湖泊容量增大,湖水的调蓄能力增强,防洪抗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4)湖滨湿地的建设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加强对区域气候的调节;湖滨生态湿地可以加强对入湖径流的涵养、净化,减少了水、大气等污染的范围;提高蓄洪防涝、抗旱等功能;还可以促进污染物的降解和吸附等。而异地堆填淤泥扩大了污染范围,占据额外的土地资源,填埋成本高,也增加了运输淤泥附加成本。
9.(2023·河北·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甘肃、青海交界的“金三角”地带,旧称为“松潘草原”,四周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断陷盆地,区内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材料二:青海省龙羊峡水库地处黄河上游,面积达380平方千米,总库容247亿立方米,是当地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龙羊峡大坝两岸峭壁陡立,黄河自西向东穿行于峡谷中,水流湍急。游客在龙羊峡水库游览时发现“黄河水在这里是清的”。
材料三:左图为龙羊峡水库大坝景观图,中图为若尔盖草原景观图,右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四:虹鳟鱼(俗称淡水三文鱼)属冷温性山区河溪名贵食用鱼类,原产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在自然环境下,该鱼类多栖息于河流的上游源头、溪河或湖泊等,在水温9-18℃的水体都可见其族群,但在夏季温度超过25℃以上的水体及含氧量低的池塘则少见其族群。
(1)分析龙羊峡水电站建设的天然优势。
(2)结合水循环原理,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成因。
(3)根据材料,简析龙羊峡水库能满足虹鳟鱼生长的自然条件。
【答案】(1)位于高山峡谷中,地势落差大;河谷狭窄,减小筑坝工程量。
(2)地处高原的东部边缘,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丰富;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多冻土,地表水下渗少;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排水不畅;谷地宽阔,河曲发育,湖泊众多。
(3)龙羊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海拔高,冰雪融水补给(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水温较低;当地人类活动少,注重环境保护,植被覆盖率高,水污染少,水质好;水库容量大(湖区面积大),生存空间大,生存环境好。
【分析】本大题以若尔盖草原、龙羊峡水库、虹鳟鱼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能资源的开发,湿地的形成和生物数量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由图文材料可知,龙羊峡在黄河上游,落差达,流速快,水能丰富;峡谷地形可以减少工程量。
(2)湿地的形成可以从水的收入多,支出少来说明;由图文可知,若尔盖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多冻土,蒸发和下渗少,且四周高山围绕,排水不畅;河湖众多水源丰富,形成湿地。
(3)由材料可知虹鳟鱼是冷温型的鱼,龙羊峡海拔高,主要有冰川融水补给,水温低,有适宜生长的温度条件,人口少,生态环境好,水质好,生存环境好,水库水域面积大,有适宜生存的空间。
10.(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俗称“四不像”,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在清末除一部分麋鹿被运往欧洲各地外,麋鹿在我国消失。1985年,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首批22头),麋鹿在百年之后重回故土。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经野化训练后重归自然。为保护麋鹿,我国建立了四个麋鹿繁育基地,分别是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和河南原阳县麋鹿散养场。下图为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1)说出湖北省石首市麋鹿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广布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说明湖北省石首市成为野生麋鹿繁殖基地的优势条件。
(3)推测该区域麋鹿回归自然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
【答案】(1)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丰富;河湖密布,洪涝多发。
(2)该区域为传统麋鹿分布区,自然环境适合其生存;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湿地面积广,食物充足;位于长江故道,人烟稀少,对麋鹿生存环境影响小;湖泊面积大,沼泽湿地多,利于麋鹿栖息、隐蔽。
(3)种群数量少,基因容易退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态生存环境易受破坏;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多发,影响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分析】本题以湖北省石首市麋鹿自然保护区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题,涉及湿地的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湖北石首位于长江上中游分界线附近,是长江出三峡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突然降低,导致地势平坦且低洼,有利于河水汇集,排水不畅;加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网发育密布,洪涝多发。
(2)野生麋鹿繁殖基地需要多水、温暖环境,从而为其生存提供食物及适宜的气候,该区域为传统麋鹿分布区,自然环境适合其生存;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湿地面积广,食物充足;此外还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减少对麋鹿生活的干扰,而湿地面积广,人烟稀少可以提供,该地位于长江故道,人烟稀少,对麋鹿生存环境影响小;湖泊面积大,沼泽湿地多,利于麋鹿栖息、隐蔽。加之此区域是麋鹿传统生活区各方面条件较好。
(3)经野化训练的麋鹿数量较少,故基因数量少,容易退化,加之此保护区面积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态生存环境易受破坏导致碎片化;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多发都会影响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11.(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洲鹤是北美洲的特有物种,主要在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的附近栖息。每年秋季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靠近墨西哥湾海岸的阿兰萨斯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盐泽地及淡水湖里越冬,春季回到加拿大北部的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繁殖。随着欧洲移民蜂拥地进入北美洲,大量的猎捕、拾卵及破坏栖息地行为,使其从它们的繁殖地一-美国中北部和加拿大的许多草原沼泽地上逐渐消失。下面为美洲鹤迁徙路线图和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
(1)分析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沼泽面积广布的自然条件。
(2)指出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适宜美洲鹤繁殖的优势条件。
(3)分析美洲鹤在其繁殖地逐渐消失的原因。
【答案】(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注入水量多;冻土广布,水分下渗困难。
(2)水源充足,物种丰富,为美洲鹤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湿地面积广阔,夏季气温较高,利于美洲鹤生存、繁殖;纬度高,气温较低,受人为活动干扰小;公园内天敌少等。
(3)移民大量开垦湿地,破坏其生存空间;移民大量猎杀,减少了种群数量;湿地面积减少,水生生物剧减,造成美洲鹤食物短缺;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大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了美洲鹤的生存环境;寒潮、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分析】本题以美洲鹤迁徙路线图和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为背景,涉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的功能及其破坏的原因、美洲的自然环境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其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湿地广布的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水源、纬度位置等方面分析。由图可知,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纬度位置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弱,蒸发量小;该地地处位于加拿大中北部的平原上,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湖众多,水源丰富,且多冻土,使得水分难以下渗,因此该地湿地广布。
(2)美洲鹤主要在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的附近栖息。而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湿地面积广阔,可为美洲鹤提供充足的水源;该地物种丰富,随处可以看到广阔的大草原、森林、湿地、盐沼,为为美洲鹤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春季回到加拿大北部的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繁殖,春季该地气温回升,夏季气温较高,有利于美洲鹤生存繁殖;且纬度高,气温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公园内天敌较少,生存空间相对安全。
(3)有材料可知,欧洲移民蜂拥地进入北美洲,大量的猎捕、拾卵,减少其种群数量;大量开垦湿地,破坏其栖息地,破坏生存空间;开垦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破坏其生产环境;使得湿地面积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导致美洲鹤食物短缺;再加上该地区常遭受寒潮、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使美洲鹤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