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
很多省會城市也屬於地級市,但是集一省之寵愛於一身,他們所享受的待遇遠遠不是一般地級市所能奢望。大家通常所指的地級市,是指那些既非直轄市、又不是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的"三非"草根城市。
這一類城市之中,蘇州、無錫、佛山、東莞當屬其中之佼佼者,堪稱中國地級市的四大一線城市。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城市發展強幹弱枝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地加速進行,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毫不留情地吸走了更多的資源,以蘇錫佛莞為代表的製造業城市的發展動能均普遍呈現衰減之勢,一大批昔日耀眼的地級市明星逐漸被趕超。
在此之前,蘇州一度曾有趕超深圳之聲勢。2010年,蘇州距深圳曾只有500億元的距離,到2018年,已經被深圳甩出了6000億的差距。當深圳、杭州等城市憑實力成為網紅城市的時候,蘇州卻不斷傳出外資撤離的消息。
2008年,蘇州是僅次於北上廣深的全國第五城;無錫躋身全國十強,排在第九,那時候南京還是"蘇小三";佛山排在第十一,寧波、成都、南京都只能跟隨其後;東莞排在第十五,身後是武漢。
剛剛過去的2019年上半年呢?蘇州已經下滑至第七位,無錫下滑至第十三,佛山下滑至第十七,東莞下滑至第二十。天津、重慶跑到了蘇州前面,武漢、杭州、南京、青島都把無錫、佛山甩在了身後。東莞甚至還落後於同為地級市的南通。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十年之間,中國城市發展的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遷。但是,洗牌的過程似乎還沒有結束。蘇錫佛莞之間也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可能。
1,蘇州:外資撤離 壓力重重
蘇州園林
蘇州的快速發展一度被外界稱之為"蘇州模式",並被各地爭相模仿,其外向型經濟發展思路和招商引資方法至今仍被各地沿用。但近幾年來外部全球經濟低迷,內部土地日漸不足,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蘇州經濟風光不再。
雖然蘇州至今依然是地級市之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但是面臨下行壓力最大的也是蘇州。2019年上半年蘇州總量達到了9548.27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實際增長6%,名義增速只有4.8%。
外資的撤離是蘇州的難以承受之痛。耐克、阿迪達斯、聯建、宏暉、飛利浦、普光、華爾潤、諾基亞、紫興、希捷、及成等等一長串聲名赫赫的外企,最近幾年都陸續遷離蘇州,不少產能逐漸向東南亞地區轉移。蘇州的實際利用外資也從2012年巔峰期的91.6億美元下降至60億美元左右。
蘇州
外資撤離對蘇州最直接的影響體現在製造業的發展上。今年上半年,蘇州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值1.56萬億元,同比僅增長1.0%。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5493.8億元,同比增長2.8%。
不過這種下滑的勢頭目前已經有所逆轉。今年上半年,蘇州全市實際使用外資31.1億美元,同比增長15.9%。
2,無錫:走出低谷 穩中蓄進
無錫
無錫是我國民族工商業發軔興盛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無錫人創造了"華夏第一縣"、"神州第一郊"、"天下第一村"。但進入2010年之後,無錫生態"亮紅燈",經濟"踩剎車",遭遇了發展的困難時期。
2010年至2014年之間,無錫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在江蘇省內處於墊底狀態。2012年,無錫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在省內排名第13位;2013年,無錫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排名第13;2014年,無錫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排名第13。
不過最近幾年,無錫堅定不移走產業強市的發展道路,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轉型,逐漸走出發展的低谷。
無錫
2019年上半年,無錫經濟運行可以用"總體平穩、穩中蓄進"八個字來概括。無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5962.51億元,同比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11.14億元,同比增長7.3%。
無錫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也動力充沛。上半年全市國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2%,增速較一季度提高了2.4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億元產業項目投資增長37.9%,房地產投資熱度降低,同比下降10.9%;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130.2億元,同比增長7.7%;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1.05 億元,同比增長9.2%。
3,佛山:艱難轉型 爬坡越坎
佛山
四大地級市的發展模式,可以粗略分成兩派。蘇州東莞是一派,以外資為主;無錫與佛山是一派,以民資為主。無錫與佛山,分為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重鎮。佛山可以說是全國最像無錫的一個城市,無論是城市的地位,還是城市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
佛山也是我國民族工商業發軔興盛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佛山的縣域經濟、鎮域經濟同樣名聞天下。一直不甘願承認自己歸屬佛山的順德長期是全國縣區發展的領頭羊,順德北滘一個鎮就有美的、碧桂園兩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南海區獅山鎮一個鎮的GDP就超過一千億。
製造業是佛山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中國經濟前20強城市之中,佛山製造業占GDP比重最高,在60%以上,可以說是一座不擇不扣的製造業城市。由於近幾年製造業企業不得不直面土地、原材料、能源、勞動力、融資、物流等方面成本不斷攀升的壓力,佛山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受到嚴峻的衝擊。
作為傳統製造業基地的佛山近幾年一直在努力轉型。碧桂園、美的都在佛山投入巨資發展機器人產業。但至少目前看來,新產業對佛山經濟的帶動效應尚不明顯。2018年佛山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僅比上年增長1.7%。
佛山
由於新舊動能的切換進入膠著期,工業投資有所下滑,增量的重大項目不多,佛山2018年竟令人意外地與GDP萬億俱樂部擦肩而過。
2019年上半年,佛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795.17億元,增長6.9%,增速與緊跟身後的東莞打成平手。但從發展的後勁來看,佛山恐怕不得不直面東莞的強勁挑戰。佛山還在築底,而東莞已經反彈。體現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個數,佛山是3900家,東莞則達到了5790家。
4,東莞:承接深圳 強勢回歸
東莞
東莞比蘇州更早遭遇外資撤退之痛。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讓這個號稱"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世界工廠"的黃金時代戛然而止。訂單量急劇減少,用工成本大幅上升。東莞,一度成為產業衰退的代名詞。
不過東莞很快抓住了新的機遇,深圳的發展進入後工業化階段之後,產業外溢效應開始加速,緊鄰深圳的東莞依靠地緣、成本、土地、產業配套和政府服務等優勢,一舉成為深圳產業轉移浪潮的最大贏家。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16年,東莞全市共引進深圳企業項目604宗,其中2014年184宗,2015年233宗,2016年187宗。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華為的落戶。華為在東莞東山湖的新園區占地約1900畝,總投資100億元,是華為目前在全球最大的園區,除了華為終端總部,還布局了第二代數據中心、華為大學、研發中心和中試中心等功能載體。2018年,東莞松山湖稅收突破170億元,排在首位的就是華為。
"廣深港研發+東莞轉化"成為東莞新一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以深圳、東莞為核心,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正在強勢崛起。以中子科學城為創新引擎,東莞還在著力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東莞經濟總量此前在全國城市排名一度滑出20名之外,現在已經呈現強勁的回升態勢。
2019年上半年,東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15.9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9%。
東莞的投資增速穩步回升,製造業、基礎設施投資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基礎設施完成投資205.98億元,增長47.5%;製造業完成投資230.88億元,增長18.8%。
大江東去,斗轉星移。未來四大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加加劇,誰主浮沉?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