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競爭,深圳竟然不敵杭州,為何落魄至此?

2019-10-28   城市論劍

文丨王慕之,本號簽約主筆。

說到創新創業之都,很多人腦子裡冒出的是深圳。

深圳,有一股蓬勃向上、奔騰不息的生長力量。

來自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深圳全市企業總量已達322.93萬戶。據此估算,深圳平均每月新增4萬家公司,平均每個小時就有55個人開始自己的創業之旅。

年輕的創業者野心勃勃,成為下一個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是許多人心中升騰的夢想。

01.似乎獨角獸企業越多,一個地方的創新指數就越高

獨角獸是神話傳說中的神秘生物,稀有且高貴。

2013年,美國著名投資人Aileen Lee提出"獨角獸企業"概念,特指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獲得過私募投資且尚未上市的新生態公司。

目前這一概念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新經濟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尤其在美國和中國,對獨角獸公司非常推崇,10月21日,胡潤研究院發布的首份《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目前全球共有494家獨角獸,其中有超過80%來自中國和美國。

獨角獸究竟有多火?恐怕創投圈人士感受最深。似乎一家企業只要貼上獨角獸標籤,頓時就可以身價倍增,成為風投"寵兒"。

在投資機構眼中,獨角獸的使命是創造高額的回報。在地方政府眼中,獨角獸則是全新的城市名片。以2018年上市的寧德時代為例,隨著它的崛起,這個閩東小城已迅速成為中國鋰電池行業的重鎮。上汽、廈門鎢業、杉杉能源等30多個產業鏈相關公司落戶於此。而一年前,寧德市還在福建省內GDP排名倒數第二。

因為獨角獸企業呈現非線性成長特徵,因此更容易直接上市或被超級公司收購。2018年小米、美團、拼多多等至少9家獨角獸企業成功完成上市使命。

一時間,似乎獨角獸企業越多,一個地方的創新指數就越高。

02.深圳獨角獸指數落後於北上杭

說到創新創業之都,很多人腦子裡冒出的都是深圳。然而數據卻顯示,深圳的獨角獸數量落後於北上杭。

無論是胡潤的《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還是恆大研究院的《中國獨角獸報告2019》,深圳的獨角獸數量均居中國第四。最新的胡潤數據榜上,北京獨角獸數量82家,位居全球第一位,上海47家,杭州19家,深圳18家,僅為北京的1/4。估值前十名也沒有一家深圳企業。

來源:《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

這似乎顛覆了很多人的傳統印象。獨角獸數量,深圳為何不是第一?

原因一:獨角獸行業分布有關。

事實上,北京並非只有大型央企,"誕生不了阿里巴巴"的上海絕非不適合創業,杭州也不是只有西湖和阿里巴巴。

深圳雖然有華為、騰訊、比亞迪這樣聲名顯赫的大型科技企業,但在最近幾年的網際網路產業浪潮之中,深圳的表現並不突出。

從行業分布上看,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處於絕對領先,電子商務獨角獸33家,占了第一。其次是雲計算、人工智慧、物流。

和美國獨角獸企業較為多元不同,中國獨角獸企業在"網際網路+"領域最集中。北京的獨角獸在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方面表現優異,上海的獨角獸主要集中於網際網路+及醫療健康領域,杭州獨角獸以電子商務和網際網路金融為主,其中半數圍繞阿里生態圈展開。而深圳,在電商領域並不突出。

讓我們看看,深圳的上榜的18家獨角獸企業:

從表格可以看出,深圳只有1家電商企業,反倒是硬體行業機器人、人工智慧的企業有4家上榜。另一張表格,恆大研究院的《中國獨角獸報告2019》的8家硬體行業企業中,深圳占了一半,包括大疆科技、優必選科技、柔宇科技和奧比中光,這些都是典型的技術創新型獨角獸。

可見,深圳的企業,多數是與製造業有聯繫的科技類企業,機器人、人工智慧。這與深圳市的整體"創業土壤"密不可分。

如何說?恐怕很多人想不到,深圳其實是中國工業第一強市,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109.5億元,是全國唯一一個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

創新之都也好,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也罷,深圳骨子裡仍是一個以製造業為底色的城市,二產占GDP比重至今保持在40%以上。

根植於此,深圳的創業公司自然更多是從原有的製造業體系中衍生。較少模式創新,不太擅長講故事,更多是憑藉著自身的積累,正兒八經做技術、做產品,扎紮實實一步一步往前走。

做產品在深圳有天然優勢。背靠的珠三角地區,大大小小的加工廠星羅棋布,高度專業化分工使製造業創新鏈條在各個環節都十分高效。

游離於時髦的創投話語體系之外,深圳的企業自然難入各路投資大佬的法眼,成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獨角獸企業。

原因二:往深了說,與中國新一輪創業潮的轉向有關。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出現過多次大規模的創業潮。

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波創業潮,主要集中於輕工、紡織、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那個物資短缺且教育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一批大膽的草莽企業家"洗腳上田",珠三角、長三角的蘇錫佛莞等一批製造業強市就是在這時嶄露頭角。

在這一部分的故事中,成功的創業者往往帶有較為濃重的草根色彩,他們"大膽闖、大膽干",在體制的夾縫中頑強生長,在市場的泥沼中奮力前行。北京和上海,在這兩大超級城市面前,他們或許過於渺小了。他們更多選擇在深圳、廣州、杭州,甚至在佛山、無錫、常州、泉州這樣的普通地級市,作為自己奮鬥的舞台。

2000年之後的網際網路創業潮興起,一大批留學歸來的年輕人帶回矽谷的經驗,也改寫了中國創業故事的下半部。他們有技術、有故事,有遠大的抱負,但沒有創業啟動資金——他們比自己的前輩們幸運的是,把故事講好,把遠大抱負轉化為PPT,創業似乎就成功了一半。

創業故事的主題,其實已經從創業變成了投資。創業本質上是自下而上的逆襲,投資則是自上而下的恩澤。

產品、市場、訂單,這些都已經是上世紀的古董。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業,流量為王、模式為王,喝咖啡,講故事,北京上海風投機構密集,海歸眾多,這時,北京上海的創業者多了起來,甚至一舉摘掉了"不適合創業"之帽。2018年,拼多多在納斯達克上市時,就專門在上海和紐約同步舉行敲鐘儀式。這個在短短三年之內創造出來的電商神話,宣示了上海在新一輪創業潮中的新地位。

原因三:有沒有大腿可抱。

經過梳理可以發現,大部分"獨角獸"公司背後都有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身影,這也就不難理解,在創業階段對資金充滿渴望的"獨角獸"公司為什麼會在北杭深這三座城市集聚了。

與美國非常不同的是,美國的獨角獸都是由清一色的獨立投資機構投資,沒有看到亞馬遜、谷歌、蘋果、Facebook等巨頭的身影。反觀國內,騰訊和阿里占據了前兩位,數量上遙遙領先。其中,騰訊一家投資了46家獨角獸,阿里單獨投資了22家,螞蟻金服投資了8家。

來源:《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

再進一步,從騰訊和阿里投資的獨角獸企業所在的地區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杭州半個創業圈,螞蟻金服、淘票票、菜鳥網絡、數夢工場等超級獨角獸的背後,都有阿里巴巴龐大的身影。

而騰訊卻鮮少投資深圳本土企業,反而更多瞄準北京、上海兩地。如,騰訊所捕獲的獨角獸小紅書、快手、京東物流、滴滴出行、猿輔導等一大批企業均來自京滬兩地。筆者統計上榜的獨角獸企業,騰訊投資的46家獨角獸企業中,僅有4家深圳企業,而北京的企業多達16家,其餘分散在上海、杭州、武漢、廣州等地。或許是因為,騰訊投資所偏好的網際網路、文化娛樂、遊戲等領域,並非深圳之所長。

綜上三點,深圳獨角獸企業落後於另外三大城市也不足為怪了。

也許是為了趕超,去年年底,深圳出台了《培育獨角獸企業行動方案》。目標是每年新增1-2家獨角獸企業。到2020年,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20家;到2022年,力爭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30家。

不過,一個城市獨角獸企業的數量是否一定這麼重要呢?過去十年,我們也看到,有一批家喻戶曉的獨角獸接連撲街,Uber、Lyft上市即巔峰,wework IPO流產,成為"毒角獸",也有一些企業在估值上鑽空子,披上科技的外衣,為了獲得資本市場垂青及政府補貼不惜弄虛作假。

畢竟,在短短不到十年之內把企業的估值做到10億美元以上,這在傳統行業里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膨脹的,不能說全部但至少大多數都是泡泡。投資大佬徐小平說,創業和投資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創業的本質是創造社會最需要的東西,但是投資不是,投資的本質是投出成長最快的項目"。

因此,雖然深圳的獨角獸不算最多,但長遠來看,這似乎也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背靠著珠三角製造業腹地,深圳已逐漸形成全球城市中最完整的科技產業鏈。深圳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超過1.44萬家,深圳的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總量已經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從科技部公布的高新企業名單來看,最近幾年深圳在"機器人""智能""網絡""電子""信息""通信"等領域湧現出來的高新技術企業最多,這些恰恰都是深圳的優勢產業,也是深圳的創業公司最集中的領域。

不是浮在空中,而是腳踏實地。從這個意義上,未來的深圳更加讓人期待。

深圳

(註:本文為與功夫財經合作稿件)

參考文獻:

1. 《In venture capital, it is still the age of unicorn》,矽谷著名創業者和投資人 Howie Xu

2.《齊魯周刊》2018年第41期.丁愛波

3.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對話|究竟什麼樣的企業可以稱之為獨角獸?為何短時間出現這麼多榜單?》.黃海華

4.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在中國,平均每3.5天就誕生一個獨角獸》.巴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