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千千萬,為何蒙古特別牛,到底是什麼驅動了他們的擴張?

2019-10-16     看北朝

在歷史上,草原民族的對外擴張比比皆是,但像蒙古帝國那樣規模的擴張僅此一例,在數十年內就打造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超級大帝國,惟有蒙古做到了這一點。那麼,蒙古人進行如此程度擴張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呢?



公元1259年的蒙古帝國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東北亞、中西亞及東歐,圖/Wikipedia。


有人說,這是基於游牧民族最基本的物質匱乏,草原上缺吃少穿,才激勵了蒙古對外擴張的能量,但我們追溯歷史,並不是只有蒙古有這樣的需求,以前匈奴突厥鮮卑等游牧民族都有同樣的需求,但為何沒能成為另一個蒙古?

首先,應該說蒙古的擴張動力一定是基於游牧民族的特性。其實現在看來,匈奴突厥鮮卑的能量也不容小覷,比如金也有入主中原的時候,但總因為一些原因,比如沒有注意查禁鐵器流入草原,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打天下和守天下的區別,遊牧文明根本沒有守天下的概念,生存環境惡劣逼得你只能不斷進取打天下。相反農耕文明除了奠基時代以外的日子都是守天下,唯求封疆永固,祖訓里都明白指出進取是收益與風險並存,不折騰才是最好的選擇。這一點是游牧民族對外擴張的原動力。

各草原帝國的擴張慾望都是一樣的,一統草原的大汗維持身份所需的財富是草原不能保障的。蒙古趕上了機會,能快速吸收技術,周圍國家狀況也利於擴張。



征戰中的蒙古騎兵,圖/Wikipedia。


其次,鐵木真及其後代的的個人才能非常重要。他生存時代蒙古人的先天優勢不比之前之後任何時代的草原民族更多,距離最近的中國文明雖然處在分裂狀態,但也不比之前之後任何時代更弱小,此人是真正靠個人力量徹底影響整個世界歷史進程的人。

亞歐草原上歷來是強人輩出,但可惜沒有完備的國家機制,往往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後世子孫不肖無能,沒法在前輩基礎上更好擴大戰果。比如五胡十六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單于可汗們。蒙古人是歷史的BUG,雖然國家機制依舊原始,不過成吉思汗及其兒孫們都是偉大的征服者。滅掉金帝國的是他的兒子窩闊台,征服東歐的是他的孫子拔都,毀滅巴格達的也是他的孫子旭烈兀,至於消滅宋帝國則是他死後數十年由他的孫子忽必烈完成的。雖然匈奴突厥都曾出現過統一蒙古高原的能人,不過像蒙古這樣的BUG還是前所未有。秦始皇不也是奮六世之餘烈。



窩闊台畫像,圖/Wikipedia。


這種世代英才輩輩出的家族,不但對草原文化,就算對農耕文明都很少見。一個有點類似的例子可能是鄂圖曼土耳其的崛起,一小群突厥人在幾個世紀內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蒙古的選人方法確有可取之處,同時也離不開歷史環境的風雲際會,類似劉邦的沛縣功臣班子,朱元璋的淮上功臣集團,一群之前根本默默無名,幹著卑賤的工作,卻在軍事,政治方面有著超卓天賦的人傑,全都百川歸海也似集中到了真龍天子的身邊。無怪乎劉邦會驕傲的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成吉思汗的孫子,元太祖忽必烈畫像,圖/Wikipedia。

再者,從蒙古內部的進步來說,鐵木真打破了草原上部落的界限,用千戶制度實現了編戶齊民,使內耗最小化,整合了草原上的力量用於對外征服。然後怯薛制度使得軍事指揮如臂使指,而且還能夠把軍事技能傳承下去,類似後世的軍校和士官制度,後來滿清的八旗制度與之類似,都建立了百年以上的龐大帝國,不過蒙古人戰鬥力確實比滿清要強太多,不是愛新覺羅那種雖然有一定戰鬥力,但是成事歸根結底還是靠摘桃子,硬碰硬擊敗的其實都是歷史上的強者,被打回草原以後很快適應過來,威脅了北方二百年,而沒有淪為清末民國八旗一樣城市裡的爛泥。

可以說蒙古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兩宋時期東亞是大戰國時期,長期的宋遼、宋夏、宋金對峙促進了南北雙方的技術、文化、組織的飛躍(兩宋為中國自戰國時代以來科技文化進步最大的時期)。從而使整個東亞諸民族對區域外民族擁有巨大的優勢。

蒙古人在保持馬的繁育數量上有了新的方法,使得戰損的馬,10年左右(6代馬),就能補充充足。

技術上,先是獲得了乃蠻等部的冶鐵師傅,後來得到西夏、金的工匠和裝備。

人才上除了蒙古族將領外,還有很多周邊民族的將領、文化人及商人,在其統一之前就已經加入,特別是回鶻的文化人和商人,對成吉思汗的軍隊的制度化和後勤保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給他們充當間諜,刺探西亞、高加索、東歐的情報。契丹人給他們刺探中原情報。制度化、後勤完善、情報都做得非常好。



蒙古戰士復原,圖/Wikipedia。


蒙古能完美的組織東亞的優勢資源,自然可以對中亞東歐一路碾壓。蒙古的制度在一次次擴張中強化成擴張型制度,必須通過對外戰爭來解決內部矛盾。內外結合之下就成了亞歐大陸的壓路機了。

第四,當時世界上的強國基本都處於分裂狀態,擋在了蒙古前面的花剌子模是統一了波斯、中亞、阿富汗的空前帝國,結果竟然不能當蒙古一擊。而控制從外興安嶺一直到河南的金國也是遠比遼國強大的帝國。伊斯蘭世界當時處於內亂當中,唯一一個統一的埃及又沒有和蒙古正面交鋒,僅僅是馬穆魯克和蒙古偏師加亞美尼亞僕從軍幾萬人打了一下。基督教世界就更沒什麼存在感了,倒是印度沒有被蒙古入侵,直到蒙古擴張完全結束了,才被突厥化的蒙古人入侵。



1258年,蒙古征服巴格達,圖/Wikipedia。


鐵木真曾有遺言:抵長之盡,抵深之底。後來被蘇聯作家提煉為更文學式的說法,「前進,直到最後的海洋」。這就是他那些兒子一波波從東北亞老家斡難河誓師,向大陸盡頭的海洋出征的原因。他們曾看見了渤海、黃海、東海、黑海、裏海、紅海、北海、多瑙河,越南還劍湖、爪哇、日本海,北冰洋、以及幾百年後的印度洋。

從貴由汗給教廷的回信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蒙古可汗以「全人類的皇帝」自居,也許可以視作鐵木真自己對這一問題的回答。



成吉思汗畫像,圖/Wikipedia。

備註:本文由突厥帝國、克里斯韋伯、avante、wdocra、ztz99a、08龍井來一桶、葉鴻慈、德瑪西亞、dagetian123、典獄長、北太平洋亦失哈、萌古大酋長、lonelysailor、敦煌衛士伯希和等北朝網友的精彩發言彙集而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8CD520BMH2_cNUgWA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