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中的襄陽大戰是扯淡?現代襄陽城附近軍事地理形勢圖考

2020-07-28     看北朝

原標題:《神鵰俠侶》中的襄陽大戰是扯淡?現代襄陽城附近軍事地理形勢圖考

最近討論宋元襄陽之戰的帖子多起來了,然後上周@經略幽燕我童貫 訪問了襄陽,我有幸陪同遊覽並解說了一下襄陽古城周邊。現製作地圖如下:

圖一:

可以看出襄陽城是被漢水三面包圍,峴山(秦嶺荊山余脈)從西南方包圍。

上游,萬山(海拔大約100米)緊靠在漢水南岸。

下游,在襄陽城南緊靠漢水這一側,山脈直插入江邊,與對面的鹿門山(大別山系)形成一個峽谷地帶。

所以說漢水在襄陽城的上下游都有江面狹窄處的制高點和控制點,襄陽城這一段正好是水勢略平緩的一段。

可以注意到,蒙古軍最初在襄陽城外站住腳跟,是通過設置「榷場」來實現的。目前考古發現,在漢江東岸有疑似蒙古軍營水井遺址(大約是2015年開發東津新區時發現的)。

圖二:

標註1:唐白河口;

標註2:疑似蒙古軍營水井遺址處;

標註3:萬山。可以看到幾乎是直插江邊,從江面看頗有點赤壁的感覺。上方的沙洲(解佩渚)傳說是西漢時就已行成。此處是劉整打造水軍之處;

標註4:虎頭山,峴山襄陽市區制高點(海拔約500米);

標註5:習家池(漢末習鑿齒所建),據說是襄陽風水最好的地方;

標註6:傳說馬躍檀溪之處,旁邊是李曾伯收復襄陽銘文。

圖三:

深紅色線:襄陽城城牆。

根據本地水文部門考證,襄陽城段漢水河道,從漢末至今未發生大的變化,襄陽古城的大小和結構,從漢以後也未有大的改變。

1.可見城牆緊貼漢水和護城河,城牆邊長1000米左右,護城河寬度在100-300米之間,每一座城門都沒有任何展開部隊的地方。嫖相和我考察後認為,包括回回炮在內的古代攻城軍事水平,對襄陽城幾乎是無效的。城牆主體是宋代所建,但多數黃土磚已被明代城磚(青石磚)所替代。高約8米,厚度約4-10米不等;

2.粉紅色線是一道內城牆,這道城牆目前還不知道是什麼用途。這道城牆周圍,傳說是荊州治所官衙之所在;

3.西北角江面最窄處,為宋時連接兩岸的浮橋處。當時漢水上是否存在第二道浮橋,存疑;

4.黃色小方框為一內瓮城。緊貼江岸的瓮城有何作用?未知;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瓮城旁,城牆是有一定弧度內折了。這一段水域水流湍急,我個人大膽的猜測,這一地區為回水區,是襄陽城的水寨,用於停靠水軍船隻的。瓮城則用於隱蔽出擊的水軍士兵,用於突然順流而下,攻擊威脅浮橋的敵軍水軍;

5.橙紅色為樊城城牆。樊城為長方形,也緊靠江面,越往北走,地勢越低(關羽水淹七軍處在本圖左上角更遠處);

6.樊城江岸在明清時是重要的貨物中轉碼頭,有大小20多個會館。本地史學家考證,由於南岸水流湍急,襄樊兩城多數碼頭位於北岸即樊城處;

7.右下小紅圈處為馬躍檀溪和李曾伯銘文處;

8.沿山的公路即為古代檀溪的大致河道流向。襄陽之陽,非漢水之北,而是檀溪(古稱襄水)之北。

長末真山河形勝之地。這種地方護城河都快300米,豈不是進城全靠橋。完全可以打打水戰在護城河裡。

kuku是的,也不知道誰看中這個地方的,冷兵器時期是完全沒辦法搞定的。

另外說一下,西門中間有橋的位置,標註了是解放戰爭時期(不知是哪一次襄樊戰役)的登城突破口,然後圖二裡面的4號位,當時是運了兩門山炮或迫擊炮上去,然後吊打全城。

rottenweed:解放戰爭期間只有1948年7月那一次襄樊戰役,王近山刀劈三關直接從西門破城。王瘋子當時的打法是不攻南部山地,而是直接從西路一線突破,連續攻下琵琶山、真武山、鐵佛寺,然後突破西門。

xyllssl:這地方水師不敗就不可能破城。

sxingstar:我覺得這個帖子能終結一切有關襄陽軍事價值的各類文章了。

橙色指揮官:襄陽地區的地貌和宋代相比,變化大不大?

kuku:漢水南岸和北岸樊城沿江中部一段來看,基本沒變化。變化比較大的是東邊的魚粱洲,它的淤積造成唐白河和小清河匯入漢水的方位不時發生變化。

小窮:當年東門外應該沒有那麼大空地把,然後樊城為什麼也那麼堅挺?

kuku:沒有研究過漢江水文,不過我個人傾向於漢水原先是繞魚梁洲從東流過,唐代時才沖刷出目前西側的主河道。

小窮:當年十萬個為什麼的科普上說這種是常見的裁彎取直,但是襄陽地形特殊,不是完全的平原。

kuku:是啊,但是也有可能是唐白河口的反覆改道造成的~

cavity:南宋時還沒那麼寬,也只是關鍵部位磚包牆,到明清時,修整城牆挖土成現在這樣的規模的護城河。

elvis_leo:上網查了一下,粉紅色線應該是宋時的襄陽城牆,城牆外就是漢水。明初維修襄陽城時,因為漢水南岸北移,就沿著漢水又修了一道城牆,這樣就在東北角形成了一個屯兵城。

vqv1:所以說金庸的《神鵰情侶》的襄陽大戰就是扯淡,這個地形打水戰還差不多,上萬人在開闊地形上互毆根本不可能!!原著中就是城門前的大空地。

解放軍-ZSC:蒙古人不能從東北登陸繞南面麼?

kuku:東門外的水文地質變化我也沒啥研究,按上面兄弟的說法,很有可能東面那一大片土地是逐漸淤積而成,宋代時也許更狹窄。

剛果花園:歷史上蒙古軍隊是從城東發起進攻的,並截斷了漢水河道。

vqv1:其實打襄陽就是打水戰,水戰敗了,襄陽就敗了,歷史上 就是樊城失守,碼頭沒 了然後襄陽就失守了,當然,這是冷兵器的事,解放戰爭的時,解放不打南邊山地,從西邊一直擼過去,強推。

萬家生佛汪兆銘:靠譜的攻擊方式難道不正是王瘋子的打法嗎?

vqv1:那是熱兵器時代,有遠程火力支援,冷兵器時代城外那點地方展不開兵力,不密集無法攻上城頭,密集的話,山頭上和城頭上的弓箭就足以讓進攻的步兵損失過半,不同時代打法不可能完全一樣。

xxx567:熱兵器時代占山頭才有意義,占了山頭就可以靠火炮和機槍控制很大一片範圍。冷兵器時代,守襄陽南面這座山的意義主要在於不被敵軍窺見城內兵力部署和調動吧。

vqv1:還可以互為犄角,互相支持。

zi_:冷兵器時代也有意義,畢竟一個「black sheep wall」還是很imba的……

xxx567:是的,為了不讓攻方窺見城防部署,迫使對方分兵監視山頭的守軍。

襄陽南面這座山頭必須和晚明裡面的旅順防線一樣,靠挖壕溝壘土壘,與城池連接起來,形成連綿的防線。不然容易被孤立。

萬家生佛汪兆銘:其實上面有一位說的很對,水師打不贏,沒辦法攻城。硬耗算不算也是一種方法?

rottenweed:網上《中原解放戰爭紀實》和《大勢中原》里有一些描述。貌似都沒提到突破西門時候在護城河遇到很大困難,感覺有些奇怪。

《中原解放戰爭紀實》第25章裡面說「城西護城河寬13米,只有一座橋通到西門下」,這個數據好像窄得不成話啊?明明那麼寬的護城河。

kuku可能是指吊橋那一段的寬度?或者是護城河長期淤積?反正我在襄陽這20多年來,政府就大規模清淤過兩次。(原先護城河是與漢江聯通的,解放後上游修築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後水位下降,護城河遂與漢江分離,目前靠抽水維持)

kingbode襄陽的護城河確實非常寬闊,我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其他任何城市都未見如此景象。城牆也確實高大雄偉。在城下觀看,很震撼,心生敬畏。

不過,襄陽投降後,蒙古人沒有推倒城牆嗎?就像他們在中國其他地方做的那樣。為何襄陽還能保存宋代的城牆基礎?

從地形上看,樊城其實非常孤立,而且周圍地形較平坦,無險可恃,即使宋人控制漢水和浮橋,不斷支援,如果蒙古人全力攻城的話,似乎也很難守,那麼宋人是如何一直守住樊城的?

kuku:樊城古城是個長條,緊靠著漢江岸邊。從現在遺存的兩段城牆看,寬度也與襄陽城牆差不多。

同時還有兩個因素:一是樊城的地勢呈北低南高形態,城牆所處的沿江地帶即為樊城最高點,越往北面地勢越低。二是,沿樊城北城牆的也是一條天然河流,翻修解放路時就發掘出土了長約二百步的「解放橋」。

kingbode:原來如此,我記得我應該是從襄陽市區坐輪渡過漢水的,那麼應該去過樊城,不過似乎沒見到完整的古城牆,是否已經毀了?

地勢上以高制低,在冷兵器時代確實很有效。如果城牆夠堅固高大,地勢上有利,城河也寬闊,水源糧食則靠背後的漢水,那麼確實可守。

kuku樊城城牆只剩兩小段了不到50米長…在小道里不容易找到。做輪渡上岸的地方就是樊城城牆的最西端。南北縱深只有不到200米。

xxx567蒙軍一定要攻襄陽麼,我看鹿門山西面山腳下很平坦啊,是後期淤積起來的嗎

嗯,我明白了,要守襄陽,則必須在襄陽布署重兵。兵力少了,光能守住城池自保沒用。必須有一隻強大的機動兵力,才能威脅試圖從這裡南下之敵的後方

蒙軍一旦繞過襄陽防線,殺入荊襄平原地帶,平原的物產和人口足以供應大軍所需。所以後方的交通線聊勝於無,留下襄陽這顆釘子,無非是早晚拔掉的事。如果前方交戰不利,大不了原路退回去。可如果在襄陽部署重兵,情況就不一樣了。到時候後有追兵,前有堵截,很有可能留下大部分人來。

是不是這個道理

kuku是這個道理。鹿門山下的平原離漢江很近,容易被水軍威脅,蒙古軍進入江漢平原北部走的是信陽-隨州這個缺口。這個缺口重要性不大,容易被漢水和長江的水軍阻攔,無法威脅江漢平原核心地帶。

但是根據罈子里一些大佬的論述,襄陽以南的郢州(現鍾祥市)或更加下游的鄂州,似乎才是囤積機動兵力的地方~

南朝的防禦應該還是避免北方軍隊沖入江漢平原特別是荊州附近,畢竟這裡也是襄陽防線依賴的重要的產糧區和後勤基地,被破壞了襄陽也堅持不了多久。

rottenweed:1948年襄樊戰役突破西門的經過,沒怎麼提到護城河。或許是火力壓制了城頭,過西門石橋好像不算特別困難。

kuku嗯,這一段確實沒提護城河的事。但是百度百科上這樣對這一段有一段描述:

「我50團攻占西關後的主要任務是保護西門外橫跨三道外壕的大石橋,作為總攻時接近西門的跳板。刀劈第三關,抵近襄陽城垣。」

「15日,解放軍對襄陽城發動總攻。兵力部署採取了高度集中的方法,把六縱隊全部使用在突破口——西門上,陝南十二旅從東北角進攻,桐柏二十八旅從東南角涉水登城。15日20時20分,六縱以各種重武器轟擊西門及兩側,共摧毀了西門前後及以北的5個炮樓、3個地堡,掩護工兵連續爆破4次,突擊隊則乘敵被震昏與煙霧瀰漫之際,發起衝鋒,順利通過百米長的大石橋,突擊到城牆下。在登城雲梯被炸斷的情況下,採用搭人梯的辦法迅速登上城頭,並連續打垮敵人的10餘次反撲,鞏固了突破口。」這段出自襄陽政府網文章。

對照著看,應該是此時護城河已經淤積嚴重,西門外成了三道外壕。東南角本就是護城河最窄的地方,此時已可以涉水登城了。

把您貼的書里一些地名標註出來,以備參考。

關於守軍司令部「楊家祠堂」,文中寫的是位於東街,但根據襄陽市政府網站的回覆,說是在鼓樓北面的「楊家花園」處,目前楊家花園社區辦公室(是個古舊的小院綠地)在城牆西北角處。

第三次蒙宋之戰:襄樊保衛戰延宕五年

第二次蒙古侵宋之戰後,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打了整整四年的內戰。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為了鞏固其在蒙古「黃金家族」內的地位,很想再滅掉一個大國以提高自己在蒙古人當中的聲望。南宋自然是不二之選。恰在這時,南宋將領劉整的歸降,使忽必烈看到了希望。

劉整原是宋朝悍將,在北方出生,並在盂珙手下做過軍官。孟珙於1246年去世後,深受其真傳的劉整在四川一帶為南宋屢立戰功,有「鐵胡孫」美譽。然而他受到南方將領的嫉妒。其中,四川策應大使呂文德奏功時故意貶低劉整的軍功。劉整不服,哪知四川最高軍事長官俞興還想整治他。劉整想向朝廷申訴,卻無門路,最後害怕遭到陷害、殺戮的劉整隻得投降了蒙古。

劉整投降蒙古後,向忽必烈獻策:襄陽是南宋最重要的軍事屏障,想滅南宋。必須先取襄陽。

於是,蒙古接下來滅宋的軍事準備,主要就是以奪取襄陽為核心的。不久,那個曾經與劉整有仇的呂文德成為襄陽守將,劉整便向忽必烈獻計。蒙元根據他的計策,用玉帶賄賂呂文德,以與南宋做買賣建市場為名,秘密在樊城外的鹿門山修築堡壘,建立了進攻襄陽的軍事據點。可笑呂文德還自以為得了個大便宜。

從1267年起,蒙古一面在襄陽、樊城四周築城,以切斷城中糧食的補給,一面操練水軍,向襄陽緩緩逼近。1269年,採取「慢火煮青蛙」的方式進逼襄樊的蒙軍終於完成了對樊城的包圍。呂文德直到這時才意識到上當,他向朝廷奏報,朝廷派來張世傑廈貴、范文虎等領兵來救,卻在蒙軍早已修好的堡壘下受挫。呂文德意識到自己已築成大錯,悔恨交加,最後疽發於背而死。

與此同時,蒙軍繼續穩紮穩打,要將襄陽也包圍起來。南宋朝廷派出大將李庭芝率軍來增援。哪知李庭芝受制於朝廷「監軍」范文虎,始終無法進兵。襄陽遂於1271年被蒙軍包圍。

與此同時,忽必烈下令各路大軍一齊向南宋猛撲。在他看來,襄樊已成孤城,指日可下,蒙軍可一路秋風掃落葉,飲馬西湖,踏平臨安,活捉宋朝皇帝。哪知襄樊前後打了整整五年才拿下。

守衛襄陽的守將是呂文煥(呂文德的弟弟),守衛樊城的是范天順(范文虎之子)。呂文德和范文虎都可以說是人渣,但他們的弟弟和兒子卻在慘烈的襄樊守衛戰中顯示出了英雄氣概。

當時蒙軍在襄、樊周圍的要害處都設置城寨,漢水上又布滿蒙軍的戰船和鐵索,襄陽、樊城與外界的所有聯繫被統統切斷。呂文煥和范天順利用城中的餘糧,率領軍民拚命死守,襄、樊兩城問有一條小橋,可以以此互相調動兵力,呂文煥和范天順利用這些有限的有利條件居然撐了整整五年。其間,呂文煥還曾主動出擊進攻蒙軍,並曾經把劉整約到襄陽城下決鬥。劉整來後,呂文煥卻用弓箭射他。劉整遭到戲弄,還受了箭傷,想起以前與呂文煥哥哥呂文德的過節,他對呂文煥恨得牙根都痒痒,更加用心指揮軍隊,攻打襄樊,只等城破之日,手刃呂文煥。

到了1272年,蒙古軍隊開始對樊城發動總攻,蒙元將領阿術、劉整、阿里海牙率軍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只好退至內城堅守。消息傳到臨安,南宋奸臣賈似道惶恐非常。此時,襄樊被蒙軍圍困已有三年,可在賈似道的把持下,宋度宗只知酒色,不問朝政,對前線戰況一無所知。宋度宗臨幸的一個宮女告訴他,襄樊已被圍困三年,宋度宗大驚失色。但那宮女隨即就被賈似道處決。

但賈似道也知道襄樊若失,南宋必亡。他命令李庭芝救援。李庭芝招募民兵3000餘人,令手下張順、張貴兩位得力偏將率領,帶著大批給養物資殺向襄樊,力求突人重圍,將補給交給城內守將。

張順、張貴是兄弟倆,他們都是農民出身,作戰勇敢,一個綽號「矮張」,另一個綽號「竹園張」。這次救援襄樊,張順兄弟知道凶多吉少,臨行前,張順告訴部下,如有不願意死的人趕緊滾蛋,哪知3000民兵士氣高漲,雖知道必死,仍無一個肯走。

1272年5月,張順兄弟把戰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準備強弓勁弩,突入蒙古軍隊重圍。蒙古軍隊沒料到宋軍居然還有勇氣敢救援襄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一場血腥慘烈的激戰後,蒙軍被殺被溺者不計其數,張貴終於率軍殺人襄陽城中。襄陽城中軍民因此士氣大振。但亂軍中,張順卻不見了蹤跡。幾天後,張順的屍體浮出將面,披甲執弓,怒目圓睜,渾身被箭射成了刺蝟。

張貴人援所帶來的給養和士兵畢竟有限,因此張貴與城外的宋將范文虎商定,南北夾攻蒙軍,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按計劃,范文虎率精兵5000接應,張貴率軍突圍後,在龍尾洲和他會師。

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大概已經泄露,只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計劃,乘夜放炮開船,殺出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范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蒙軍,原來他們先占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蒙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鬥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

蒙軍派四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逼迫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在一起。

至此,南宋救援襄樊的所有努力全部失敗,襄樊的失陷只是時間問題了。

1273年,蒙軍對樊城展開最後攻勢。忽必烈甚至調來從西域俘虜的炮匠來到前線,造炮轟城。經過激戰,蒙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樊城徹底孤立。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城下,用炮轟開西南角,蒙軍隨即擁入城內。在樊城堅守五年的宋朝將領知道最後的時刻已經到來,守將范天順仰天長嘆:「生為宋臣,死當為宋鬼。」在自己堅守的陣地上吊自殺。其餘樊城重要將領中,偏將王福自焚;牛福直到城破仍不肯放棄,率著殘兵與蜂擁而入的蒙軍進行慘烈的巷戰,直殺到身邊所有人都倒下,而自己也無力再戰,才投火自殺。

宋將的拚死反抗激怒了蒙軍,為了震懾襄陽,蒙軍在樊城陷落後將樊城內的軍民全部屠殺乾淨。樊城陷落後,襄陽更加陷入絕境。呂文煥多次派人向南宋朝廷告急,終無援兵。呂文煥只得令襄陽城中軍民把房屋拆了當柴火燒,1273年2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蒙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覺得自己對南宋朝廷已盡到責任,如今再進行抵抗已無意義,再抵抗只能使襄陽城中百姓遭到如同樊城一樣的屠殺,最後只得投降。

客觀地說,呂文煥在襄陽守衛戰中與蒙軍前後廝殺五年,的確可稱英雄。可惜晚節不保,尤其投降蒙古後又成為蒙古滅南宋的先鋒,縱有千般理由,終不免遺臭萬年。另一大漢奸劉整因與呂文煥有仇,襄樊戰役結束後被調離滅南宋的主要戰場,最後抑鬱而死。

襄陽丟失。南宋敗局已定。至此,襄陽之戰結束。此後,蒙古大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江南,統一南北。文天祥雖然可敬,奈何襄陽失陷後大局已定,他的努力除了成就自己在史冊上的清名外,並無實際意義。

《襄樊銘》全文如下:

大宋淳佑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樊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於峴。其銘曰:

壯哉峴,脊南北;

繄墉壑,幾陵谷;

干能夬,剝斯復;

千萬年,屏吾國。

有意思的是,距離這塊石刻不足十米的地方,就是傳說中的「馬躍檀溪」遺址,在檀溪河邊一塊大石上有一個馬蹄形的深槽。這兩個古蹟99%的襄陽人不知道~~就在每天人來人往的公路旁邊...然鵝大家都忙著去旁邊的真武山燒香。

2002年夏,在襄陽城西門外一建築工地的基坑內,發現了一塊呈不規則梯形狀的殘碑。碑殘長45厘米,寬13厘米。根據僅殘存的四十個字的碑文來斷定,它便是宋元戰爭時期,襄陽守將呂文煥為援襄中死難的二位民族英雄張順和張貴所立的「雙節廟」碑記。

這塊碑殘存的內容是「……之朝也二張公……呂文煥知襄陽……服遂以都統提孤軍……於襄呂文煥立雙廟……壞漫不知其何許……漢明年改元……」。

PS: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襄陽本地的出版物,都稱呼這場戰爭中的宋軍為「民族英雄」,即便是在岳飛最受爭議的那幾年也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SN0mnMBpJjknVhJgL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