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渣: 看了臨高啟明才知道銀元寶碎銀子用起來實在不方便,看重量不行還要看成色,必要時還要切開檢查裡面。最後再把成色一致的碎銀子融成元寶,甚至收來的外國銀幣也要剪開用。那麼那些用銀幣的國家有這問題嗎?社會上有大量流通碎銀子或者私鑄的銀幣/元寶的例子嗎?
泰瑞納斯國王: 因為中國古代的法定貨幣一直是銅幣啊,從來沒有鑄造過銀幣,所以要用銀子,就只能算重量了。
青天白日馬英九: 也就是說,所謂「戶部官銀」是杜撰的?而西方列強要求的戰爭賠款「xx兩白銀」純粹是因為他們看不上銅幣?可為什麼英國只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要求賠款是西班牙銀幣呢?
必然王國樞密使: 還是存在的,不過主要用於儲備和結算清算吧。
錦衣衛紀綱:比較嚴肅的古代題材影視作品,使用官錠進行消費或一般商務活動,會被衙門訊問的。
必然王國樞密使:恩,對,我指的結算清算,指的是財政系統的支付結算和大宗政府採購的清算以及財政撥付之類的。
錦衣衛紀綱:讓我想起某真人秀里說的晉商票號的玩法:100斤重一個大銀蛋「沒奈何」,做儲備、遠途運輸和官府調撥清算。這玩意兒顯然和官錠差不多,不能用來消費。
必然王國樞密使:其實就和現在的黃金一樣,只能在保險柜里做儲備,誰拿塊兒金磚去買房子,估計開發商第一反應是報警。而白銀嘛,它的價值和產量剛好滿足一個平衡,被越來越多地用作貨幣是自然而然的。
不沉的經遠:明朝中後期白銀的地位已經確立,清朝的時候白銀已經是官方收稅的標杆,鴉片造成白銀流出造成白銀對銅錢比價上升,對百姓的負擔加重。
markgraf:我記得唐代就有金銀錢,不過似乎只是用來賞賜而不是流通的,還有民間的壓勝錢也有銀的。
經略幽燕我童貫:這個問題嘛~建議去讀讀《宋代白銀貨幣化研究》,白銀逐步成為流通的貨幣,是一個趨勢!
洋炮戲鳳威爾基: 白銀正式成為官方承認的支付手段,得到明代隆慶年間吧。那時因為開海禁,大量日本和美洲的白銀流入,國內白銀儲量比較充沛。以前一直是一種保值的貴重金屬。而銅錢做為法定貨幣,一直貫穿兩千多年始終。
莫德里德: 清朝廣東流行過十三行私鑄的銀毫子,廣西的銀珠子。歐洲銀幣的成色問題更大,當年伊莉莎白一世決定鑄足色銀幣,收舊銀幣回爐,裡頭的雜質熔化產生的廢氣熏死了很多鑄幣廠工人。
—〇—: 廢氣是鉛之類的?
莫德里德:沒具體說,當時估計也沒法分析。
ww5556hh:不排除汞蒸汽……畢竟氧化汞加熱就可以還原。
深潛者:或許可能有砷?我國砷資源主要 伴生在錫 、鉛 、鋅 、銅 、金等礦產資源。外國也類似,砷是親硫元素,故而硫化物礦物中多含有砷。金、銀、銅、鉛、錫等都有大量硫化物形態的礦物。在早期青銅時代,有些地方甚至流行砷銅。
zzevil: 製作工藝問題,近代銀元都是用機器衝壓,材質均勻,圖案複雜清晰,邊齒複雜,私人很難偽造,滿清作為一個農業國,技術能力也就跟私人差不多,造不了銀元,解決不了防偽性,但是銀元攜帶和支付比中國傳統貨幣方便多了,所以清末各種外國銀元大行其道,民初的名幣袁大頭,是從國外引入機器技術工人製造的,到現在鑑別袁大頭真假還是主要看邊齒,重型水壓機壓出來的現在一般的小廠都做不了,而沒有這個能力的各地私造,都拙劣的可笑,比如說孫小頭,只有歷史意義,藝術價值上和袁大頭相差不可以道里計,更直觀的清朝造的四川盧比,和它仿造的英國造的印度盧比比較起來,簡直就像個笑話,硬生生地把真貨作出了假貨的效果,其實看下日本上世紀初的銀幣,即使小面值的依然圖案複雜,工藝優美,再看看當時中國造的除了袁大頭以外的錢幣,很直觀的就能看出兩國工業能力的差距,也是一種看歷史的角度。
穿越農夫:西班牙的鷹洋可是工業革命前就有的了。
將以遺所思:鴉片戰爭賠款不就是墨西哥鷹洋麼?
jkkkjkski1:這要看你怎麼理解「近代」了。我國近代史從1840年算,西方從1500年算,好像學界也有呼籲把「近代史」的分界點前推的趨勢。
倉鼠渣:那麼西方怎麼解決假幣問題的?銀幣在西方至少15世紀就出現了。那時候他們就掌握製造工藝了嗎?
元光: 白銀軟,熔化後流動性差,適合打制/衝壓;黃銅、青銅硬,熔化後流動性好,適合鑄造。
中國歷史上經濟總量和國土面積不是歐洲能比的,貨幣需求量是天文數字,並且必須確保全國範圍內無障礙流通,鑄造銅幣具有標準化大批量製造的強大優勢,並且中國長期白銀匱乏,所以使用鑄造銅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相應缺乏銀幣製造技術,只能簡單鑄成坨。明代以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還沒來得及摸索出本土的銀幣製造、管理體系,就趕上工業革命,機器衝壓的銀元廣泛在國內流通了。
倉鼠渣: 所以,西方一些國家敢用銀幣的最大原因和澳宋一樣是因為工業過關,能製造有鋸齒邊的銀幣防偽?能製造銀幣的技術水平相當於什麼?差不多能造板甲?
深潛者: 鋸齒或者突緣邊主要不是為了防偽,而是為了防止別人將其銼邊,貪墨銀粉。如果只說能做銀幣的話,它其實根本沒什麼技術,西方錘制硬幣的歷史有兩千多年。
倉鼠渣:嗯,我說錯了,但那種錘出來的如果其他人也能做,那就必然出現劣質偽幣,所以怎麼處理?
孝陵修史劉若愚:牛頓掌管皇家鑄幣廠的時候所用的方法是——車裂,把私鑄偽幣的人五馬分屍......
深潛者:劣質偽幣不是問題,因為太好識別了。需要防止的是品相差得不太大的偽幣,好像是只允許技藝高超的老師傅錘制金銀幣,當然產量會很有限。所以地理大發現之後,就必須轉向機制幣。
倉鼠渣:15世紀開始搞的機制銀幣可仿冒性怎麼樣?中國呢?
蘭度:至少在16世紀西班牙和義大利某些地區已經用模壓法生產錢幣了。
如水般飛舞:因為銀本身是貴金屬,所以大眾對偽幣的接受度很高。古代商人有很多種辦法鑑別銀幣成色。影響接受度的關鍵是銀幣成色而不是誰做的。另外說一句,中東的錢幣兌換所經常搞把銀幣的凸邊磨一點下來,然後把磨下來的銀粉重新鑄幣。
倉鼠渣:對偽幣接受度高………………這個好像真無解,那麼銅錢難道也是?劣幣淘汰良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嗎?順便,被磨邊偷銀的錢別人怎麼接受?稱重量打折扣?
元光:同樣,市場上輕薄劣質銅錢盛行時,民間足重優質銅錢要麼窖藏,要麼毀熔。
如水般飛舞:銅錢不清楚,因為是小面額的,沒有印象。要說銅錢,其實中國歷史上的鑄造銅錢各種花活更是有目共睹。
劣幣淘汰良幣關鍵點是貴金屬含量而不是磨邊吧。因為凸邊本來在長期使用中會慢慢磨損的,錢幣兌換所的只是加速這一過程。不可能因為邊少了點幣值就下降了。
深潛者:在南北朝還是啥時候來自,因為幣制太過混亂(當時大約4g的銅錢被稱為足錢,非常稀少;通常流行的銅錢只有1.5~2g;此外更不足值的小錢、細錢也在流通,它們便宜到10~20枚才能兌換一枚足錢),曾經就出現過以稱重論的銅錢交易制度。
至於磨邊銀幣的接受問題,因為大部分銀幣都是被磨邊的,所以被磨邊銀幣的價值才是實際交易時的價值。新做的足值銀幣(慢慢的甚至有些制幣廠就直接做小銀幣了。)都被收藏起來,或者人工磨邊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12cx3IBd4Bm1__YdT3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