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藝術·隋

2021-05-05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敦煌石窟藝術·隋

【隋朝】(581年~618年)

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統一朝代,享國三十八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丞相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因楊堅原為隨國公,但「隨」字的「辶」意為「忽走忽停(不穩定)」,於是楊堅便棄了「辶」,創了「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之名。

歷代帝王圖局部· 隋文帝楊堅 唐 閻立本 藏: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隋代在莫高窟營建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隋文帝從小在寺院長大,對佛教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文帝的倡導下,各地紛紛營建寺院,佛教寫經的事業也興旺發達。加之絲綢之路貿易的興盛,有雄厚的經濟力量支持,隋代短短的37年間,莫高窟興建了洞窟一百多個,並重修了不少前代洞窟,隋代在莫高窟1000多年營建史上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大樓炭經卷第三·隋 敦煌 寫經 藏:法國國家圖書館

隋代的洞窟形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心柱窟,一類是覆斗頂窟。隋代的中心柱窟很少跟前代雷同,充滿了創新的內容。一些小型的中心柱窟,如隋初的第302、303窟均為中心柱窟,中心柱被改造成了須彌山形(圖303窟),下部為方形塔,四面開龕造像,在塔上部則為圓形的倒山形,分六層階梯狀向下收進,每一層的邊緣原來都貼有影塑千佛,現已不存。這是表現佛經中所說的上廣下狹的須彌山形。在須彌山與下部方形塔的連接處,浮塑出四條龍。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後為佛教所採用。

莫高窟第303窟內景 隋

隋代中期以後,出現了大型的中心柱窟,改變了北魏以來的中心柱窟的格局。以第427窟為代表,主室的中心柱正面不開龕,而貼壁塑出一佛二菩薩的三尊像。在南北兩壁前部的人字披下部,也各塑出高大的三尊像,與中心柱正面的三尊像共同構成三世佛的內容。洞窟前部這三組高大的佛像形成了十分震撼人心的宗教環境。在中心柱的南、西、北三面則各開一龕,龕內均塑一佛二弟子形象。這樣的中心柱窟形式一直延續到初唐時期。

人字披,石窟寺中仿木結構的屋頂建築形式之一。一般位於塔廟窟前端的頂部。在前後披上塑出斷面為半圓形的椽子,椽之間出望板,兩披之交會處雕自脊枋(即脊檁,斷面呈方形)。前披與外壁柑交處、後披與後壁相交處均雕刻出枋子。這兩條枋子與山牆(即石壁)相連結,井各從枋子向外伸出仿木丁頭栱,另有散斗替木承托枋底。在有些石窟內,也有加寬兩披之間距離,將人字披改製成盝頂形式的做法,此種做法多見於敦煌石窟。

莫高窟第427窟內景 隋

隋代洞窟最多的還是覆斗頂窟。部分覆斗頂窟沿襲北周以來的樣式,僅在正面開龕造像,還有部分洞窟採用三壁三龕的形式,即在正壁(西壁)及南北兩側壁各開一龕,龕內分別造佛像。這樣形成三佛的構成,表現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按照佛經,過去佛為迦葉諸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第420窟就是典型的三壁三龕窟形式。其中正面主龕還採用雙層龕的形式。所謂雙層龕,就是佛龕平面呈階梯狀向內部收進一層,平面如「凸」字形,看起來就多了一個層次。雙層龕往往可以在龕內塑造較多的佛像,由原來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增加為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的組合。雙層龕的形式直到初唐仍很流行。

莫高窟第420窟西壁雙層龕 隋

隋代彩塑風格多樣,但總的趨向是早期洞窟中的各種外來因素在逐漸改變,急速地向著本土化發展。隋代彩塑不僅數量增加,而且在洞窟中的體量也增大,體現出宏大的氣勢。同時,藝術家對菩薩、弟子以及天王、力士形象的刻畫更注重個性化的表現。

第427窟為大型中心柱窟,在前室塑四天王二力士,主室中心柱正面與南北壁各塑一佛二菩薩像,在中心柱南、西、北三面又各塑一佛二弟子像,合計全窟塑像達24身,不僅是數量最多的,也是彩塑內容最全的。主室中心柱正面與南北壁的佛像體形高大,主尊都超過4米,佛與菩薩的面形略呈方形,佛的袈裟貼體,衣紋自然垂下。菩薩上半身著僧衹支,下半身著長裙,造型也十分單純。從雕塑造型來看,佛與菩薩衣紋貼體的特徵是印度笈多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一藝術風格在北齊時代山東、河北一帶佛教雕刻中十分流行,敦煌進入隋代以後,明顯地接受了這一風格的影響。但是敦煌隋代的彩塑頭部偏大,上半身的比例較大,衣紋構成簡潔,與北齊的佛像仍有較大區別,而與北周時代的須彌山石窟佛像有著較深的淵源關係。表明了儘管隋代在急速地融合南北東西各方的藝術,但敦煌作為西北地區的重鎮,由於有著厚重的佛教文化傳統,並沒有全面接受來自北齊與南方的風格,而是基於已有的傳統進行改變和發展。除了第427窟外,第412窟、292窟等窟的彩塑,表現出質樸而厚重的特徵,群體彩塑則構成宏偉的氣勢。而與此同時,菩薩的上衣及長裙則彩繪出精緻而細膩的花紋。隋代菩薩裙飾有大量源自波斯的菱格紋、聯珠紋,體現了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地理位置特點。而在佛像、菩薩像上以精緻的彩繪補充雕塑未能完成的紋樣,這正是敦煌彩塑的特色和優勢,與內地的石雕佛像有所不同。

第427窟中心柱正面 佛三尊像

第420窟菩薩雖然身體較僵直,卻在面部刻畫、動態及表情方面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匠心。如西壁內層龕南側的菩薩,頭部呈方形,目光下視,嘴唇微閉欲啟,右手置於胸前,原來可能是手持蓮花,今已失。從身體形態看,靜中有動。溫婉的神情在含蓄的動態中體現出來。

第420窟 菩薩

老迦葉頭部充滿皺紋,目光顯得蒼老,嘴微張開,露出殘缺的牙,兩手置於胸前,一手托缽,一手呈握拳狀,似在說明什麼。迦葉的身體緊貼牆壁,如高浮雕的效果,袈裟也處理得單純,僅突出其面部表情與手上的動作。與之相對位於佛像南側的阿難,身體直立,雙手奉蓮蕾托於胸前,面容光潔,體現著青春年少的風範,他的眼睛直視前方,嘴唇緊閉。這兩身彩塑一老一少的個性煥然在目。尤其是對眼神的處理,十分傳神。此窟的菩薩像與第420窟一致,明凈單純。不論是佛還是菩薩的身體都有上半身大、下半身短的特點,是這一時期彩塑的普遍特徵。

第419窟 迦葉

摩訶迦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迦葉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為法之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槃。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

第419窟菩薩與阿難 隋

阿難(?~公元前463),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為常隨侍者,專注地服侍佛陀二十五年,謹記無誤佛陀的一言一語, 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就是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後世尊成為「二祖」

隋朝的說法圖中,對佛弟子、菩薩等形象描繪比較細膩,第276窟南北壁各畫出整壁的大型說法圖,人物並不多,都畫得十分高大,因而對菩薩、弟子的形象刻畫就比較從容仔細,包括對背景的樹木、華蓋都作了細膩的描繪。

第276窟北壁 說法圖 隋

佛傳故事畫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如第278窟西壁佛龕兩側選取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兩個情節對稱地畫出。這樣的表現最早出現於北魏第431窟,畫在中心柱南向面的佛龕兩側。但從北魏、西魏到北周時期卻沒有再出現這樣的內容,隋朝又再次出現。除了主要人物外,還增加了侍從人物,如菩薩乘象的畫面中,身後有演奏樂器的二天人,大象前面也有蓮座上演奏樂器的二天人。太子乘馬的畫面中除了托著馬足的四個小天人外,前後都有飛舞的飛天。

【乘象入胎】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出生之前,是住在天國兜率宮的一位善慧菩薩。他決定投生人間成佛度化眾生,於是選擇了仁慈的凈飯王夫婦作為父母。凈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已經結婚多年,卻一直膝下無子。一天,摩耶夫人在睡覺時,夢見一位菩薩乘著一頭白色的大象,從空中而來,又從她的右肋進入了腹部。這時,周圍大放光明,天女散花,醒來後,她就把這個奇特的夢講給凈飯王聽,國王也很驚異,於是請來相師,占卜說王后所懷的是位聖子,以後一定能讓釋迦族光耀。國王夫婦非常高興。

278窟-乘象入胎

【夜半逾城】太子在二十九歲那年的四月七日夜裡,決心離城出家。急命馬夫車匿為他備馬,白馬不忍太子離去,前後跳踏,不願讓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馬背,口說頌偈,才得以上馬。騎上白馬,便離宮而去。此時國中人均昏睡不醒,為了不使馬蹄踏地時發出聲響,天神托起馬蹄,騰空而起。行至城門,在諸天的幫助下城門無聲而開,太子乘馬逾城而出,開始了漫長的苦行生活。

莫高窟第278窟-夜半逾城

維摩詰經變,是根據《佛說維摩詰經》繪製的。佛經上說,維摩詰是個神通廣大、能言善辯的居士,所謂居士,就是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由於維摩詰精通佛法,在佛教界十分有名,他經常稱病在家。得知維摩詰有病,如來總要派人去探望他,而維摩詰則利用這個機會向前來探病的人們宣講大乘佛理。據說佛要派弟子去探望維摩詰,但弟子們都害怕被詰難而不敢前往,佛就讓「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率眾到維摩詰的住所。於是,兩位大士——維摩詰與文殊菩薩就展開了精彩的論辯。維摩詰經變的基本構成就是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對談的場面。

《維摩詰經》在中國十分流行,石窟中也大量出現雕刻或壁畫的維摩詰經變。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窟炳靈寺石窟第169窟壁畫中就畫出了維摩詰與文殊菩薩的畫面,北魏的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等都有維摩詰經變的雕刻或壁畫。莫高窟隋代壁畫中共有11鋪維摩詰經變,表明是在隋朝大一統的形勢下,由中原傳入的。從敦煌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表現形式來看,除了第423窟表現為一座殿堂之中,維摩詰與文殊菩薩對談的形式外,大部分畫在佛龕兩側:一側表現維摩詰,一側為文殊菩薩。以第420窟為例,在西壁佛龕兩側的上部,北側描繪在殿堂中維摩詰憑几而坐,周圍有侍從若干。與之相對的是龕南側,文殊菩薩坐在一座殿堂中,舉手似作談論狀,周圍也有侍從若干。殿堂建築成為畫面中的主體,殿堂外描繪水池與蓮花。這是隋代維摩詰經變較流行的形式。

莫高窟第420窟維摩詰經變之維摩詰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

榆林窟003窟 主室西壁 文殊菩薩

涅槃經變,主要表現釋迦牟尼入般涅槃之時,眾弟子及世俗信眾舉哀的場面。佛在雙樹林側身而臥,眾天人弟子等圍繞佛像。大迦葉撫摩佛足,佛足前有須跋陀羅坐於火中,先佛入滅。旁邊又有密跡金剛因悲哀過度而倒地。在佛像頭部之前,有一婦女坐在束腰座上,這是表現佛母摩耶夫人得知釋迦牟尼即將涅槃,急從天界趕來。雖然畫面結構很簡單,但所表現佛經的內容卻很豐富。

隋代供養人像保存較多,通常繪於四壁下部,男女分列。為了表現供養人的地位,往往在供養人身後還畫出侍從,在供養人行列後面還畫出車馬等。第390窟可能是供養人形象較多的一窟,全窟從西壁龕下向南北兩壁直到東壁下部均有供養人行列。男供養人從西壁北側到北壁,共存51身,大部分供養人身後跟隨侍從,侍從最多達四人。

莫高窟第390窟北壁 男供養人 隋

隋朝洞窟的裝飾較為豐富,紋樣一方面繼承了傳統的蓮花紋、火焰紋、忍冬紋等形式,一方面吸取了新傳入的波斯風格的紋樣,如聯珠紋、獅鳳紋(圖)、狩獵紋、獸禽紋等。反映了絲路興盛帶來的文化交流狀況。

藻井的裝飾層次豐富,刻畫精緻,往往在中央繪一朵大蓮花,周圍繪卷草蓮花紋以及化生、飛天等形象,四周繪垂角紋、帷幔,象徵一個華蓋。除了井心繪蓮花外,隋代藻井中出現了三兔圖案,三隻兔子在圓環中奔跑,但只畫了三隻耳朵,卻每一隻兔子都可看到兩隻耳朵(圖)。這是在平面構成中巧妙應用共用原理的例子,這一圖案紋樣同樣來自中亞的影響。

392窟還出現了雙龍蓮花藻井,中央是一朵大蓮花,兩側各有一條龍,兩個龍首之間有一寶珠,正是後代所謂「雙龍戲珠」的形式。

莫高窟第392窟 雙龍藻井

隋代的畫像,不論是佛像、菩薩像還是弟子像,均有莊重典雅而含蓄的特點。第276窟的維摩詰經變比較特別,畫面中僅僅出現了維摩詰與文殊菩薩這兩個主角。兩人都採用站立的姿勢,維摩詰位於佛龕的北側,手持麈尾,面向文殊菩薩,嘴唇微啟(圖)。人物畫得很大,以線描造型,體現了畫家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畫家通過長長的飄帶及柳枝的飄動,襯托出人物的輕微動作。對人物形體、動態的描繪與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完美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氣韻生動」的效果。

隋朝石窟數量大大地超出了前代總和,在北朝石窟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吸收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藝術,在形式、技法和風格上進行廣泛的創新,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風貌。隋代歷年較短,但隋代洞窟開啟的很多藝術形式到唐代更加發揚光大了。

•轉整編輯自趙聲良著《敦煌石窟藝術簡史》

來源: 塑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