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正月也被稱為「元月」,古人把夜稱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因為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每當正月十五的夜晚,按民間傳統,人們會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根據眾多的記載表明,唐宋時期的敦煌人會在正月十五這天舉行非常隆重的燃燈活動,敦煌當地的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都會參與其中。之所以隆重,主要原因是上元燈節在唐代被正式確立為官方節日,天子與官民同歡,燃燈祈福,中原地區風氣影響到了敦煌。時值2016年正月十五,我們通過分享一些唐宋時期敦煌地區關於燃燈活動的記載和圖像,祝關心敦煌文物保護事業的朋友們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窟上供養-P.3405-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其實在古代的農耕社會,農業生產占了普通人生活時間的很大一部分,而正月十五前後正好是進入農業季節以前的一段時間,可以適當的放鬆與休息,透過古代種種史籍的記載,認為新年第一個滿月日,具有一定的特殊意義,所以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歷代都有會在正月十五以其它方式慶祝,比如南北朝時期就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神、打簇、角牴戲等活動。但是大量唐宋時期的燃燈文隨著藏經洞的發現,以文獻的形式說明了敦煌地區正月十五的活動與佛教有著密切關係。
河西節度使大王寶剎燃燈文-P.3497-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這份文獻是一千多年前,在公元964年至974年間的某個正月十五日,當時的「河西節度使大王」 曹元忠作為當時敦煌地區的最高長官,在莫高窟主持了燃燈活動。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下,地方政權的最高長官親自主持參與活動,足見當時對正月十五燃燈的重視程度。
長興二年凈土寺直歲願達牒-P.2049-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佛教提倡正月持齋行道,正月是一年三長齋月的首月,有很多與新年建福有關的活動。通過這份《長興二年凈土寺直歲願達牒》的文獻記載著的「麥叄斗,正月燃燈社入」、「粟三斗,正月燃燈社」可以看出,不僅敦煌地區的最高長官親自主持燃燈活動,而且在新年建福中的燃燈活動,參與者是以社眾為主,各家各戶都去集資以分擔燃燈活動所花費。每人上交一份粟或者餅子、一盞燈油,來供燃燈,而燃燈的內容也是祈求福佑,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夠有平安、幸福的生活。
P.3461-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敦煌正月十五的燃燈活動規模是非常盛大的,如P.3461就記述道:「厥今青陽上朔,官僚欽仗於仙岩;太簇中旬,士庶崇投於聖谷。燈燃千樹,食獻銀盤,供萬佛於幽盒,奉千尊於杳窟……遂使年支一度,傾城趨赴於仙岩;注想虎誠,合郡燃燈於靈谷。」
「燈燃千樹」、「食獻銀盤」、「供萬佛」、「奉千尊」、「傾城」、「合郡燃燈」……通過這些關鍵詞,可以想見正月十五的燃燈活動是古代「全郡」參與的大型活動。
燃燈-莫高窟第159窟-中唐
藥師經變之燃燈-莫高窟第146窟-五代
敦煌壁畫中出現燃燈圖像,據學者考證,與印度的佛教習俗有關。古代印度有「大神變月」的神異寓言:相傳在古代的印度每當到了「大神變月」,便會產生天雨奇花,寺塔舍利,大放光明,呈現一番神靈變異的瑞象,僧眾會聚集在寺塔的周圍,樹燈輪、散香花、奏樂禮佛,競相供養。而從中原和西域的早期交往的史實來看,隨後出現在我國的燃燈活動與印度文明淵源很深。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敦煌地區的燃燈活動有很多留存在古老的文獻和壁畫中。同時,受到佛教因素影響,唐宋時期的敦煌正月十五的燃燈活動具有明顯的佛教特徵,又與古代印度佛教淵源深遠,顯示出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記。自古至今,不論燃燈活動內容與內涵發生了多大的變化,至少人們通過燃燈活動追求光明、祈福平安的美好願望從未改變。
來源:敦煌研究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