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西魏供養菩薩:西域與中原文化相交相融,各領風騷

2020-09-25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莫高窟西魏供養菩薩:西域與中原文化相交相融,各領風騷

285窟供養菩薩(局部)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中可以看到,最有代表性的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特點的供養菩薩:一種是西域風格特點的供養菩薩,一種是中原風格特點的供養普薩。

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兵事頻起。漢人遷往西域,不僅僅是一次地域上的遷徙,更是把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到了西域,同時漢人又受當地文化風俗的影響,在溝通交流中,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態。

據記載,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原,但是並未引起較大的影響。佛教真正在中原地區蓬勃發展,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原地區繁榮生長,其影響延續到了唐、宋,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追求,又給中國文化施加了新的養料,使中國文化異彩紛呈。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特點的供養菩薩畫像,就是此時期西域與中原文化藝術風格相交相融,相互依存的範例。

西域風格特點的供養菩薩畫在第285窟西壁主尊佛龕內。南北兩側各畫十身,分三層排列,上兩層每層四身,下一層為兩身。菩薩均有三色圓光,頭戴印度式寶冠,臉為蛋形,斜眉細眼,棱鼻薄唇,身材修長,姿態各異,或裸體披巾或通肩大衣,或右袒袈裟,或斜披羅巾,或手托花盤,或雙手合十,或叉手上舉,或舞手兩側,個個姿態優美,神情自如。菩薩面部和肌膚的暈染尚無變色,色彩仍保持艷麗。衣裙線描,如行之流水一般。從這二十身保存完好的供養菩薩身上,可以窺見出人物造型和繪畫藝術,都深受印度、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

中原風格特點的供養菩薩畫在第285窟北壁下層各小禪室楣飾之間的千佛之下,共十身。這十身供養菩薩的造型和衣飾,與西壁佛龕內的供養菩薩完全不同。菩薩頭束髮髻,戴中國式花冠,臉形瘦長,修眉細眼,高鼻厚唇,身材高大。褒衣博帶,體不露衣,雙足穿鞋,腳踩蓮花,姿態各異。其中第一、二小禪室之間,千佛下的兩身供養菩薩形象尤為生動傳神。東側一身細眉笑眼,嘴唇微張,滿臉含笑,手捧大花盤側身立於蓮花上,其姿態衣飾像一 位貴族婦人。西側一身,修眉大眼,嘴角上翹,面含微笑,唇邊有八字小胡,一手持蓮苞,一手托花盤,亦側身立於蓮花上,其姿態衣飾像一位清談大士。兩位菩薩,面面相對,含笑欲語。北壁的這十身供養菩薩,從人物造型,首飾衣著,到線描暈染都是中原南朝的風格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與西域的文化藝術交流使各族人民在交流中增強了民族情感與民族凝聚力,推動了民族的融合。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原文化藝術強大的生命力,也能夠看到西域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多姿多彩,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合不僅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而且使民族之間具備更強的包容心來吸納異域文明,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以和為貴的精神體現。(周衛華)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