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楊村位於石碶街道,一條河流將西楊村一分為二,南面的稱為前岸,北面的稱為後岸,原來村口設有兩座下轎亭,文、武官員來到此地一律下馬、下轎,兩岸之間有一橋--明行橋,也叫蜈蚣橋(現已毀)。村民主姓楊,據《鏡川楊氏宗譜》記載:北宋後期,楊仁爽(1040-1107)遷居鄞縣西南部的光同鄉仲夏里(今石碶街道櫟社),成為鏡川楊氏的始祖,楊仁爽生二子,其長子楊顒(1058-1117)居楊家堍,為東楊;次子楊碩(1061-1127)居樟樹下,為西楊。
西楊村口
西楊村黨建廣場
西楊村,現存古蹟有:後岸的「楊尚書第」以及周邊的老宅、前岸的「擂鼓牆門」(兩隻抱鼓石)、「張其昀故居」、「風棚新廟」和「聚魁里牌坊」等,西楊村在近代也出了有不少名人,如水利名人張申之、中國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張其昀(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等職)等。
西楊村
西楊村的「一門三部尚書,五世十科進士」。楊守陳(1425年~1489年)是西楊村楊氏家族中最早考中進士、也是最有名的,曾任翰林院庶吉士、進少詹事兼侍講學士,授南京吏部右侍郎,楊守陳去世後,諡號文懿,追贈禮部尚書,其弟楊守阯、堂弟楊守隨、楊守隅、其子楊茂元、楊茂仁也都是進士出身,西楊村的楊氏家族從楊守陳起的五代中,先後十人考取了進士,楊守陳、楊守阯、陳守隨三兄弟曾官至尚書,號稱「一門三部尚書,五世十科進士」 ,這應該是西楊村楊氏家族最為輝煌的時期。
西楊村前岸南面400米的「里風棚廟」(為楊氏的家廟),這是在舊址重建的。
「里風棚廟」
「里風棚廟」
這個是「風棚新廟」唯一的舊物--石香爐。
聚魁里牌坊明代建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築,是一座二柱一間單檐歇山頂全石結構,正脊設吻獸,柱頭與橫枋間飾斗拱,枋雙面刻「聚魁里」三個正楷大字,陽面另有旁款「楊守陳,景泰元年浙江鄉試第一名」、「楊守阯,成化元年浙江鄉試第一名」、「試第一名、第二名」,陰面上款「浙江按察使司僉事王平」,「寧波知府李行」、「鄞縣知縣韓普」,下款為「湖廣按察司副使楊茂元立,弘治五年九月吉日」。由於寧波繞城高速公路建設,牌坊由西楊村後門畈河塘沿遷移至該村的風棚廟前20米處。
「聚魁里」,該牌坊乃楊守陳之子楊茂元為其父、叔而立。
楊尚書第(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築,主體坐北朝南,中軸線依次:門屋、照壁、正廳、後堂。
楊尚書第的門樓(新建),原來門樓很大,單檐硬山頂平房,面闊三間,內有一副對聯:「一門三部尚書,五世十科進士」,後毀於火災。
據村民介紹:原來門樓的牆壁上還有三塊石牌,在重建時被埋在牆下面,不知什麼時候能重見天日。
照壁,為須彌坐束腰條石基礎,上面用青磚砌築。
正廳為單檐硬山頂高平屋,面闊三間兩弄,地面均為石質鋪地。
前廊兩側開月洞門。
據村民楊師傅介紹,原來在照壁兩側還有兩座牌樓,現只剩石柱的一小塊。
後堂為單檐硬山造平屋,現為清代建築。
這是楊尚書第旁的老宅
這是西楊村前岸的楊氏老宅--擂鼓牆門,原來門樓前還有兩座牌坊,上有「父子進士」、「兄弟解元」等,現只剩下兩隻抱鼓石和東廂房幾間小屋。
村民說的東廂房幾間小屋,不知是不是這幾間?這是2014年第一次去時拍的。
與上圖同一位置,原來的房子已倒塌。
張其昀故居(區級文物保護點),位於前岸自然村79-85號,始建於清代,主體坐北朝南,合院式結構。張其昀(1901—1985),字曉峰,浙江寧波鄞縣人,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卓有建樹的教育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捍衛者,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東側間為穿堂
前進面闊五開間,東側間為穿堂,後進為正廳。
前進部分已毀。
張其昀故居旁的古樹
張其昀故居後的河埠頭,這是拍於2014年。
「世德名家」牌坊上的遺物(50年代被毀的),可惜在整治河道時被埋在了水泥下面了。
里仁堂自然村,張申之(曾任寧波軍政分府財政部長、鄞縣水利局長、鄞縣通志館館長等,1931年參與發起興建靈橋)是西楊村裡仁堂人,張其昀祖父原來也是住里仁堂的,後遷到西楊村前岸另建新屋。
里仁堂的老宅
做工精緻的花壇(已倒塌)
里仁堂倉屋(糧食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