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港村位於古林鎮西部,古中路、繞城高速、段梅路、古橫路、西洋港河穿村而過,水陸相聯,典型的江南水鄉,是寧波市水環境示範村、寧波市級"美麗河湖"(西洋港河),村中古蹟眾多:有鄞西著名的陳氏宗祠及石刻(文物保護單位)、聖旨碑、西洋港徐氏宗祠(文物保護單位)、西洋港橋(文物保護點)和大乘庵等。
寧波市水環境示範村--西洋港村
西洋港村--寧波市職工休閒觀光活動基地。
西洋港村大港亭,亭聯: 大港秀水美千年 小亭風月醉百姓。
西洋港河:寧波市級"美麗河湖"
西洋港河
西洋港橋和大乘蓮華寺
西洋港橋和積善亭
西洋港橋,位於古林鎮西洋港村百朗橋自然村,橋重建於1901年,南北跨於西洋港河上,為三孔二墩平梁石橋, 區級文物保護點。
橋額鐫「西洋港橋」,上款「光緒二十七年重立」,落款「里人捐資」。
南北跨於西洋港河上
橋西設涼亭(積善亭),面闊三開間,檐柱石柱上有楹聯。
亭聯
這可能是明代大乘庵的古井
罌湖第一祠--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及石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古林鎮西洋港自然村,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現建築為清代重建。主體坐北朝南,合院式結構,由門廳、大殿、東西廂房及戲台等建築構成,石刻放置於宗祠之後。
西洋港陳氏從台州府臨海舉家遷往此地,已傳承三十餘代,在明清時,陳氏一派又有遷居河南穎州。
門聯刻:祖德追臨海, 家聲播穎川。
陳氏宗祠,大殿、東西廂房及戲台
古戲台,位於門廳明間後部,重建於清嘉慶乙卯(1819年),在同治八年(1869年)時重修,戲台額「思無邪」,短石柱頂端刻一對台柱石獅,台前石柱對聯: 亭坐崇遠堂風情醉千秋靚景, 祠擁西洋港陳姓揚萬世勝名。
聖旨碑,可惜字已看不清。
聖旨碑,碑首浮雕雙龍。
捐助田畝碑記,清道光四年((1824))。
這是陳氏歷代職官木匾,收錄歷代西洋港陳氏功名官級,陳氏家族自宋至元、明、清,共出過三十多位朝廷名官,其中有「五進土」和「六傑」,著名的有元代慶元、台、溫路督運總領陳芮,明修職郎陳德成,明湖廣提刑按察司副使陳槐等。
這是由西宅樓下陳子孫敬上的」治朝六傑「匾。
這塊」治朝六傑「匾是由西洋港祖宅敬立,掛在賣面橋村樓下陳堂檐。
祠後的西洋港文化公園,內有墓道石刻,明代,原位於大乘庵西。
墓道石刻有:文臣、石馬、石虎、石羊、望柱。
文臣
石馬
石馬
石虎
石羊
望柱
望柱的石獅
西洋港自然村內現存老宅很少
西洋港自然村老宅
西洋港自然村老宅
西洋港自然村老宅
西洋港村百朗橋自然村
百朗橋(大賓橋),一橋二名,建於民國三十年,橋墩為老橋墩,橋面已改為水泥橋板。
「大賓橋」這塊老橋板還在橋旁,但刻有「百朗橋」的這塊橋板已作為普通石材用在其他的橋樑中。
「大賓橋」
橋板上刻有:慈谿錢(?)書,這第四個字看不大清楚。不知是不是慈城的錢罕寫的,錢罕(1882—1950),原名保爽,字太希,一字吟棠,寧波市慈城鎮聰馬橋人,章太炎先生與馮君木先生譽他為「活字典」,從梅調鼎先生學書法,西冷社諸同人譽與任革叔為「 浙東二炒」,近代金石書畫泰斗趙叔孺對錢太希的字評價甚高,晚年隱於慈城。
百朗橋(大賓橋)的橋聯
百朗橋自然村村民多數也姓陳,村中的老宅比西洋港自然村的多。
百朗橋自然村的老宅
村民稱此宅為「七間頭」
「七間頭」
西洋港徐氏宗祠,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前面建築好像是後建的。
西洋港徐氏宗祠,位於古林鎮西洋港村倉門自然村,清末建築,主體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門樓兩廂及大殿組成,門樓為位於院牆正中,為一道夸雕石庫門,大殿為高平房,面寬五間,天井兩側施廂房。
西洋港徐氏宗祠馬頭牆
西洋港村倉門自然村老宅
倉門自然村老宅
村中公園
豐收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