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律所史,澎湃40年 | 成蝶篇

2019-09-28   麥讀法律閱讀

在《一部律所史,澎湃40年 | 破繭篇》中,我們講到中國律所的體制改革與市場化進程,下面我們繼續講述完成基本形態塑造的中國律所開始蓬勃發展,通過規模篇與國際篇,展現中國律所的全面擴張之旅。

03 規模篇

中國律所的「大」與「強」

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十年里,中國律師業經歷改造與重建後已初具規模。1957年6月,在全國的19個省份中,參照蘇維埃模式成立的法律顧問處已經達到820個,總計有2572名專職律師和350名兼職律師¹。但隨後不久的「反右」運動,將律師這一職業徹底打成右派,公檢法體系被砸爛。直到1979年,律師這一職業才再次出現在中國的法律體系中。

(一)中國律師行業的規模

1979年,中國律師人數公認的數據是212人²,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中國還沒有建立律師執業許可制度,所以這裡的律師應該指從事律師工作的人。

1981年5月7日,北京市司法局根據《律師暫行條例》的規定,結合1979年律師制度恢復時期的狀況,正式批准授予周玉璽、傅志人、周納新等41人律師資格³。這是中國律師在恢復律師制度後第一次被正式的承認。

此後中國律師業迅速恢復,到1981年底,中國已有法律顧問處(1983年後陸續改為國辦律師事務所,簡稱國辦所)1465個,律師工作人員5500人(其中有很多兼職律師)。

全國法律業大黑龍江分校八五年招生錄取工作會議

律師業恢復後,律師的來源成為了限制中國律師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五十年代老律師們的心酸遭遇,導致「五院四系」(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和北大、人大、武大、吉大的法律系)的很多畢業生並不願意進入這一行業。

1986年9月27日,我國舉辦了首次律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據統計,當年共有2.9萬人報名參考,有1134人成績合格取得律師資格⁴,這為中國律所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直到1988年,我國開始合作制律師事務所嘗試時,我國律師總人數仍舊不足3萬人。

國家律師資格貴陽發證大會

1993年,中國律師改革再進一步,司法部開始允許創辦私人律師事務所,大批的政府公職人員「下海」創辦律師事務所,中國律師事務所的數量激增,達到5000餘家⁵。

在1996年《律師法》正式實施前,全國律所數量已經到達8265家,三年時間中國律所以每年1000餘家的速度增長著。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法治體系的建設以及人民法律意識的提升,中國律所數量進一步增加。截止到2008年12月底,中國共有律師事務所14467家,其中合夥所11672家,國資所1409家,合作所765家,個人所621家⁶。

2019年,司法部公布2018年度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統計分析情況。截止2018年底,全國共有執業律師42.3萬人,律所數量達3萬餘家,其中合夥所2萬餘家,國資所1100多家,個人所9140多家,百人以上律所已達260餘家。盈科律師事務所主任梅向榮律師預測,在未來的十五年內,中國的律師更將達到史無前例的150萬人,中國法律服務行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在中國律師行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中國律所的規模化也在同步進行。中國律所實現規模化發展的主要方式包括分所建設、合併、聯盟等多種形式。

(二)中國律所的地域規模化

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同時成立,中國法律事務中心隨之成立了海南辦公室。在那一時期,政府的法律服務機構在北上廣深等經濟最先放開的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是中國律所規模化的雛形。

1992年之後,中國市場經濟進程加快,中國律所數量不斷增加,規模化擴張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1987年10月7日,海口至北京航班開航,海南省籌備組的領導參加了剪彩儀式

1992年,海南經濟快速發展,君合在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了君合的第一家分所。

1994年,君合在上海設立分所,是中國第一家在上海設立分所的律所。

1998年,隆安邁出規模化的第一步,在上海設立分所。一年之後,隆安在瀋陽布局,成立了第二家分所。

1998年,德恆設立上海分所。

1999年,天元設立上海分所。

1999年,京都設立上海分所。

1999年,中倫上海分所成立,執業場所為上海市南京西路580號2516室(南征大廈)。

在90年代,金杜在上海、廣州、深圳的辦公室先後成立。

進入21世紀的前五年,「入世」帶來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催生中國律所的規模化擴張。在中國律所規模化的第一階段北上廣深的法律服務市場是各大律所爭奪的重點地區。

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業新聞發布會

2000年,方達在深圳設立分所,深圳也是中國第二個擁有證券交易中心的城市。

2000年,剛剛成立三年的中豪開啟擴張,在上海和成都,成立兩家分所。

2000年,京都在深圳設立分所。

2002年,通力瞄準北京市場,成立了北京辦公室。

2002年,中倫深圳分所成立。

2002年,君澤君上海分所成立。

2003年,西南大所泰和泰宣布進京布局。

2003年,煒衡進軍上海,成立上海分所。

2003年,廣和律師事務所珠海分所成立。

2003年,京都大連分所成立。

2004年,君澤君深圳分所正式成立。

2004年,方達成立北京辦公室,由當時方達上海辦公室的周志峰、深圳辦公室的丁繼棟,加上謝爾曼·思特靈香港辦公室的周傳傑以及從美富北京辦公室加盟的季翔律師一起創建。

2005年,中銀上海分所成立。

2007年,新修訂的《律師法》第15條規定:「合夥律師事務所可以採用普通合夥或者特殊的普通合夥形式設立。合夥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按照合夥形式對該律師事務所的債務依法承擔責任」。這一規定的出台掀起了中國律所規模化發展的第二階段高潮

自2009年始,隆安先後成立了廣州、南京、天津、濟南、蘇州、南通、株洲、大連、太原等十餘家分所。

中銀律師事務所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先後成立了深圳、廈門、濟南、廣西、福州、雞西、台州、長沙、銀川、南京、蘇州、杭州、天津、青島等十餘家分支機構。

君澤君律師事務所先後成立了天津、南京、成都、廣州、長沙等多家分所。

德恆律師事務所更是在長春、天津、大連、長沙、武漢、瀋陽、西安、濟南、杭州、鄭州、重慶、烏魯木齊、福州、南京、成都、昆明、合肥等地設立了數十家分支機構。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自2015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在廣東省深圳市掛牌成立後,瀋陽、重慶、西安、南京、鄭州等地先後設立巡迴法庭,中國律所的分所建設緊隨最高院巡迴法庭的步伐再次出發。

泰和泰(西安)分所成立儀式

2017年,江三角重慶分所成立。

2017年,煒衡瀋陽分所成立。

2017年3月31日,海華永泰鄭州分所正式開業。

2018年,觀韜中茂、京都、天同等多家大所在南京設立分所。

2019年,泰和泰、嘉源等大所在西安落子布局。

2019年,北京市百瑞(鄭州)律師事務所

截至2019年1月底,中國國內分所數量超過40家的共有三家,分別是盈科(53家)、京師(47家)、大成(45家)。

中國律所的規模化,不單單局限於國內市場的布局,極具競爭力的中國頂尖大所早已將中國律所的品牌影響力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律所的國際分所,將在第四章,中國律所的國際篇章中與大家分享。

(三)「合併」是中國律所給出的答案

2018年12月7日,劉桂明老師在律所發展模式的探討沙龍上曾講到:中國律所的規模化發展有十種模式,其中第三種就是合併發展。在21世紀前夜的1998年,中國正在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行最後的準備,大家都相信這只是時間問題。面對逐漸放開的中國法律服務市場,中國律所應該如何面對與日俱增的競爭呢?似乎「合併」就是在那一階段中國律所給出的答案。

1993年,萬國律師事務所(國浩(上海)的前身)年僅27歲的呂紅兵喊出了「要以證券法律業務為主攻方向」,當時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剛剛成立三年時間。

1994年,曾執業於君合,並參與創立同達律師事務所的張涌濤律師,創立張涌濤律師事務所,這是1994年北京市司法局批准的兩家以個人姓名命名的律師事務所之一,另一家是謝朝華律師事務所。

1998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萬國、北京張涌濤、深圳唐人,三家律所正式跨區域合併為國浩律師事務所,當時尚有「律師集團」這一稱呼,國浩也是中國第一家在司法部登記註冊的律師集團事務所。

1999年,錦聯、天和、長城(北京長城(上海)分所),三家律所合併成立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由剛剛從華東政法大學退休的史煥章院長擔任主任。從此,錦天城的主任都由所外選擇一位有名望的專業人士來擔任。合併後的錦天城,以錦聯和天和的訴訟專業為根基,加上長城的涉外能力,逐步打造出錦天城在今天叱吒法律服務市場的涉外訴訟能力,在創所第一年錦天城的創收就達到900萬。

2000年4月12日,北京市司法局京司發【2000】61號《關於批准成立北京市中倫金通律師事務所(合夥)的決定》,中倫律師事務所與金通律師事務所合併,名稱變更為北京市中倫金通律師事務所。8年後,中倫金通律師事務所再次變更為中倫律師事務所

2000年.競天律師事務所和公誠律師事務所決定合併發展,成立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成立於1992年的競天律師事務所與1996年成立的公誠律師事務所,均是中國第一批獲准設立的合夥制律師事務所。幾位創始合伙人的執業經驗更是引人注目:白維曾在中國環球律師事務所任職;彭學軍和張緒生都曾工作於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彭光亞曾任職於中國專利局法律部和中國法學會天平律師事務所;張宏久擔任過北京大學法律系經濟法教研室教師並曾在中信律師事務所任職。

2003年1月,中銀律師事務所合併北京市元龍律師事務所。五年後,中銀律師事務所再次與證泰律師事務所合併,趙曾海律師擔任中銀律師事務所主任。

2004年,金誠律師事務所與同達律師事務所決定合併成立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1992年出身銀行系統的劉紅宇律師與曾任教於西南政法大學的鄭斌律師創立了同達律師事務所,在當時女性律師事務所主任是非常少的。1993年,在首都貿易大學任教的賀寶銀、劉治海、楊建津與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的龐正忠、田予以及於德彬六名創始合伙人希望可以將法學理論與實務相結合,成立了金誠律師事務所。

早在1997年同達律師事務所就曾與南華律師事務所合併,2001年金誠與力格律所合併, 2011年,蘭嵐帶領的Neal團隊加入金誠同達,共同打造國內律師事務所航母,開拓規模化、國際化、綜合化大型律師事務所模式。

2004年,北斗律師事務所與鼎銘律師事務所合併成立了北斗鼎銘律師事務所。早在1993年8月28日,李永樂等出身於北京市各級法院、檢察院系統的合伙人在什剎海湖畔成立了北斗律師事務所,是當時就擁有獨立「律師樓」的少數律所之一。而北京鼎銘律師事務所則是在1995年由李傑等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離職人員創立。

觀韜中茂與申達律師事務所合併儀式

2016年,北京觀韜律師事務所與上海中茂律師事務所合併,上海中茂律師事務所主任盛雷鳴加入觀韜管委會。觀韜律師事務所成立於1994年,經過與創設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王澤長·周淑嫻·周永健律師行,以及創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市中茂律師事務所、上海市申達律師事務所的合併,才有了觀韜中茂律師事務所的今日盛況。

2004年,華沛德律師事務所與德權律師事務所合併,成立華沛德權律師事務所

浩天律師事務所前辦公地點

2007年,浩天律師事務所與李文律師事務所合併,成立浩天信和律師事務所。這一次的升級在本質上是兩家律所的強強聯合與優勢互補:當時的浩天所,以傳統業務中的爭議解決、智慧財產權、房地產、公司證券為優勢。而李文所,則在涉外等非訴業務上頗有競爭力,兩相結合正好各取所長。

至此,中國律所的合併潮已經持續了十年之久,不僅沒有偃旗息鼓,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勢。

2010年,上海清華律師事務所、東欣律師事務所、華利律師事務所、國聯律師事務所以及北京王玉梅所的呂琰團隊共同合併組建融孚律師事務所

2011年,成立於1994年的精誠律師事務所與1998年成立的海眾律師事務所合併,成立了精誠海眾律師事務所,律所很快就實現了創收的100%增長。2014年精誠海眾捲土重來,再次與成立於2005年的原眾華律所合併,經過兩次極為順暢的合併才有了上海眾華律師事務所的今日之勢。

2014年,天達律師事務所和共和律師事務所正式簽訂合併協議,成立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天達律師事務所與共和律師事務所均成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兩家律所於2010年開始接觸,2012年正式商談,2014年簽訂合併協議並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整理構架制度,並將2016年作為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元年。

天馳洪範律師事務所與君泰律師事務所合併儀式

2015年7月4日,北京市君泰律師事務所和北京天馳洪範律師事務所在京舉行合併簽約儀式,宣布兩所正式合併,成立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其中天馳洪範律所由北京市天馳律師事務所和北京市洪範廣住律師事務所於2013年合併而成。

在中國頂級大所忙於強強聯合的同時,中國法律服務區域市場的整合與洗牌跡象明顯,合併做大已成趨勢。

2001年,福建廈門興天地律師事務所和廈門衡峰律師事務所合併成立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

2008年,照耀律師事務所、興天平律師事務所和律證律師事務所以及另外兩家律所的骨幹團隊,組成了八謙律師事務所,也是雲南省的第一家百人所。趙耀、何蕊珠、鹿斌、李旭、武俠五人構成了雲南八謙的主要領導層。

2012年,廣東廣信律師事務所、廣東信利盛達律師事務所、廣東安道永華律師事務所及其他優秀律師團隊,共同成立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在2017年,廣信君達榮列ALB2017年中國最大30家律所。

2013年,四川30餘家律所主任及主要合伙人為響應司法行政機關倡導,本著打造本土規模所,做精業務、做大品牌,實現人生價值和職業使命的宗旨,強強聯合、重組成立四川明炬律師事務所——中國西部律師界的「航母」律所之一。

2016年7月1日,山西科貝律師事務所、山西鋒衛律師事務所、山西墨法世家律師事務所三家省直律師事務所整體合併成為山西華炬律師事務所。

2017年9月29日,山西祝融萬權律師事務所、山西瀛谷律師事務所、山西謙誠律師事務所正式合併,成立山西國晉律師事務所

在一年多時間裡,山西律師行業通過合併產生了兩家執業律師超過200名的大型綜合性律師事務所,這在山西律師事業發展歷史上還是前所未有。

2018年,遼寧同格律師事務所、遼寧東來律師事務所、遼寧誠信為民律師事務所及省內多個菁英律師團隊,合併組建遼寧觀策律師事務所

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通過律所合併實實在在的塑造了一大批綜合強所。律所合併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律師數量的疊加,對律師相互之間的協作溝通,業務能力的互補,律所品牌形象的提升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四)聯盟造就的法律共同體

相比律所與律所之間的合併,多家律所組成的律所聯盟,也是律所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方式。

2004年11月,八方律師聯盟聯席會議召開。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山東、河南、山西、遼寧、內蒙古、浙江等地的律師事務所共同創立八方律師聯盟這個超大型的法律服務平台,這是中國較早成立的律師事務所聯盟之一。

中世聯盟十周年合影留念

2007年9月,中國第一個跨國律師事務所聯盟—中世律所聯盟(SGLA)正式成立。中世律所聯盟(SGLA)由位於北京、成都、重慶、廣州、杭州、青島、上海、深圳、瀋陽、天津、武漢和廈門等中國主要經濟中心城市的領先中國律所和包括全球十大律師事務所之一的霍金路偉國際律師事務所在內的外國律所組成。中世律所聯盟(SGLA)的中國律所在各自區域內均具有唯一性和領先地位,聯盟成員所一起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跨區域法律服務協作網絡和品牌影響力。

2007年梅向榮律師加盟盈科,盈科自此補足了騰飛的最後一塊拼圖。盈科全球律師聯盟成立,旨在通過聯盟形式與各地精英律所深度交流合作,促進聯盟成員所專業水平與收益能力的整體提升。並且盈科創造了中國律所的跨界經營模式,打造了包括旅遊,教育,移民等多種服務的一站式平台,中國律所的發展首次不再局限於法律服務行業,盈科的規模也在橫跨越來越多的行業,「盈科」品牌的影響也正在覆蓋越來越大的市場。

2012年3月30日,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四川恆和信律師事務所以及福建拓維律師事務所聯合發起成立中國德和精品律所聯盟(ECLA),聯盟首批成員還包括陝西博碩律師事務所、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江蘇鳴嘯律師事務所、山西尚略律師事務所、雲南天外天律師事務所、遼寧同格律師事務所(現合併為遼寧格策律師事務所)六家國內重量級區域性律師所。

2018年5月,由於聯盟成員所希望打造一家由中國律所主導的全球精品律所聯盟,在中國德和精品律所聯盟(ECLA)第十三次合伙人代表大會上,升級為全球精品律所聯盟(EGLA),中國律所的規模化逐步走向國際。

除了八方聯盟、中世聯盟、全球精品律所聯盟之外,中國律所聯盟還包括:中國刑事律所聯盟、聯盛律所聯盟、匯信律所聯盟等等。律所聯盟通過品牌聯動、資源共享、專業互補等方式有效提升當地律所的管理水平及律師的整體業務能力。

與合併、聯盟等方式相比,瀛和律師事務所實現規模化的方式無疑與所有人都不同。2013年,孫在辰、董冬冬、徐雙泉、梁迪、申偉、李磊、黃翔共同創立瀛和律師機構,是國內一家綜合性的律師服務機構、網際網路模式運營的法律服務平台。

瀛和以網際網路精神為發展導向,國內國際相融合、線下線上相融合、法務商務相融合,打造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服務體系。經過五年的發展,瀛和已在國內外成立三百餘家律所,擁有執業律師5000餘名,建立15個委員會,服務範圍遍及各個領域。

當前規模化已成為中國律所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2018年的亞太100強律所報告中,中國律所共有38家上榜,榜單前八名均為中國律所,分別是盈科、德恆、錦天城、國浩、金杜、中銀、北京德和衡、中倫,這8家律所的執業律師人數均超過了千人⁷。

04 國際篇

律所「走出去」是浪潮

中國律所的國際化,剛剛起步。

1987年8月19日,由中國國際律師交流中心承辦的《中美經濟貿易投資法律研討會》在北京如期舉行,來自美國的一千二百多名律師在美國司法部部長的帶領下,包機來到中國,與二千多名中國律師同行進行法律文化的交流,中國律師第一次如此直觀的審視國際法律服務。

(一)20年的探索與嘗試

在上世紀的80年代,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隨之產生了大量的法律服務需求。但新中國的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律師制度剛剛恢復,法律顧問處嚴重缺乏涉外的法律服務能力。

1979年,中信公司受煤炭部委託,為平朔露天煤礦與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提供了全程的經濟諮詢和法律諮詢服務。中信集團董事長榮毅仁親自帶隊,聘請顧憲成律師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沈達明教授組成了豪華的服務團隊,參與項目的談判和協議的簽訂。1982年3月24日,中美雙方關於開放平朔露天煤礦的協議書正式簽訂,鄧小平冒雨出席了儀式,協議的簽署表明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並願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這一次談判也讓中信法律顧問處的律師們深入的了解了涉外的法律實務,對促進律師成長,磨練團隊意志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1982年,以這一批專業人士為基礎組建的中信律師事務所正式成立後,發展勢頭更為迅猛。1985年,為適應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司法部正式批准中信集團下屬中國國際經濟諮詢公司法律顧問處正式更名為中信律師事務所,伴隨著中信公司國際業務的不斷拓展,中信律師事務所迅速成長為我國改革開放浪潮中,涉外法律服務的排頭兵。

1992年,肖微律師暫時離開君合律師事務所參加司法部和英國文化協會安排的交流培訓項目,去英國進修法律和律師業務。此後,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碩士,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中國律所與國際律所的差距。

1993年,君合在美國紐約設立分所,時任司法部部長的肖揚出席了紐約分所的設立活動。現在看來,君合國際化的目標就是在那個時候確立的。

1994年,剛剛成立不久的段和段在美國的西雅圖設立了分所。

1998年,曾先後獲得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碩士和博士的姚重華在創立上海協力的一開始就意識到國際業務的重要性。創所初年,就在日本大阪設立了分支機構,以協力諮詢公司的名義在大阪開展業務,這比金杜、中倫等大所的日本分支機構早了近7年時間。

1999年,德恆在荷蘭第三大城市海牙設立了分所,將目光聚集到國際市場。

與此同時,國際律所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鯊魚」,紛紛在中國大陸設立了辦公室。

自從1979年,高德兄弟在中國開設第一家駐華代表機構以來,大量外資律所隨著跨國公司和資本力量一起湧入中國,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扮演了獨特的角色。

1992年,司法部頒布了《關於外國律師事務所在中國大陸境內設立辦事處的暫行規定》,正式允許外國律所在中國大陸境內設立「辦事處」。同年,8家香港所和4家歐美所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了辦事處⁸ 。

在此後的十年里,共有96家外國所和37家香港所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設立了代表處,其中半數以上來自英國和美國。

在90年代初期,中國律師業的改制剛剛開始,國內律所缺乏獨立承辦涉外高端商事業務的能力。於是,很多律師選擇加入外國律所的辦事處,一方面可以獲得更高的薪酬,另一方面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到非常多的知識,來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

90年代中期以後,很多在國外律所工作或留學的律師回歸大陸,國內的頂尖律所開始具備承擔涉外法律業務的能力,中國律所的國際化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覺醒。進入21世紀,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中國頂尖律所開始正視國際市場,中國律所開啟真正的國際化進程。

2001年,金杜在美國舊金山設立了第一家海外分所——矽谷分所(2010年搬遷至帕洛阿爾托市)。

2005年金杜意識到,中日兩國的未來必定會在世界經濟、貿易、科技方面會有更多合作,金杜與日本三宅山琦律師事務所聯營建立了分支機構。

2006年,中倫第一家海外分所,日本東京分所成立。

2006年,段和段加入國際律師事務所的聯盟US LAW NETWORK,段和段藉助平台與世界各地律所進行信息交流和業務合作。

2007年,金杜與澳大利亞GILBERT+TOBIN在雪梨正式宣布結成戰略聯盟。

2007年3月,中倫文德在倫敦金融街設立倫敦分所,中倫文德也是中國第一家在英國倫敦和沙特利雅得設立分所的律師事務所⁹。

2008年,金杜紐約分所成立,搭建起連結中國境內與北美市場的橋樑。

2008年5月,觀韜(現觀韜中茂)與亞司特律師事務所達成聯盟。

2010年,日後的「宇宙第一大所」大成,剛剛走出自己國際化的實質一步,在紐約成立了第一家國際分所。

2010年,中倫文德加入INTERLAW國際律師聯盟,是目前為止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加入該組織的中國律所。與中倫文德一樣選擇加入國際律所聯盟來加速律所國際化進程的還有金誠同達,金誠同達是ADVOC(國際律師事務所聯盟)副主席單位,與全球80餘個國家的百餘家律所建立有緊密的合作關係。

談及中國律所的國際化進程,港澳台地區是非常重要的跳板。

香港在1997年回歸後仍舊沿襲過去的法律體系,相比大陸地區,香港的法律環境也更接近國際法律服務的大環境。因此,在香港設立分所往往被看作中國律所國際化的第一步。

2001年5月25日,香港胡關李羅律師行來川交流訪問。年末,泰和泰的倪弘律師獲得去胡關李羅學習的機會,在港的三個月,倪弘律師深入一線學習了房地產和公司上市業務,並與胡關李羅律師行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拉開了泰和泰「走出去」的序幕。

2004年,金杜與香港夏佳理方律師事務所和吳正和律師事務所合併。

2004年,國浩與在香港享有盛譽的胡關李羅律師行(Woo Kwan Lee & Lo)簽署聯營協議——這是內地與香港兩地大型律所的首次聯營¹⁰。

2005年,觀韜(現觀韜中茂)與香港王澤長·周淑嫻·周永健律師行(pcwcc)建立聯營關係。

(二)國際化的新時代

在中國律所國際化的前20年里,中國頂尖律所通過不斷地嘗試與探索,為中國律所「走向世界」進行了充分的實踐論證,無論是分所、合併、聯盟、聯營都為後來者提供了成功的借鑑。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中國律所百舸爭流,紛紛湧入洶湧的國際法律服務市場。

2011年,煒衡成立雪梨分所。

2012年3月,國浩通過與巴黎孫濤律師事務所達成戰略合作,成立國浩巴黎辦公室。該辦公室作為在法國及歐盟從事法律服務的執業機構。

2014年3月,廣東星辰在香港設立辦公室。

2015年,觀韜中茂在雪梨設立辦事機構。

2015年,泰和泰在美國正式設立泰和泰(華盛頓)律師事務所。隨後數年間,泰和泰在韓國和尼泊爾的分所也先後成立。

2015年,德和衡華盛頓、莫斯科辦公室成立。

2016年,泰和泰與香港知名律師行葉謝鄧聯營合作。

2016年,海華永泰在洛杉磯設立辦公室。

2016年,國楓律師事務所在香港設立分所。

2016年,金杜設立新加坡辦公室。

2016年,德恆在芝加哥設立分支機構。

2016年3月28日,中國第一家東南亞地區全中資律師事務所在寮國設立,取名八謙寮國律師事務所。
2016年,中銀律師事務所與澳門力圖律師事務所,香港方氏律師事務所共同組建的中銀-力圖-方氏(橫琴)聯營律師事務所,這是中國第一家由北京,香港,澳門三地合夥聯營的律師事務所。

2017年,德和衡成立多倫多辦公室。

2018年,廣信君達與馬來西亞吉隆坡蔡文洲肯律師事務所合作設立馬來西亞辦公室。
2018年,蘭迪上海總部高級合伙人沈孝鳴律師團隊主導,蘭迪新加坡律師事務所正式成立。
2019年,段和段在烏茲別克塔什干設立辦公室,這標誌著段和段全球戰略在中亞地區落地。

競天公誠香港分所成立

2019年4月,北京市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香港分所已經獲得香港律師會批准,將於2019年4月30日與其香港聯營律師事務所 L&C Legal LLP(羅陳律師事務所有限法律責任合夥)合併。

在中國律所紛紛揚帆出海的大環境下,中國的頂尖律所不再滿足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選擇通過更大規模的合併、建立由中國律所主導的聯盟等方式,將律所的品牌影響力滲透到國際法律服務市場的各個角落。

2004年,美國的Baker&McKenzie律師事務所在全球首次使用了Swiss Verein即瑞士法人結構,也正是這一舉動打開了中國律所國際規模化的「潘多拉魔盒」。

2012年3月,金杜與澳大利亞萬盛國際律師事務所結成緊密聯盟(King & Wood Mallesons),金杜律師事務所主席王俊峰將此次聯盟視為「中國律所國際化發展中的里程碑事件」。

2013年11月1日,金杜律師事務所和國際律師事務所SJ Berwin結成全球法律聯盟,繼續拓展全球業務版圖。金杜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能在中國內地、香港、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和歐洲等重要法域擁有執業能力的律所。

2011年6月、7月,大成分別與匈牙利律師事務所Kelemen Mészáros Sándor & Társai、奧地利律所Peter Wittmann戰略合作,共同開拓中歐法律服務市場。同年12月,大成全球法律服務網絡成員之一的法國巴黎艾佐之彼(Hertzog Zibi & Associés)更名設立為大成法國分所。

2012年3月,大成與愛爾蘭律師事務所Arthur Cox戰略合作,進一步加強雙方在海外投資併購和工程承包中的合作。

2015年,大成律師事務所與Dentons律師事務所正式簽署了合併協議,從而創建世界律師人數最多的律師事務所,合併後的大成律師事務所在全球50餘個國家擁有超過6500名律師,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

2015年,中倫律師事務所受邀加入World Law Group(世界律師聯盟),從律師人數的角度WLG是世界最大的律師聯盟之一,有近15,500名執業律師,遍布全球超過300個商業中心,中倫將藉助其同盟律師的網絡,開展全球化業務。

全球法律聯盟(GLA)首屆全球年會

2016年5月19日,中倫文德與香港胡百全律師事務所、北京市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北京市惠誠律師事務所、英國DKLM律師事務所、美國黃唐馬文律師事務所、沙特Naji律師事務所、賽普勒斯Total Service律師事務所和義大利以及荷蘭律師事務所等十一家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機構自發組織成立全球法律聯盟(GLA)。這是全球第一家由中國律師主導的國際律師組織——全球法律聯盟。

2017年3月29日,京師國際法律服務聯盟成立,致力於推動全球律師事務所、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緊密合作,有效解決越來越多的跨國法律問題。目前,京師國際法律服務聯盟的聯盟所已經達到36家,涉及26個國家的31個城市。

2018年,京師律師事務所在上海設立國際總部,旨在為海外113家聯盟律所提供相應的支持,打造上海涉外法律服務聚集地,致力於為境內外客戶提供全球視野下的解決方案。

2018年5月11日,在中國德和精品律所聯盟(ECLA)第十三次合伙人代表大會上,中國德和精品律所聯盟升級為全球精品律所聯盟(EGLA),各成員所致力於打造一家由中國律所主導的全球百家律所聯盟,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法律需求。

相比中國律所的高歌猛進,在華外所代表處的處境卻越發尷尬,很多代表處不得不選擇撤離。

2016年1月,法朗克律師事務所(Fried , Frank , Harris , Shriver & Jacobson LLP)關閉了設立不到10年的香港和上海辦事處。7月,查德本·派克律師事務所(Chadbourne & Parke)關閉了其北京辦公室。

2018年,外資所遭遇著人才流失和市場收縮的兩重打擊。先是精英律所高偉紳(Clifford Chance)中國區金融監管業務合伙人楊鐵成律師加入漢坤律師事務所。隨後不久,年利達(Linklaters)大中華區管理合伙人方健律師跳槽,加入了方達律師事務所。

幾乎同時,又爆出工程法律界的佼佼者英國品誠梅森律師事務所(Pinsent Masons LLP)的中方合作夥伴——合森的創始合伙人周顯峰律師帶領其團隊加入君合律師事務所。已在中國經營長達二十年之久的美國長盛律師事務所(Troutman Sanders LLP)宣布關閉其在北京、上海及香港的辦公室,離開亞洲市場。

隨著中國律所國際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在亞洲法律服務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日益提升,在華外所代表處的式微也並不出乎意料。

經過近20年的奮鬥,中國律所的國際化發展已經初見成效。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律所順襲著中國企業的前進方向砥礪前行。中國律所在國際法律服務市場的局部區域已經掌握充足的話語權,雲南唯真縱橫東南亞,上海蘭迪在南亞次大陸的所向披靡,德恆、段和段扼守中亞,大成、盈科更是將分所擴張至各大洲。短短20年的時間,我們走過別人百年的路,中國律所的國際化之路才剛剛開始。

結語——未來代表著無限可能

中國的法律服務歷史已過百年,中國律所雖為後進,但厚積薄發。隨著中國律所脫離體制,規模化、國際化、專業化的浪潮接連席捲,中國律所在正確的道路上疾馳。

最近五年,法律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律所跨界等新鮮嘗試,使中國的法律服務行業正在變得更加開放、專業。2018年,中國律所的整體創收突破千億,隨著中國經濟開始主導世界,在未來我們可以看到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