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石學敏院士、張伯禮院士榮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

2019-10-01     天津中醫一附院

【天津中醫一附院智慧門診全攻略】

【手機可以查詢檢驗報告啦】

【國慶節門診安排】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中醫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中醫藥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在健康中國建設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湧現出一批為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作出傑出貢獻,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示範引領作用突出的模範人物。

9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發布《關於表彰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的決定》,授予包括我院石學敏院士、張伯禮院士在內的75名同志「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稱號,以表彰他們的傑出貢獻,激勵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投身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決定》號召:全國衛生健康和中醫藥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以受表彰的同志為榜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的重要論述,堅定信念,紮實工作,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奮力開創中醫藥工作的新局面,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文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

石學敏

我國著名中醫針灸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是針灸學科學術帶頭人,帶領醫院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騰飛。

石學敏被譽為「鬼手神針」「針灸外交家」,他創立「醒腦開竅」針刺法、「石氏中風單元療法」,在中風病這一世界級醫學難題上邁出了一大步;創立針刺手法量學推動針刺規範化,使傳統針刺手法向規範化、標準化發展;研製丹芪偏癱膠囊、腦血栓片等,針藥並用成為石氏中風單元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於針灸學術交流和推廣,在國內建立60個針灸臨床分中心,先後赴世界100餘個國家及地區講學、診療,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如今,石學敏已經從醫55周年,80歲高齡仍然堅持工作在一線,為廣大患者解除病痛,為廣大學生傳道授業,心繫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石學敏的帶動下,國內針灸臨床科研達到分子生物學水平。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百餘項,獲國家專利6項,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後百餘名,學生遍布中國各地和世界各國。出版專著50餘部,其中《中醫綱目》被專家譽為繼《醫宗金鑒》之後的一部中醫臨床巨著。2007年,出版英文版《石學敏針灸學》,推向歐美,被美國針灸考試委員會指定為考試指導用書。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名中醫

張伯禮

張伯禮,中醫內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務院醫改諮詢專家委員會成員,第十一屆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第十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開展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開拓了舌象色度學和舌底診研究方向,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90年代,開展血管性痴呆(VD)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台、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確了中風病證候和先兆症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200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1999年開展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並連續三次得到「973」計劃支持,創建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途徑和關鍵技術,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世紀初,完成了首個中醫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開拓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領域,促進中藥科技內涵和質量提升,推動了中藥產業技術升級,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1年獲中醫藥國際貢獻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k2qqW0BMH2_cNUg9lU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