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平江,找一縷「鄉愁」

2023-09-04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到平江,找一縷「鄉愁」

保留古城,不僅是保留一份當地人的文化記憶,也是為中華文明的多樣性保留了珍貴的火種。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規劃者開始認識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須以延續文脈為終極目標。

文|王敬雅

ID | BMR2004

剛剛過去的暑假,是三年新冠疫情之後第一個中小學生的長假期,全國旅遊市場持續火爆。在北京,不僅故宮一票難求,所有博物館的預約都顯示「已滿」。放眼全國,各地古城、古鎮旅遊項目越來越多,但是數量的增加並沒有伴隨著旅遊體驗的提升。古城、古鎮里擠滿了遊客:全國統一的網紅食品、風格誇張的古裝拍攝、千篇一律的旅遊商品……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古城鎮、古村落、古街道的發展,到底是否有章可循?而當我們車馬勞頓,趕到一個歷史文化古城遊覽的時候,除了滿地的網紅打卡地,我們究竟在尋找什麼?

今年入夏,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蘇州市考察,來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了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情況。作為全國古街道建設的標杆性成果,平江街區雖然在建設中也遇到過很多問題,但在設計者和決策者的努力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那麼,今天我們跟著總書記的腳步,拜訪一下這條坐落於「東方威尼斯」的千年古街,聊一聊平江這座街區的魅力所在。想一想當我們前往古鎮、古城的時候,又要去尋找些什麼?

01

千年水鄉

蘇州位居大運河和太湖水網體系的樞紐地位,非常注重規劃組織城內外互相溝通的河湖水系,古時水道一度是蘇州的主要交通網絡。

今天的蘇州,東枕大海、北近長江。據東漢學者趙曄撰寫的《吳越春秋》記載,此地古時「險阻潤濕,又有江海之害」。先秦時期城離海還很近,宋代「海潮」直到蘇州城東20里。因此,必須「恃水作險」來建設城市。縱觀蘇州2500多年來的城市歷史,正是不斷治理水、規划水、利用水的過程。

蘇州建城歷史悠久,其在春秋時期為吳國治地。公元前514年闔閭當上吳王后,著手選址建立都城,當時主持蘇州城修建的是吳國大夫伍子胥,闔閭曾問伍子胥:「善!夫築城廓,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子胥曰:「有。」這說明吳國時期蘇州城選址時,占據了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蘇州城天時地利,有利於農業生產,歷代又不斷開發建設,因水利導,大力改造自然環境,改良水利灌溉。隨著城市的發展,四周也逐漸繁榮,出現了幾十個鄉鎮作為腹地,為蘇州城提供豐富的農副業和手工業產品。到了唐、宋時期,蘇州已成為全國主要商業經濟重鎮和糧食生產基地,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大量米、絲、魚、茶的生產和輸出,促進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

蘇州位居大運河和太湖水網體系的樞紐地位,非常注重規劃組織城內外互相溝通的河湖水系,古時水道一度是蘇州的主要交通網絡。尤其在城內,「水陸相鄰,河街並行」,城市被設計成水陸雙棋盤格局。水路、陸路相輔相成、平行而行,又縱橫交織,既可合併,也可分流,形成互不干擾的兩套交通系統。所謂「水陸二路,陂澤基置,川渠網絡,利以是注溉運輸,舟楫四達,豈非富遮之資邪?」

從北宋到元代,蘇州先後被設為平江府和平江路治所,蘇州城亦改稱「平江城」。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平江知府李壽朋將《平江圖》鐫刻在石碑上,留下了一張重建完成後的「城市現狀圖」。地理學家陳正祥在《中國地圖學史》中稱,《平江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都市地圖,被世人稱為「中國城市地圖的祖本」。這張城市地圖清楚地表明古城蘇州的水陸格局,展現了建城一千多年來水利治理和城市建設的成果。

有史志稱宋代平江城的平面為「亞」字形,《平江圖》也印證了這一說法——確切地講應是略呈變化的長方形。按中國古代建城的一般傳統設計,長方形平面的城牆其轉角處應為直角,而從平江圖上看,此時的蘇州城牆東北、西北轉角均為抹角,西南角城牆向外凸出略呈折角弧形,東南角卻完全是工整的直角形。這正是當時的平江城結合水流、水勢和地形的變化,規劃設計出的符合實際的平面形制。

蘇州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狀態,沒有經過大的拆建和損毀,河道和街巷也一直保持完好。清初,平江依然是比較偏僻的地區,這也使此地的支流得以存留至今。到了19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人口的大規模增加,蘇州開展了大量的古城拆除更新運動,很多街道形制被徹底破壞。平江城也成了很多老蘇州人心裡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02

時代「鄉愁」

古城的保護無法逆轉時代的發展方向,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的劇增,蘇州城在擴張的同時也擠壓了古城區的空間。

人活在世界上,靠相同點獲得安全感,靠特點獲得獨立性,每個地方獨特的文化孕育了各地人群不同的自我認同。雖然蘇州城內進行了整體性的大規模改造,但由於平江歷史街區位於古城東北角的偏遠之處,所幸躲過了這場運動,成為少有的「幸運兒」,被完整、真實地保留了下來。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退二進三」(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鼓勵一些產品沒有市場或瀕於破產的中小型國有企業從第二產業中退出來,從事第三產業的做法)政策的大力推行,蘇州也開始積極響應政策,並規劃古城內不再新建工廠,同時控制原有舊工廠的擴建,對古城內部分工廠企業進行合理的搬遷和功能置換。1986年批准的《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平江歷史街區作為國內古城保護的先行者,躋身歷史文化保護區。1997年開始,蘇州市政府及有關部門開展《平江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進一步對街區內歷史建築進行整合。

2002年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為平江街區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蘇州市啟動了風貌保護工作,並提出了環境整治先導試驗性工程。2003年開始,有關部門再次對平江街區進行保護規劃,開展了平江路沿線的整治修建工作。2009年,蘇州第三監獄和振亞紡織廠完成搬遷,街區內部現代化企業遷移完畢。同年,平江路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

今天的平江歷史街區占地面積116.5萬平方米,是蘇州城內迄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史街區。街區內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耦園1處,省市級文物古蹟100多處,歷史建築16.7萬平方米。街區至今保持了自唐宋以來水陸結合、河街平行的雙棋盤街坊格局。城牆、河道、橋樑、街巷、民居、園林、會館、寺觀、古井、古樹、牌坊等歷史文化遺存類型豐富、數量眾多,是全面保護蘇州古城風貌的核心地區。

但是古城的保護無法逆轉時代的發展方向,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的劇增,蘇州城在擴張的同時也擠壓了古城區的空間。高速發展的經濟帶來了社會的繁榮,周邊大量展現歷史脈絡的傳統建築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寫字樓、超大型購物中心及其他產生高額利潤的地產形態,城市由原來的橫向發展模式演變為向高空縱向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平江區的發展也曾遇到過一些古城、古街、古鎮存在的普遍問題。由於平江街區在歷史上是一個生活區,而非規劃出的風景區,所以歷史建築分布比較分散。除文保建築外,街區中還有46處控制保護單位,即通過核定但卻沒有被公布為文物的准文物建築,這些建築同樣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包括元和縣城隍廟、潘祖蔭故居、昭慶寺等。它們分散在街區各處,有些仍作為民居,有些則作商業使用,由於數量眾多、功能複雜不一,保存狀況堪憂。

平江歷史街區的格局主要分為商業區、居民區和歷史遺蹟區,其設計的目的在於保留古街區的歷史風貌,宣傳地域文化。但實際上,遊客的注意力幾乎集中在旅遊和消費上,街巷內的重點保護建築較為分散,幾乎只有陳列展示的作用,公眾整體參與程度較低。歷史建築旅遊線路規劃困難,相比之下,平江路上各式各樣的網紅店鋪、特色小吃則吸引了大量遊客。與狹窄的小巷相比,江南的小橋流水似乎更適合遊客拍照打卡。

此外,由於平江歷史街區近年來逐漸向商業、旅遊業拋出「橄欖枝」,一些外來商家通過租賃的手段將街區多處居住用地附加了商業零售功能。在旅遊高峰期,當地居民的居住用地遭到了占用,使得街區原有公共娛樂設施嚴重短缺,而在旅遊淡季,這些空間的整體利用率卻很低。這種不平衡的使用情況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也使古街在發展上面臨了新的挑戰。

平江街區的構架要素是河、街、巷、弄、橋,其構架形式主要傳承了《周禮·考工記》(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所見年代最早的關於手工業技術的文獻)中的經緯塗制,採用棋盤式方格系統。現在的街區格局是蘇州水網與城市水系、居民生活路網長期磨合的結果,也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如果街道環境、水體結構、居民建築失去平衡,平江就會成為一個失去靈魂的古城。

北京的南鑼鼓巷,旨在表現元大都的規整布局和明清北京城的官邸氣象;紹興的魯迅故里,旨在展示水鄉紹興的水網橋路和文人氣息;古城大理,旨在展示邊陲之地治理模式和少數民族生活的欣欣向榮……隨著物流的發展和商業化的不斷滲透,這些古街、古鎮、古城和平江街區一樣,開始出現了「同質化」。

03

賡續文化

今天,展現蘇州文化的演出場所也成為了平江歷史街區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古厝》一書的序中曾寫道:「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古街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一條老街,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折射著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

如何避免古城的「同質化」?讓它「活著」是一個重要的入手點。現在的城市中,只要還有居民生活,還有商家營業,就無法追溯到其作為古城、古鎮的本真面貌,那麼我們在這個空間中要尋找的又是什麼呢?古城、古鎮的規劃者們,通過這些古舊的街道和建築,又想向我們傳達些什麼呢?我認為,與其說我們要去古街上還原歷史,不如說我們要去體會尋找歷史的過程。當古街巷已經融入到現代化城市的肌理,我們要做的並非是將其剝離,而是營造出富有古城特點的現代城市文化氣息。

2003年,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主持了對平江街區規劃的重新整治。此次設計充分關注到了平江街區中「水道陸衢」「家家戶戶盡枕河」等特殊空間肌理。該規劃提出:要以南宋《平江圖》中所記錄的「河街並行的雙棋盤街坊格局」和「序列有致的街巷河道體系」為藍本,對平江街區展開還原空間肌理的改造。改造中,平江街區通過對「房」「河」「街」三種基本空間敘事文本的有機組合,形成了由「房—河—街—房」的沿河外街、「街—河—街」的兩街夾一河、「河一街一河」的水街型等多種形式構成的多層次街區空間肌理。

有了鮮明清晰的城市肌理,下一個工作就是要讓城市「活起來」。城市空間首先是居民生活的場所,失去了原住民的城市只能說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館。一座城市的形象氣質和市民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城市是活的,是會呼吸的,是會發展和變化的。城市的規劃設計要體現歷史街區的時代性與延續性,適應現代居民生活遊憩的需要,使街區呈現活態健康發展,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強行讓它停留在某一歷史階段。鄰里的交往方式、市民的生活方式伴隨城市的發展,成為意義不斷豐富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城市人民的主動參與、體驗、更新。在平江街區的改造中,考慮到它歷史上就一直是以居住為主的街區,規劃沒有採取把原住民全部遷出進行全新整治的策略,而是在人口結構上控制了50%的回遷率,從而保證50%的鄰里關係維持不變,80%的房屋不動或者少動,進而保留區域的居住功能。

在歷史上,蘇州城街頭巷尾的茶館、酒肆鱗次櫛比。平江歷史街區在新近的招商引資工作中,重新確立了寧缺毋濫的原則,設立了嚴格的篩選標準。商鋪的用途限定為「必須具有一定的地方歷史文化藝術特色,並與整條歷史街區的保護理念相契合」,例如建築會所、客棧、茶樓、畫廊、手工藝品商店等精品項目。同時商鋪的裝修風格、內部陳設亦需滿足相應的要求。今天,展現蘇州文化的演出場所也成為了平江歷史街區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平江路上的多處茶館都有茶藝表演、評彈演出、崑曲表演等活動。人們於此中展開的聽曲、品茶、談天論地等一系列日常活動,構築出蘇州古城清閒安定的社會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曾諄諄告誡:「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保留古城,不僅是保留一份當地人的文化記憶,也是為中華文明的多樣性保留了珍貴的火種。面對歷史文化名城「千城一面」、歷史街區大量被改造成商業街的現狀,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規劃者開始認識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須以延續文脈為終極目標。這條文脈自五千年前的遠古而來,承載著賡續文化,薪火相傳的時代重任。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熱愛文化、探索歷史,為民族復興,守護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9月刊

作者 | 王敬雅(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師,中國古代史博士,關注清代政治史、宮廷史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a5848ba8fd6bd61852e558cec4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