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以味為先,博世Cookit數字化賦能綠色廚房

2023-11-27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食以味為先,博世Cookit數字化賦能綠色廚房

居家場景是健康生活的第一場景,廚房更是第一觸點,消費者選購廚房產品也是在進行生活方式的選擇,在綠色生活方式的引領下,廚房場景需要構建綠色生態和數字化服務閉環。

文|王雅迪 石丹

ID | BMR2004

「今天中午吃什麼?」是許多打工人的每日必問,答案卻往往以熟悉的食堂或點過無數次的外賣宣告結束。晚上下班後,原本想自己烹飪的興致也往往被繁瑣的工序和疲憊的身軀熄滅,取而代之的是「不吃」或吃沙拉等簡單的代餐,周而復始。

阻擋打工人下廚的是「做飯一小時、吃飯十分鐘」的落差感,是「吃飯十分鐘、清洗半小時」的疲勞感,而且相對於以煎炸為主的西式菜肴,中式美味的烹飪過程更加繁瑣,需要的廚電工具也更多,燒幾個自己喜歡的菜並不容易。為了解決85後、95後新青年消費群體的新需求,智能化料理機漸成新寵,在數字化賦能之下,廚房不再是「油煙重地」,烹飪過程也「化繁為簡」。

為貼合中國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體驗,德國廚電品牌博世推出了Cookit智能烹飪機,並聯合上海沐傳工業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稱「ARK」)團隊,為其新產品設計適合中國消費者的配套智能互聯食譜小程序「Cookit食界」。Cookit通過煎、炒、蒸、煮、燒、發酵等30種烹飪功能節省了廚電收納空間,且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了不同食譜應用功能。

Cookit是博世家電推出的首款多功能烹飪機,通過「一機多能」的綠色設計提供了高效烹飪解決方案,幫助消費者實現「餐桌上的可持續」。類似智能化電器的誕生將廚房帶入了數字化時代,它們將如何成為現代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消費者告別明火開灶的應接不暇?

01

「質懶經濟」解鎖智能化和集成化

在所有日常生活的消費中,做飯成為國民「偷懶」的第一梯隊,因為「懶」而進行的消費類目中,外賣、預製菜/快手料理、智能產品分別以37.4%、37.2%和31.1%的占比位列前三。

知萌諮詢機構發布的《2022中國消費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訪者認為「懶人經濟」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標誌,還有27.4%的人認為「懶人經濟」是現代人對時間更好地利用與分配的體現。

在所有日常生活的消費中,做飯成為國民「偷懶」的第一梯隊,因為「懶」而進行的消費類目中,外賣、預製菜/快手料理、智能產品分別以37.4%、37.2%和31.1%的占比位列前三。

不過,「懶」的同時,消費者更加注重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不會為了趕時間而吃泡麵,取而代之的是預製菜、快手料理等兼具「懶」與「質」的商品,智能廚電也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升級。目前,廚電產品的主力購買用戶已由80後逐漸轉向90後,與上一代相比,新一代消費者具有追求個性化、多樣化、品牌化等特徵。

產業觀察家洪仕賓向《商學院》記者表示,洗碗機這幾年的崛起便體現了「懶」,灶具也如此,傳統灶具清洗起來比較麻煩,如今的平板灶具只要往上一抬便能拿出清洗。各廚電企業在自動化方面發力,正是圍繞「懶」而向智能化及清潔的方便性邁進。

據奧維雲網(AVC)數據顯示,2022年,烹飪類專業廚電(油煙機、燃氣灶、嵌入式微蒸烤)市場規模合計達537億元,廚房場景已經成為目前各大家居場景中品類多、體量大、增長快的重要場景。其中,集成烹飪中心灶消/蒸烤線上市場零售量、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49.5%、35.9%,線下市場零售量、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03.6%、99.5%,集空間減法和功能加法於一體的集成廚電逆勢增長。

具體到品牌陣營,廚電六件套(煙機、灶具、消毒櫃、洗碗機、單功能機、一體機)品牌集中度較高,排名TOP5的品牌合計占近九成,分別為老闆、方太、西門子、博世及嘉格納。增速方面,博世家電、西門子家電和嘉格納家電三大品牌及海爾兩大品牌增速較明顯。2022年底,博世Cookit智能烹飪機亮相進博會,成為行業內首款能實現200℃煎制與低油煙爆炒的多功能烹飪機。

據介紹,博世Cookit智能烹飪機配備有7大專業配件,搭載超過24種輔助烹飪程序,可實現煎、炒、蒸、煮、揉面、發酵等30種烹飪功能。同時,在海外亮相兩年進入中國市場後,博世聯合ARK推出適合中國消費者的配套智能互聯食譜小程序「Cookit食界」。

ARK負責該項目的體驗設計專家凌佳禮向《商學院》記者表示,博世中國團隊耗費2年時間設計了超千道引導式智能食譜,ARK則與博世團隊共同完成了這款產品配套的智能程序從0到1的打造。這一切設計的來源與目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轉變息息相關,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家中烹飪菜肴,自動烹飪的方式能夠高效且聰明地滿足千萬種口味需求。

02

提供差異化的人和場

通過設定某些功能,形成用戶與產品團隊的雙向互動,並在這種雙向互動提升用戶體驗之際,潛移默化地培養用戶的綠色行為習慣。

智能化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並非易事,用戶所處階段不同,在烹飪過程中需求和痛點各不相同。為了更好地洞悉差異化價值,ARK團隊在設計前期針對不同用戶進行了定性研究。

他們從Cookit智能烹飪機的設計理念出發,該硬體集30種烹飪功能於一體,本身便是注重效能和可持續發展的產品,這種綠色理念也被延續到小程序的設計中。

ARK團隊通過用戶訪談、入戶觀察、新老手對於產品實際操作及體驗觀察等多種方式,花費超100個小時深入用戶洞察與聚焦研究,最終回收問卷100份,並展開50多道食譜的硬體烹飪測試。據此,他們歸納出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用戶類型,並從其實際行為模式出發,挖掘底層的心理訴求,使Cookit數字端產品能提供針對性的價值。

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與洞察,使用者和潛在使用者主要分為廚房小白、掌勺人、烹飪達人三類。對廚房小白而言,做飯需要食譜,他們對於烹飪並不熟悉,會因為擔心做不好而放棄;對掌勺人而言,做飯是家庭任務,對效率有要求,他們也希望家人吃得營養健康;對烹飪達人而言,擅長各類廚房用具,會主動吸收新的食譜配方,有時還會進行創造改進。

因此,ARK針對這三類人群總結了Cookit的機會點,對廚房小白而言,Cookit提供從0到1解決烹飪問題的價值;對掌勺人而言,Cookit提供釋放烹飪精力,將勞動轉換為樂趣的價值;對烹飪達人而言,Cookit為用戶提供創造價值的平台,使其突破用戶身份,成為品牌共創者。

找到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用戶,ARK幫助博世將Cookit的上千道食譜進行分類,根據菜肴類型、烹飪方式、特殊需求、場景等不同維度引導用戶選擇適合自己的食譜。不過,目前「Cookit食界」處於從0到1的誕生階段,並未經歷更多的疊代過程,仍處於生態閉環不斷完善中。

凌佳禮坦言,在設計這款小程序的過程中存在產品定位的難點,他們希望能找到數字產品的獨占價值,從而觸發用戶主動使用。因此,團隊需要挖掘聯動設備以外的設計目標,小程序不應該成為一個遙控器或下載食譜的工具,而應該和設備本身一樣有自身獨有的價值。

在設計的過程中,他們圍繞「家庭」和「智能」兩個關鍵詞展開。首先,小程序是一款連結家人的「有靈魂、懂人性」的產品,在設計中增加許多家庭內容和服務設計,追蹤家人的健康飲食、口味喜好、食物忌口等,他們的最終目標是使其成為一款「家庭飲食健康管家」產品;其次,該產品需要足夠智能,不會是固定的產品設計,而是能自我成長,通過新內容和玩法不斷提升用戶黏性。

基於上述的產品構思,自定義食譜、食譜筆記、食譜許願等互動設計被嵌入小程序中,例如「食譜許願」功能,用戶可以通過許願的方式讓博世團隊研發平台目前還沒有的食譜。在互動中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培養用戶的綠色行為習慣。

03

綠色消費隱於廚房角落

制止餐飲浪費,任重而道遠,從思想上提升消費者對節約食物的重視度成為關鍵,而家庭廚房是重要場景之一。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消費者將廚電用品買回家只是第一步,如何培養其主動使用的習慣才是產品發揮其價值的關鍵所在。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21億人,占整體網民的48.8%,較2021年12月減少2299萬人。

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有近乎一半的網民有外賣消費習慣。據了解,美團外賣此前開展的《外賣午餐營養貢獻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消費者通過外賣平台訂製的午餐,總體上谷薯類、畜禽肉類的含量達到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標準,但蔬菜類食物數量較少。此外,外賣普遍存在鹽分過量、部分營養素缺乏等問題。

自己烹飪更健康的飲食習慣正吸引著消費者回歸廚房,同時降低外賣包裝帶來的環境壓力。博世從空間、時間、經濟三方面出發,挖掘廚房一角的綠色價值。

首先,Cookit智能烹飪機本身有一機多能的優勢,避免了購買非必要的廚電,節省了廚房的收納空間,也降低了餐後清潔的難度。因為對於做飯這件事來說,「清洗」是廚房的一大痛點,如何化繁為簡是吸引消費者下廚的動力。

其次,「Cookit食界」利用數字化與智能化優勢為用戶節省了烹飪時間。凌佳禮表示,在數字產品設計過程中也考慮將會通過用戶標籤、用戶疾病狀況、用戶習慣等方式為其定製專屬菜譜,如需要控病的用戶有專屬的減糖或代糖食譜,以做到葷素結合、營養均衡,幫助其改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針對選擇困難症的用戶,小程序推出每日膳食規劃模塊,節省了思考「今天吃什麼?」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Cookit食界」上線了「支持多種食材搜索功能」,可根據多個食材匹配相關食譜。這意味著,當用戶不知道冰箱剩餘食材如何烹調時,可以將食材名稱同步輸入,由小程序自動匹配食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冰箱食材使用率,避免食物浪費。

聯合國糧農組織相關數據顯示,全球糧食總產量約有13%在收穫到零售環節被損耗,還有約17%的糧食在家庭、餐飲服務和零售中遭到浪費。此外,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商業餐飲、公共食堂和家庭飲食三個領域,我國僅城市餐飲每年的食物浪費大致在340億斤至360億斤,這還不包括居民家庭飲食中的食物浪費。

制止餐飲浪費,任重而道遠,從思想上提升消費者對節約食物的重視度成為關鍵,而家庭廚房是重要場景之一。為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頻次,「Cookit食界」設計了「博學院」模塊。

該模塊主要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烹飪技巧和知識,例如細緻的刀法、魚蝦處理方式等。凌佳禮指出,目前該模塊內容有限,未來希望能夠把優質的烹飪知識進行傳播,最終達到用戶不按照食譜做,也能夠根據所學技巧自主烹飪的效果。

在凌佳禮看來,以用戶需求出發構建長期服務體驗,能夠反向推動企業進行數字化與低碳轉型。廚房的產品設計已經是一片紅海,競爭相對激烈,用戶也見過了各式各樣的產品,但食材來源、口味創新、食譜更新等更多服務需求還未被滿足。我們通常在產品設計中以設定燈塔的方式來為設計目標領航,先規劃一個較為遠期的產品形態和產品發展路徑,從而反推中期和近期產品定位,再回到現階段的產品功能設計和布局中,以達成一個有目標的疊代路徑。

04

數字化賦能解決2/3的時間問題

怎樣解決2/3的時間問題是未來的競爭點,廚電數字化為綠色賦能也在於這2/3的機會點。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我國廚電市場規模增速在自2018年後的四年中,有3年處於負增長,整體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最高點1863億元下降至2022年的1586億元。廚電行業目前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數字化突圍將是未來一定時間內的關鍵詞。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向《商學院》記者指出,廚電智能化處於起步階段,房電行業與電視行業不同,因為電視有IT屬性,如同電腦一樣,與電視機的顯示螢幕相融合,智能化比較容易。對於廚房電器來說,智能化相對比較難,目前廚電智能化主要集中在簡單的人機對話、人工語音,也有一部分智能感應。

只不過,真正的智能是萬物互聯的智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很多的智能產品都存在於單品之間,並沒有形成相互的聯通。部分廚電產品的「智能化」並沒有精準捕捉到用戶需求,反倒成為另一種「累贅」。

洪仕賓認為,促進廚電企業的智能化轉型,不要單純聚焦在功能上,因為目前廚電功能已經很齊全,應該回歸到消費者的痛點層面。對於做飯人群來說,可能要花1/3的時間在烹飪上,但清理「戰場」時卻要花費2/3的時間。因此,怎樣解決2/3的時間問題是未來的競爭點,廚電數字化為綠色賦能也在於這2/3的機會點。

實際上,廚房的最大痛點在於簡單和乾淨,在1/3的功能層面,不少企業推出的廚電用品已經具有優勢。眾多菜肴如何更簡便地烹飪,享受完美食後如何快速清洗,這是困擾消費者下廚的更大難題。在快餐文化和外賣文化競爭的當下,廚電企業要讓消費者感覺到做飯比點快餐、點外賣更方便和健康,才會得到更大價值的釋放。

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發布的《2023年中國家電行業半年度報告》顯示,廚衛電器銷售大多品類呈現正增長,其中集成灶以15.8%的增速領跑,洗碗機、油煙機增速都在6%以上。在產品方面,消費者對智能化、多功能化的產品需求逐漸增加。例如,智能蒸烤一體機、智能洗碗機等產品逐漸受到青睞。

居家場景是健康生活的第一場景,廚房更是第一觸點,消費者選購廚房產品也是在進行生活方式的選擇,在綠色生活方式的引領下,廚房場景需要構建綠色生態和數字化服務閉環。

凌佳禮也認為,對於消費者而言,目前廚電硬體產品已經琳琅滿目,未來用戶所購買的不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硬體產品背後的整套內容與服務的持續,服務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拓展硬體產品的使用場景和生命周期,基於此企業有必要搭建更完整的數字化服務。這不但能持續創造對於用戶良好的服務價值與服務可持續性,也能助推產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

在轉型過程中,靠技術手段為產品賦能,重要的並不是連接WiFi後與手機互聯,而是能否切實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及挖掘潛在需求。「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質懶經濟」下,消費者不僅要「食」,還要「味」。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 《商學院》雜誌11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f87fc6757bfc35d575438b27ed017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