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特色ESG,企業應該怎麼做?

2023-11-06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打造中國特色ESG,企業應該怎麼做?

如何構建既與國際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ESG 生態體系,是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文化、正確引導社會投資走向、提升 ESG 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抓手。

文|哀佳

ID | BMR2004

ESG 源於責任投資,現在常指投資者最為關注的三類非財務因素 —— 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並不斷延伸到傳統稱為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領域。

ESG 概念在西方已開發國家起步較早,提供了很多寶貴可靠的歷史經驗。然而,中國所處發展階段、經濟體制與西方不同,中國企業在 ESG 領域要應對與西方標準相似卻又不同的實質性議題。

因此,如何構建既與國際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 ESG 生態體系,是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文化、正確引導社會投資走向、提升 ESG 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抓手。

01

ESG戰略在中國

未來的 ESG 評級中,會出現更多的中國元素、中國實踐和中國方法論。

商道諮詢執行長、合伙人王昕長期關注 ESG 戰略研究領域,在他看來,ESG戰略在國內的發展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2006-2012年為第一階段,ESG的概念首次在國外正式被提出,在此之前,一般被稱為社會責任投資(SRI,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後來ESG的概念逐漸取代 SRI,並開始慢慢進入中國,包括商道在內一些公司機構或學者首先開始了企業社會責任投資以及 ESG 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

2012-2018 年為第二階段,投資機構和評級機構開始關注國內企業的 ESG 表現。

2018-2019 年為第三階段,中國證監會等政府部門開始著手建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框架與準則,隨後 ESG 開始進入更多投資機構的視野。

2020 年以後為第四階段,雙碳目標正式被提出,ESG 概念的發展進入猛增階段。

王昕認為,ESG 概念在中國的推動離不開政府層面的因素。從中國發展的宏觀視角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諸多提法與企業 ESG 工作密切相關。這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第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對企業來說,這就意味著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數字經濟都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第二,推動綠色發展,倡導綠色消費與發展低碳產業;第三,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第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第五,確保糧食能源資源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第六,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除了政府關注之外,資本市場對 ESG 投資理念的接受也成為 ESG 受到廣泛關注的另一重要原因。

2022 年,ESG 相關的團體標準呈爆髮式增長,推出了《上市公司 ESG 報告編制技術指導》《企業ESG評價指南》《企業ESG披露指南》等。據商道諮詢的研究統計,2022年,發布了2021年度ESG報告(包括名為ESG、CSR、可持續發展的報告)的A股上市公司達到了1429 家,較上一年度增長了337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數量的29.6%。同時,2597 家港股上市公司中有2443 家披露了ESG 相關信息,占比達到了 95.2%。

王昕表示,還有一些具體案例可以說明,未來的ESG評級中,會出現更多的中國元素、中國實踐和中國方法論。

比如,2023 年,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在北京設立辦公室,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該辦公室將充當 ISSB 在亞洲的利益相關方參與中心,主要專注於領導和執行ISSB 針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戰略,並為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以及中小企業提供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

02

中國企業的ESG現狀

儘管近年來進行 ESG 信息披露的國內企業數量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但中國內地市場相比先發市場仍存在諸多不足。

順應這一趨勢,中國企業的 ESG 戰略也在逐步演進當中,越來越多企業的ESG戰略意識開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投資人、監管層對於企業 ESG 表現的關注也從加分項趨向必選項。

王昕認為,發展具有中國企業特色ESG戰略,對企業有五個方面的積極意義:其一是吸引投資者,尤其是奉行長期主義的機構投資者;其二是回應下遊客戶的高標準要求,提升自身在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其三是完善公司自身的治理和管理機制,提升對新興議題的管理能力;其四是提升公司抵禦風險的能力,針對性管控公司的環境與社會風險;其五是導入可持續發展理念,以 ESG 為工具,持續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令人欣喜的是,政府正在以「小步快跑」的模式探索中國特色的 ESG 規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企業 ESG 轉型:

2018年9月30 日,中國證監會修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確立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21年 6 月 28 日,中國證監會網站發布了修訂後的《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和半年度報告格式準則》,將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有關內容統一整合至「第五節環境和社會責任」;2022 年1月,上交所與深交所發布文件,要求「深證 100」和「科創50」指數樣本企業發布ESG 報告;2022 年 4 月,證監會發布文件,要求企業將 ESG 信息納入投資者溝通中;2022 年 5 月,國資委發布文件,要求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在 2023 年實現ESG 報告的全覆蓋。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數據顯示,滬、深、北三家證券交易所共有 5067 家公司披露了 2022 年年度報告,但只有 1700 家公司單獨編制並發布 ESG 相關報告,占比僅為 34%。

儘管近年來,進行 ESG 信息披露的國內企業數量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但中國內地市場相比先發市場仍存在諸多不足,A 股上市企業的 ESG 報告質量也顯得參差不齊。部分企業存在著諸如信息披露避重就輕、缺少實質性,缺少系統性的量化數據,報告範圍與財務報表範圍不一致等問題。

要改善這一狀況,王昕認為,除了政府監管要求外,企業披露 ESG 信息最大的壓力和動力其實是來自投資者。

目前來看,在 A 股市場,監管的壓力正逐步加大,但投資者的關注度依然不足。而國際上對 ESG 的推動實際上更多來源於投資者的訴求,投資者會針對環境與社會問題對企業開展問詢,從而倒逼企業提升信息披露的質量。

因此,要推動企業提升信息披露質量,首先是要能夠出台更符合A股市場特點的、可操作性強且要求明確的ESG信息披露標準。並且也需要更多投資者接納ESG投資的理念,將投資對象的ESG 表現納入投資決策參考中,由此才能扭轉企業的認知,不再將ESG 視為成本與負擔,從而引起企業的重視,推動企業從戰略機會和提升經營效益角度進行ESG 轉型。

03

企業應該如何做?

企業高層要明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和做好 ESG 管理的真正動機是什麼、意義和價值是什麼,只有搞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幫助企業找到合適的方法和策略。

「由於起步相對較晚,中國企業的 ESG轉型成果依然處於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大部分企業的 ESG 工作仍然停留在信息披露的有無階段,而缺少將 ESG 納入日常管理中。從企業內部來看,定期發布 ESG 報告,提升 ESG 信息披露質量能夠幫助企業梳理自身的管理,尤其是能夠及時識別一些非財務領域的風險和機遇,提升市場競爭力。」王昕說。

王昕認為,首先是認知層面,企業需要對 ESG 的作用與價值有較全面的認知;其次是落地環節,企業內部各業務條線和職能部門,要知道如何將與 ESG 議題相關的內容落實到管理與行動;最後是具體行動,要建立起能夠促成行動的相關機制,從合規、風險管理、業務機會的探索與創新等不同角度,建立起符合商業邏輯的激勵機制。(本文首發《建行財富》2023年6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d34d8460dcd6e5f7a5dd7e9c8d7ae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