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金建立到清朝滅亡,竟是5個女人成就了清朝296年的歷史

2023-12-10     康康歷史

原標題:從後金建立到清朝滅亡,竟是5個女人成就了清朝296年的歷史

導讀: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民國元年,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宣告滅亡;廣義上的清朝國祚296年。在此期間,拋開死後追封、隨即被奪的清成宗多爾袞不言,清朝共產生了12位皇帝。

從「興國開疆,以創王基」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到「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的清太宗皇太極;從「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的康熙皇帝,到「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的雍正皇帝;從「勵精圖治,開疆拓宇,揆文奮武,於斯為盛」的乾隆皇帝,到「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甚至連無限接近於昏君的咸豐皇帝,也在即位初期任賢去邪、力求重振綱紀。

煌煌近300年的大清王朝,竟沒出現一位荒淫暴戾的無道昏君,縱然帶有「狄夷之辨」的有色眼鏡,也不得不對此嘆服。

可細細想來,自努爾哈赤從無到有的起兵反明,到入關初期的政局動盪;從嘉慶皇帝傳位遺詔的神秘消失,到咸豐皇帝身後的大權爭奪;甚至在慈禧太后崩逝後,清朝皇族的生死、大清王朝的存亡竟全靠女人在拚命支撐、努力維持。元妃佟佳氏、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296年的大清王朝無疑是一部「女人救亡史」!

《清史稿·太祖本紀》有載:

太祖天錫智勇,神武絕倫。蒙難艱貞,明夷用晦。迨歸附日眾,阻貳潛消。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餘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

所謂「小天時決利鈍,大天時決興亡」,在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努爾哈赤就是一個天生的王者,就是一個占據了「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的「天選之子」。由此來看,努爾哈赤對年號——「天命」的選擇並非來自一時興起,而是有著理論依據的。

可就像生下滿洲始祖的仙女佛庫倫那樣,《清史稿》認定其「相傳感朱果而孕,誕始祖布庫里雍順」;而民間野史則更理性地認為「滿洲自佛庫以私淫生子,無可自解,遂神其說曰:食朱果使然」。如果對努爾哈赤的崛起過程較真的追溯,不難發現自萬曆四年,18歲的努爾哈赤分家單過到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的七八年間,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幾乎為空白。

其實,這空白的數年時間才是努爾哈赤實現從無到有的關鍵時期,更是開創了女人救亡清朝的歷史。

元妃佟佳氏對努爾哈赤的決定性相助

有清史學者對努爾哈赤成功的原因進行了大致總結,除了上述「四合」的關鍵因素外,還有以下三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原因:

1、繼母的寡恩,使他養成自立的性格;

2、馬市的交易,使他大開眼界,廣交朋友;

3、父、祖蒙難,刺激他毅然擺脫常人的平庸生活,踏上王者的征服之路。

認真分析來看,這三種客觀影響因素乃係遞進關係。繼母的苛待,讓其早早離家,以採集山貨為生;在馬市交易的過程中,廣交朋友才有了王者征程的順利平坦。可離家後勉強餬口的努爾哈赤,怎麼會有錢做馬市交易?在馬市交易中,努爾哈赤遇上了包括鈕鈷祿·額亦都在內的開國功臣,而且都是「自薦相伴、誓死相隨」;甚至連當時的葉赫國主揚佳努也對其「驚為天人」,非要把才八歲的女兒孟古哲哲許婚給他,並贈送他馬匹和甲冑?

這一切並非來源於努爾哈赤家族世襲的小官職,更非努爾哈赤「鳳眼大耳,面如冠玉,身體高聳,骨格雄偉」的外貌長相,而是得益於他的原配妻子——佟佳氏背後的「大富家族」。

佟佳氏的父親為塔木巴晏,而「巴晏」在女真語中作「富人、富翁」講。但從這個名字就知道佟佳氏家族的雄厚財力。努爾哈赤在分家單過的當年就入贅佟氏為婿,這一點他自己也並不避諱,曾經數次提及;當時的明朝政府更是稱其為「佟努爾哈赤」,等到妻子去世後,努爾哈赤才改回愛新覺羅氏。至於後世對於他的稱呼,也只是在拚命掩蓋這位清太祖的不光彩過往。

弄清楚了這段過往,才能縷清努爾哈赤的崛起之路,才能明白那些「自薦相隨」的女真猛人們為何對其如此死心塌地?因為他有錢了!

除此之外,這位後來被尊為元妃的佟佳氏,為努爾哈赤生育了長子褚英、次子代善和長女東果格格。褚英和代善為後金政權的建立、發展和壯大做出了多少貢獻,不必多言;就連東果格格也為努爾哈赤換回了另一位女真猛將、開國功臣——董鄂·何和禮。也就是說,什麼天命、什麼「四合」,努爾哈赤的崛起和成功歸根結底還不是因為曾經入贅了一個大富之家,有了一個富家老婆!

皇太極身後,孝莊太后支撐大清江山數十年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對孝莊太后有過一句這樣的評價:

世祖、聖祖皆以沖齡踐祚,孝莊皇后,當時無建垂簾之議者。殷憂啟聖,遂定中原,克底於昇平。

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更嚴重的是,皇太極生前並未指定皇位繼承人,這讓還很年輕的清朝政權登時進入第一次大混亂狀態。

愛新覺羅·福臨之所以能顧在如此複雜緊張的朝局環境中,僥倖繼位,有人認為是孝莊太后委身於多爾袞的交換條件;也有人認為是多爾袞顧全大局,避免八旗內亂的理性選擇;還有人認為是鑒於孝莊太后背後強大的科爾沁部盟起到了關鍵性影響。不管怎麼樣,正值清軍入關的關鍵時刻,30歲的孝莊太后和6歲的順治皇帝接過了大清皇權,接過了皇太極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或許,有人會說彼時的大清王朝有「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孝莊太后只需要安穩待在後宮,坐享其起即可。也有人認為,有「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的多爾袞,孝莊太后並未起到實際作用。

可是,別忘了孝莊太后以下幾個重要作用:

1、權勢凌駕於順治皇帝之上長達7年之久的多爾袞,在清除了豪格、濟爾哈朗以後,擁有絕對實力推翻順治皇權,自立為帝。他之所以並未這樣做,和孝莊太后代表的蒙古部盟勢力制約有著直接關係。

2、作為皇帝的生母,大清的聖母皇太后,順治皇帝親政之前,孝莊太后對軍國大政有著絕對的參與權和決定權。據《多爾袞攝政日記》的記載,多爾袞曾經多次「親到皇宮內院」就朝政大事徵求孝莊太后的意見。不管孝莊太后用什麼辦法讓多爾袞對自己服服帖帖,她到底將多爾袞控制在手中,保證了順治皇權的穩固。

3、福臨6歲即位,當時孝莊文皇后30歲,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絕對擁有「垂簾聽政」甚至「臨朝稱制」的機會。但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淡泊名利、仁慈護下一心一意撫育順治皇帝成材。《清實錄·世祖實錄》有載,孝莊太后曾經「擇滿漢詞臣充經筵講官,於景運門內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備顧問」,給順治皇帝制定了極為嚴苛、詳細的學習計劃。在孝莊太后的「逼迫」下,順治皇帝「經書史策,手不釋卷,以致咳血」。

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於狩獵途中,年僅14歲的順治皇帝提前親政,而其親政以後的具體表現曾經被清初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如此評價:

這個皇帝雖然年輕,但一開始治理國事就表現的深謀遠慮,受到各個階層、各個集團的讚揚,勝過了頭髮灰白的最有才智的大臣們。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傀儡了,在處理政務方面也表現出驚人的判斷力。

順治皇帝這種和其年齡嚴重不符的治國能力,完全得益於孝莊太后的指導教育、背後指點。

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繼位後,孝莊太后又從幕後走到台前,在智除鰲拜、平定三藩的過程中,她以雄才大略、挽狂瀾於既倒的政治家氣魄,為康熙皇帝穩固皇權、打造「康熙盛世」,成就「千古一帝」英名打下了堅實基礎。《清實錄·聖祖實錄》記載了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病重之際,於天壇祝禱並發出「願減臣玄燁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誓詞的康熙皇帝對孝莊太后的評價: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二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

孝莊太后憑一己之力,維護了清朝皇室團結、保護培養了順治、康熙兩代明主,讓清朝渡過了入主中原最艱難的時期。清朝200餘年國祚,孝莊太后當記大功。

嘉道皇權更迭,孝和睿皇后大公無私,避免了清朝最有可能發生的一次內亂

嘉慶二十五年,剛剛抵達承德避暑山莊的嘉慶皇帝突然病逝。嘉慶皇帝的死因,清朝官方文獻並未給出明確說明,但「己卯,上不豫,鄉夕大漸;日加戌,上崩於行宮」的死亡速度,絕對能夠突出一個「突然」的關鍵詞。

自雍正皇帝創設「秘密立儲」制度以後,清朝的皇位傳承變成了一個較為簡單的問題。但新任皇帝的確定,需要「正大光明」牌匾後的立儲密旨和皇帝隨身攜帶之相同內容密旨對照無誤,才可「分送各地,宣示天下,確認新君矣」。遺憾的是,嘉慶皇帝隨身攜帶的那份傳位密旨,竟然找不到了!

繼位手續不全、法定程序不對,縱然在場朝臣都知道嘉慶帝嫡長子旻寧就是繼位人選,可誰也不敢擅自做主,只得將此事的決定權交給了當時地位最高、最有資格決定新皇人選的嘉慶帝皇后——孝和睿皇后手中。

《清史稿·宣宗本紀一》記載了孝和睿皇后的決定:

大行皇帝龍馭上賓,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予所深知。為降諭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這裡需要注意兩個關鍵問題:

1、愛新覺羅·旻寧,並非孝和睿皇后所出,而是嘉慶帝原配嫡後——孝淑睿皇后所出。

2、孝和睿皇后所出兩位皇子——綿愷已經25歲、綿忻已經15歲,中宮所出、身份貴重,同樣有資格、有條件成為繼任新君。

如果孝和睿皇后趁著傳位手續不全的空檔,選擇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繼位為帝,一旦嘉慶皇帝的傳位詔書被找到,勢必會引發一場皇權的血腥爭奪。也就是說,不管原因何在,孝和睿皇后大公無私的理性選擇都為清朝避免了一次極有可能發生的手足相殘,避免了清朝統治根基的自毀。自嘉慶皇帝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孝和睿皇后此舉無疑為已經落寞的清王朝注入了一記強心針,相當程度上穩固和延續了清朝的統治。

咸豐皇帝身後,慈禧太后為晚清政權強力續命四十七載

對於慈禧這樣一位如此重要,又引來如此多爭議的人物來說,很難作出服眾的評論。有人認為她是一個「淺薄無德的婦人,握定中國命運達四十餘年」,有人認為「西太后原是一個陰險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潑婦人」,也有人認為「觀於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時代的人物,證以中國百姓之公論,則太后並非一殘暴之君」。

但僅對於清王朝而言,慈禧太后的歷史功績還是非常明顯的,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能臣,勵精圖治,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

2、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牢牢地控制著國家的局面,掌握著最高統治權,國家沒有出現地方割據的分裂局面。

3、在同治、光緒兩位帝王均無後嗣傳承的情況下,她保證了清朝的皇位傳承,從現實意義上為清朝強力續命數十年。

整體而言,在慈禧太后執掌晚清政權的數十年間,她雖然掌握著生殺大權,但並沒有像呂后殘酷地迫害戚夫人那樣迫害其他妃嬪;沒有像武則天那樣對大臣慘加殺戮;也沒有像呂后那樣重用自己的家族,屠殺功臣;更沒有像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那樣荒淫無度,濫殺無辜,禍亂朝政。

而且,根據《宮女往談錄》中晚清宮女榮兒的描述,慈禧太后「不管冬天夏天,颳風下雨,到時候一定起床,準時到養心殿,幾十年如一日」的勤政表現,更讓其擁有了勤政的美名。在清王朝搖搖欲墜的關鍵時期,慈禧太后一個柔弱女性,一力挑起大清江山,不論如何都是挽救大清的功臣。

面對「走向共和」的巨大浪潮,隆裕太后為皇族爭得最大利益

光緒三十四年,晚清政權的兩位最高領導人——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接連離世,讓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大清江山雪上加霜。慈禧太后臨終,為了延續葉赫那拉氏的榮光,在明確了攝政王載灃「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之權後,還賦予隆裕皇后「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的巨大權力。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落幕,換回了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對大清政權的統治。可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越來越高,載灃又被迫辭去攝政王之職後,隆裕太后變成了大清這艘行將沉沒的大船掌舵人。面對如此形勢,是退位還是力戰,清廷召開了多次御前會議討論。會上爭論激烈,各持己見,達不成共識。隆裕太后一個柔弱女性,也只能抱著宣統帝痛哭流涕。

可在面對「清帝遜位、實現共和」的大勢所趨下,隆裕太后還是盡全力為宣統皇帝、清朝皇族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儘可能的保全了愛新覺羅氏的顏面。《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的簽訂,足以讓隆裕太后死後面對清朝歷代先祖。

時人有言「清興於孤兒寡母,亡於孤兒寡母」,但實際上,清朝296年的歷史有元妃佟佳氏、孝莊太后、孝和睿皇后、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這5個女人聯手打造、維護、支撐並善終。5個女人一台戲,5個女人成就了清朝296年的歷史。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滿文老檔》、《多爾袞攝政日記》、《宮女往談錄》、《清代野史大觀》、《清代通史》、《清代后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ebd426f85c99d42ca29c16ff1e9fe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