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尹:封建王朝中最難乾的一個官職

2024-01-19     康康歷史

原標題:京兆尹:封建王朝中最難乾的一個官職

中國首都北京,最高領導是市委書記。因為北京是直轄市又是首都,北京市的領導相當於一個省級領導的地位,且因其重要性,一般北京市委書記(一把手)都由政治局委員兼任,是副國級職位,高於一般直轄市的市長級職位。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這個首都最高長官處於什麼地位呢?

在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秦朝,管轄首都的官員叫做內史。到了漢代,則有了京兆尹。

一.漢代開始設立京兆尹:

歷史行進到漢代。漢武帝上台後,一開始他把內史分為左右內史,就是兩個人擔任管理首都的大員。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又把京畿地區分為三塊,設立了三個官員即三輔(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分區治理京師及其附近各縣。

當時的京兆尹,既是一個地區名,又是一個官職名。

三輔與郡(相當於現在的省)平級,郡是漢代地方官員,它下面統領諸縣,上屬朝廷領導,是漢代高級地方行政機關。因為是首都的郡,所以三輔高於一般的郡。西漢時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的職掌雖然相當於一個郡太守,也屬於地方官員序列,但卻是級別最高的地方官。西漢普通的郡太守級別年收入為二千石(一年1440石),京兆尹的等級要高一個檔次,收入為中二千石(一年2160石),並且與朝中九卿同一個等級,且可以參與朝政。

而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京兆尹。因為京兆尹主管的是首都最重要的核心地區。

西漢時期的京兆尹一職,正式設立於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負責管轄都城長安和周邊地區十二縣,既是官職名稱也是地域名稱。

京兆尹這個名字的含義:所謂京,就是極大的意思,兆則表示數量眾多。定名京兆,顯示出一個大國之都的氣派與規模。京兆在漢時被形容為輦轂(輦是皇帝的車駕,轂是車輪的意思),輦轂的意思是在天子的車輪之下。因為離天子太近,所以京兆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人際關係盤根錯節。所以要當好一個京兆尹,是很不容易的事。

據漢書所載:「歷任京兆尹,久者不過二三年,近者數月一歲,輒毀傷失名,以罪過罷。」

意思是說,歷屆京兆尹,在位時間長的不過兩三年,短的只有幾個月到一年。動不動就因過失之名被罷官。

二.京兆尹的歷史延革:

漢末三國時期,魏國轄區內,京兆尹改稱京兆郡,官名改稱為太守。到了南北朝時期的西魏和周,以及隋朝,京兆尹仍稱郡,太守稱為為尹。

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改雍州為京兆尹,設立京兆府,並增設少尹。京兆尹一般情況下為從三品官,京兆府下轄二十三個縣。唐朝的京兆尹與漢朝同樣,是個很難當的官職。

白居易曾經在他的詩作《贈友五首》之四中寫道:京師四方則,王化之本根。長吏久於政,然後風教敦。如何尹京者,遷次不逡巡。請君屈指數,十年十五人。

從白居易的詩中,我們看到唐朝的京兆尹,十年換了十五個人——可見同樣更換頻率極高。

到了滿清時代,則把北京及附近30餘縣劃為一個特別行政區,稱為順天府,長官稱順天府尹。

民國初年後,京兆尹仍沿用清朝制度為順天府,只是把轄區縮小為宛平縣等20餘縣。1914年10月後又改稱為京兆,行政長官又稱為京兆尹,還頒布了《京兆尹官制》並設立京兆尹公署。

總而言之,京兆尹也就是首都的最高長官,是一個很不好做的官——重任在肩,不是一般人所能勝任的。必須要有極其高超的能力方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297a85da48cf26448bb0787cd40ff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