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不安分的地區,起義二百多年不肯投降,卻只服文臣王守仁

2019-12-05     看北朝

要說和明朝對抗時間最長的地區,也許大家會想到的是蒙古。畢竟在整個明朝歷史上,蒙古作為初期就和明朝對抗的北方民族,始終是明朝的心腹大患。甚至明英宗時期爆發過土木堡之變,蒙古領袖也先把明朝皇帝都給抓了。但是可能超乎大家意料的是,真正和明朝對抗時間最長的地區其實是這裡——廣西大藤峽。

從明洪武四年(1371年)到天啟六年(1626年),大藤峽地區的苗民起義此起彼伏,前赴後繼,持續了兩百多年。起義波及到今天廣西的梧州、柳州、等地區十多個縣。這次以瑤、壯族為主體的大藤峽起義,規模之大,波及範圍之廣,堅持時間之長,是廣西曆代農民起義所沒有的。同時也是明朝所有起義裡面持續時間最長的。

這裡大家可能就會有疑問了,為何廣西大藤峽地區持續起義呢?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1.土官壓迫2.苛捐雜稅。

當時明朝為了管理這些地區,設置了大量的土司,所謂土司就和俗語裡面的"土皇帝"差不多。土官世代統治,家族因襲。形成了一套統治制度,利用土司統治,"因俗而治"可以收到"群情易服"的特殊效果。土官擁有一定的軍隊,明朝可以"籍其兵力以為中土屏蔽",鎮壓人民反抗。到了後期明朝甚至直接利用土司的軍隊,比如秦良玉的白杆兵就是土司兵。


廣大的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受土官的壓迫和掠奪是極其殘暴的,他們過著奴隸般的生活,沒有人身的自由,土官對瑤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利。

著名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廣西左右江和大藤峽,親歷其境,看到土官的兇殘殺人,憤憤不平,這樣寫道:"諸夷種種之苦於土司糜爛,真是痛心疾首,第為勢所壓,先死唯命耳!"然而比土司更加恐怖的是苛捐雜稅,正所謂"苛政猛於虎"。

明代官府和地方豪紳對廣大的各族農民的剝削集中反映在侵占田地上。大藤峽地區侵占瑤民田地更為嚴重,手段更為毒辣。尤其是侵占因為戰爭而逃亡的農民的田地,平樂府官奪占參加義軍和逃亡者田地十萬畝,將這些田交給生司和豪強。結果導致了惡性循環,那些逃避戰亂的農民回來之後發現土地被奪。結果就只能繼續加入起義,所以大藤峽起義也是生生不息。


官府不僅掠奪瑤、壯農民田地,還年年增加田賦,農民的負擔日益沉重,明洪武初年田賦每年約7.8斗,至正統年間田賦每畝增至一石以上。另外,地方官吏和土司還要隱瞞一部分的賦稅,不上繳朝廷。不過即便如此,大藤峽的苗民也曾經在一個人的治理之下安分守己,安居樂業過——王守仁。

當年王守仁來到大藤峽地區的時候採用剿撫並用的策略,一方面只殺首惡,另一方面也嚴懲貪官污吏,所以當地苗民都把王守仁奉為聖人。王陽明的策略非常有效,他在位時期大藤峽叛亂停止,不過他走了以後叛亂再起,當地人民也為他立祠立廟香火供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E1r2m4BMH2_cNUgTR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