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石嫣的分享收穫:做「小而美」的有機農場

2023-08-23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新農人石嫣的分享收穫:做「小而美」的有機農場

分享收穫堅持有機方式種植農作物,為消費者提供自產蔬菜和加工品,同時還建立了食物社區生態農產品的銷售平台,用自有的考察標準連結幾百戶生態小農,把健康產品推薦給消費者。

文|閆佳佳 朱耘

ID | BMR2004

你知道食物真正的味道嗎?水果必須是甜的,蔬菜必須是嫩的,黃瓜必須是直的才是健康的嗎?其實這些味道背後都是「科技」的手段。「身處工業化農耕時代的我們,在充斥著非有機的環境里,可能並不自知我們已經失去了一部分對自然的認知能力。」分享收穫創始人石嫣對《商學院》記者表示。

為了保護人們一日三餐賴以生存的食物,清華大學博士石嫣創立了分享收穫(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分享收穫」),堅持有機方式種植農作物,為消費者提供自產蔬菜和加工品,同時還建立了食物社區生態農產品的銷售平台,用自有的考察標準連結幾百戶生態小農,把健康產品推薦給消費者。

分享收穫創始人石嫣

石嫣如何從一名博士成為一名新農人的?分享收穫自2012年創立至今已經持續發展11年,背後是怎樣的商業模式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產品不用化肥農藥能高產嗎?分享收穫在發展中面臨著怎樣的痛點以及未來的方向是什麼?

01

從「金字塔」走向田間地頭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石嫣在上大學時與農業結緣。80後的石嫣在高考完初次面臨著未來的職業選擇,當初經濟管理是一個熱門選擇,石嫣也奔著這一「金牌」背書選擇了農業經濟管理專業。

後來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士(碩博連讀)時,她開始到鄉村去調研,對農業稍微有一些概念。不過,真正讓她與土地親密接觸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在2008年,當時她抓住學校提供的機會,去了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農場實習,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

她感嘆道:過去的求學時間裡,一直忙碌於追尋所謂有意義的事情,但都不如真正體會土地上的生活。

不過,在美國農場生活之初,石嫣也有不甘,也想過放棄。她提到,在農場忙活了一天後,強忍著渾身酸疼,正打算去超市購買些食物犒勞自己,但是農場經理找她談話,希望她能吃更多本地的有機食材,比如農場儲存的洋蔥土豆和罐頭,減少外購。談論後她大哭了一場,覺得特別委屈,自己是一個女孩,來到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天天干農活想去個超市且還要被阻止,如果不是因為在國外,很可能第一個月就跑回家了。

然而,幾個月的海外農場體驗,讓石嫣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2008年底,石嫣從農場回到校園,發現有機食品才是真正有菜的味道和有肉的味道。此時,她的導師溫鐵軍教授在北京鳳凰嶺腳下申請了一塊試驗田——小毛驢市民農園。2009年2月,石嫣就在試驗田裡實習了3年,並趁此機會把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在國內進行了推動和實踐。CSA可以簡單理解為蔬菜不用農藥、化肥,並在農場採摘後直接送往訂戶,不經過任何中間商。從田地直接到餐桌的試驗,通過會員制預存現金的形式,農場定期向訂戶送菜。

三年時間裡,他們在社區做了大量的推廣,挨家挨戶地介紹農場經營模式。很快他們的「小毛驢市民農園」就成為了北京市民的「都市菜園」,農場一度排隊的家庭就有200多個,到2011年發展了800多個家庭。

有了此前在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工作經驗,2012年,石嫣創辦了分享收穫有機農場。她意識到農業本身是個很慢的事業,一顆菜長起來需要幾十天時間,特別是生態有機農業,不能簡單靠一些投資或者資本的方式去做。她想到,創業最好的方式是採取眾籌,於是找了10個朋友,讓每個朋友提前訂了5年的菜,一年6000元錢,共籌集了30萬元。當時她想,哪怕這個農場未來做不下去,這10個家庭未來5年的菜,也必須能保證他們吃得上,這就是創業的起點。石嫣用這30萬元啟動資金每年滾動,一直生存到了現在。

不過,石嫣的創業路並非一帆風順,她剛開始送菜的時候,由於農戶們種的蔬菜不進大棚,全是露天種植,蔬菜品類比較單一,五六月份正是綠葉菜收穫的時候,但有消費者直接把菜箱扔了出來,說:「你們光送綠葉菜快把我臉吃綠了!」

在很多消費者的錯誤認知中,有機蔬菜個大、好看、沒有蟲眼,但拿到手中卻並非如此。

由於天氣炎熱,雖然分享收穫是24小時內將蔬菜配送到客戶手中,但也會變得有些蔫兒了,只有噴水或者藥物保鮮才能讓蔬菜更好看,這卻違背了有機蔬菜的初衷。樣子看起來好看的蔬菜是用非有機手段實現的,正所謂「劣幣驅逐良幣」。

在創業第一年(2012年)的冬天,他們遇到了北京30年一遇的寒冬,很多原來預計能夠生產的蔬菜,因為沒有足夠的大棚就無法生產。而當時他們有150個會員,卻只能給會員們供應白菜和蘿蔔。

這一困境也讓石嫣開始反思並尋找解決辦法。2013年,石嫣開始尋找新的基地,發現了北京順義區的一個設施農場,農場裡有26個閒置大棚,可以直接投入生產,於是她就把這26個大棚租賃下來,到了2014年種植的蔬菜品類和數量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後來她們又租了一個果園,於是又有了杏、梨、桃等有機水果的種植和配送。

除此之外,石嫣還面臨著內部的挑戰。朗叔朗嬸是第一個與她們合作的農戶,有一天,石嫣在他們的園裡發現茄苗上有殘留的白色液體,詢問得知茄苗上有蟲子,他們便用了農藥,而石嫣毫不猶豫地把被農藥污染的茄子整片都鏟掉了。那一茬茄子按照當時的價格,市值至少是三五萬元,相當於一個普通農民一年的收入。

當茄子被鏟掉後,朗叔朗嬸也認識到了分享收穫嚴苛的農場標準,此後他們一直合作到現在。如今他們一年大約掙十幾萬元到二十萬元。

02

有機農場的商業模式從信任開始

分享收穫採取的是CSA模式,其服務模式是石嫣從老師、同學等身邊人的信任開始,逐漸擴大到社會,通過不認識的人和其他人互相帶動以後,也對她的農場產生了更多地信任。這種信任帶來了更多會員,會員每年購買她的新鮮產品,使她的商業模式能夠持續下去。分享收穫農場現在有種植地300多畝,有1000多戶消費者在北京,基本能維持農場的良性運轉。每年農場生產的產品都是根據會員數量進行定製化生產,從經濟上、農場生態上都得到了一個比較良性的循環。

起初,農場的蔬菜配送是石嫣通過自己組建物流,將基地生產的健康蔬菜、肉、蛋及符合分享收穫標準的合作生態農場、農戶的農產品直接配送到會員家中,並且組織各種會員社群活動推動消費者與農場之間的團結互信關係。

隨著農場做大,石嫣希望團結其他新農人,組建合作社。石嫣將北京的十幾家農場集合起來跟物流公司談合作,從最初每個月的合作量三四萬元已經增長到十幾萬元。加入合作社就算一家小農場每天發一兩單也能享受到五折的物流優惠,在享受此項便利的同時,只需要交給合作社5%的費用。

分享收穫的合作農戶

石嫣表示,未來致力於打造一個一端連接農民合作社,一端連接消費者合作社的平台,在平台上消費者和生產者沒有利益衝突,比如消費者貢獻越多,平台產生了利潤會按照消費額返還得越多,使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變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03

CSA核心思想能被複製卻很難成功

石嫣團隊調查發現,全國70%從事生態農業的新農人還處在虧損狀態。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表示,造成有機農業虧損的核心原因有兩個要點。一個要點是,雖然中國消費者對其他健康食品需求旺盛,除了保健品之外,中國消費者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有機農業越來越被消費者接受,但是市場體量並不大,有機農業還是一個細分的需求,尤其是有機農業產品,相比於普通農產品消費來說,有機農產品體量不足掛齒;另一個核心要點就是利潤的問題。近年來,雖然國家在「三農」各方面制定了多種政策,但相對常規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包括人工成本、收成問題、市場價格等,綜合下來有機農產品的整體利潤其實並不高。

雖然,CSA農場運營的核心思想能夠被複製,但並不是簡單複製就能成功。如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具有特色的CSA農場是每個新農人都需要思考的,這也決定了他的農場是否能夠順利經營下去。

石嫣希望她的農場是一個學校,是一個新農人學習的「孵化器」。自2016年起,分享收穫農場開始組織新農人培訓,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返鄉青年和新農人,為他們提供有機農業、生態農場技術、運營等有關項目諮詢,讓他們少走彎路。參加培訓班的學員來自不同領域,已有1000餘人。

她也積極組織CSA聯盟,並為全國各地的「新農人」提供技術支持與銷售平台。石嫣想在全國形成一個分銷平台,既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又能擴大CSA農場市場,解決部分地區農場銷售難的問題。

石嫣發現,農業很難在生產端簡單進行規模化生產,特別是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國外的CSA農場發展幾十年,至今仍沒有形成國家規模的CSA農場聯合體。

他們的有機農場主要種植蔬菜和水果,應用農用機械的量比較小。比如,在翻耕或者基礎工作的時候用拖拉機,但在很多細節工作上,絕大部分還是靠人工。比如施肥,一畝地可能只需要上百斤肥料,而有機耕種一畝地的肥料使用量達到一兩噸左右,從開始堆肥,到翻耕、腐熟之後再施肥到田裡,都要靠人工完成,勞動量至少是常規農業的10倍。

現在機械也是分享收穫需要的,可現有真正能夠服務於它們這樣規模的農場機械非常少,絕大部分的國內農機要麼規模非常大,或者是非常小的一畝三分地。石嫣認為,未來中國農業的規模,家庭農場應該會在30畝到幾百畝區域之間是一個適宜耕作的規模,但目前農業機械還非常少。他們了解到,在日本相應的農業機械非常多,目前引入的成本價格也非常高,但這也是未來他們應該去對接的一個方向。

袁帥認為,農業機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產品品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有機農場要實現依託機械來降低成本,那麼就必然首要突破規模化生產這個瓶頸,其次在種植、採摘、加工、包裝等鏈條環節上,針對性地可以使用機械化來提升效率和替代勞動力成本。

04

「小而美」的有機農場是未來的中國農業模式之一

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始於20世紀80年代,是在我國生態農業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的有機農業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京東超市《2022年有機品類消費趨勢白皮書》數據顯示,到2023年我國有機市場規模預估達到1070億元,將穩步邁入千億級時代。

但是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下,有機農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市場價格高,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難度大,尚不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缺失等都是制約當下我國有機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也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共同努力,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

從石嫣的經驗來看,在轉換期不用農藥化肥,糧食作物產量比常規生產方式低10%~20%,但瓜果、蔬菜類與非有機作物的產量差異不是特別大。關於產量的概念,石嫣認為,做生態農業的新農人要摒棄畝產量的概念,而要用生態價值總量這個新的概念。因為,在一畝土地上的產出不止一種作物,比如稻鴨共作、稻鴨魚共作、稻鴨魚蟹共作,一畝土地上不僅產出了水稻,還有魚、鴨、蟹、泥鰍、螺絲等動物蛋白。如果衡量它們的總產出,整個蛋白產量其實是與常規農業生產的產量幾乎相當。

石嫣認為,未來的中國農業模式之一,就是讓更多農民在鄉村做一個「小而美」的農場,經營好自己的一塊田,或者生產好自己的產品,而不是每個人最後都做成幾千畝、幾萬畝的大農田。其實農業並不一定意味著規模越大,收益越高。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8月刊

「鄉村振興」 商業案例招募令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意味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入了新階段。如今,國家層面已給出了頂層設計的方向和遵循,鄉村振興的「畫布」已經鋪開, 而美好的畫卷等待著那些充滿使命感的企業加入。

我們特別向國內外走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企業和個人發出「招募令」:如果你有成功的案例,請告訴我們,通過我們的采寫報道,你的經驗和做法有可能為更多人照亮前行的道路。如果你需要幫助或想提供幫助,我們希望以媒體的公益之心,架起「鄉村振興」的一座橋樑。

歡迎與我們聯絡: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shangxueyuanzaz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08d980b00a46938524df89ef702e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