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悲情的皇帝,一生都活在母親的陰影當中,至今死因成謎

2022-03-27     面對生活要勇敢

原標題:大唐最悲情的皇帝,一生都活在母親的陰影當中,至今死因成謎

誰是大唐最悲情的皇帝?

唐中宗李顯算是一個,因為武則天的強勢,他的一生都活在母親的陰影當中,最後,好不容易苦盡甘來了,結果,卻又落得慘死而終。唐中宗一生當政兩次,共計在位時間五年半。公元七一零年,李顯遭韋皇后毒殺,終年五十五歲。死後被葬在定陵,位於今天陝西省鳳凰山附近。

唐中宗的母親是武則天,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中宗的兩位皇兄接連被廢後,自己則成為了新的太子。父親唐高宗於公元六八三年底去世,李顯與當月繼位。由於李顯庸弱無能,即皇帝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唐中宗繼位後,沒有太多政績,一直被母親把持朝政,唐中宗不滿現狀,想絕地反擊,試圖組織自己的政治集團。

之後,唐中宗任命韋皇后的親戚為大官,任岳父為宰相,但卻遭到了大臣的反對。此時,唐中宗生氣的說道:「我就是把天下都給我岳父,又有什麼不可?況且,只是區區的一介宰相罷了。」武則天對唐中宗的這一決定十分不滿,公元六八六年,唐中宗第一次繼位僅一個月後,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自此,李顯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貶出了長安城。

事後,唐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唐睿宗。

在之後的十四年時光里,陪伴李顯的只有他的妃子韋氏,倆人嘗盡了人間疾苦。據說,每逢武則天派使臣前來,李顯都嚇得不行,深深籠罩在母親的恐懼中。公元六九九年,李顯被召回京,重新冊立為太子。此時的李顯很注意與母親一族搞好關係,出於這個考慮,他決定與武氏聯姻: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崇訓。

李顯此舉,無疑是為保全地位出的下策。長安元年,李顯的兒子和女兒年輕氣盛,非常不滿祖母身邊的張氏兄弟。男寵張易之得知消息後,添油加醋的把情況彙報給了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武則天沒經受住「枕邊風」的影響,最終,嚴懲李顯子女。但是,這件事並有殃及太多人。當然,也是因為此事,李顯則就把張氏兄弟視為自己最大的仇家。

公元七零五年,八十二歲高齡的武則天病重在迎仙宮休養。當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聯合大將軍以及五百御林軍衝進迎仙宮。張氏兄弟當場死在了刀劍之下,李顯逼迫武則天傳位給自己,史稱「神龍政變」。唐中宗復辟後,立馬冊立妃子韋氏為皇后,不顧大臣勸說,又立岳父為王,允許二人參與朝政。相反,對「神龍政變」中有功之輩沒加以重用,張柬之等人心寒不已。

韋皇后與武三思關係曖昧,非常信任這位兒女親家,從此勾結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不斷左右朝政。張柬之眼看韋皇后快要走上倒行逆施之路,生怕出現第二個女皇,於是,奉勸唐中宗廢掉武三思。但是,武三思與韋皇后反誣告張柬之等人不軌,慫恿中宗賜張柬之為王,實際上,這是明升暗降,張柬之被調出京城。

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野心勃勃,她也想做第二個武則天。於是,她慫恿中宗廢掉太子李重俊自己做皇太女。韋皇后和武三思也有一樣的心思。李重俊早已洞悉三人的心思,於公元七零七年發動三千御林軍,殺死武三思父子攻入殿內,想殺死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但因寡不敵眾,李重俊慘死。韋皇后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勾結,魏大人被貶出京,韋皇后獨攬朝政。

之後,韋皇后肆無忌憚的買官賣官,唐中宗不加以勸阻,一切由著韋皇后的心思。公元七一零年,地方小官燕大人指責韋皇后淫亂,干預朝政。韋皇后親自審理案件,當場摔死燕大人,唐中宗面露難色。韋皇后擔心中宗暗中調查自己,於是,與安樂公主商議殺死唐中宗,效仿武帝作風。中宗愛吃餅子,韋皇后安排情夫馬秦客配置毒藥放在餅里。

中宗未加思索,順手拿起餅子就吃,忽然腹痛難耐。韋皇后特意拖延時間,沒有馬上請太醫,沒過多會兒,唐中宗暴斃身亡。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結禁軍諸將葛福順、陳玄禮等,以兵誅韋後、安樂公主並諸韋、武等。史稱「唐隆政變」。乃廢少帝,奉其父相王旦復位,是為唐睿宗。

自此,唐朝帝位轉往李旦一系,直至唐亡。

但是,有學者表示「唐中宗不是中毒身亡」,理由如下:

首先,文獻里較多的記載唐中宗身亡的事件,應該是此後半月的一次政變,是由韋皇后挑起的帶有軍事動員色彩的事件。

其次,安樂公主作為反面教材,文獻里提到了很多關於她的「大不敬」,但是,有對下毒事件從未進行過說明。

第三,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死時風光厚葬,兩人在唐中宗身後身亡。如果,真是她們下毒,那麼,又怎會風光大葬呢?

第四,母女二人不具備殺死唐中宗的動機,唐中宗在世,是她們很好的依靠,甚至,可以在他的保護下發展下一步勢力。

那麼,唐中宗的真實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史學家說道:李顯家族患有遺傳性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李氏王朝的皇帝都不長壽。另外,心腦血管突發疾病很多,所以,中宗去世前沒顯示什麼症狀。這樣看來,或許韋氏母女是被冤枉的,當然,這只是一個推測。

參考資料: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bcf2a709b13670016ca396d19e2cb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