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為什麼會從古代中國分離出去?其實根本原因在於人口

2022-03-29     面對生活要勇敢

原標題:越南為什麼會從古代中國分離出去?其實根本原因在於人口

越南,原名交趾,位於中國南部。越南和中國領土相接,是中國的鄰國。同作為東南亞國家,越南和中國的文化高度相似,甚至宗教信仰,也是驚人的一致,舉國推崇儒釋道文化。事實上,自漢唐以來,越南就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之後,才獨立出去,成為一個國家。

越南是中華五千年以來中國疆域史上唯一一例丟失的核心領土(甲午戰爭時期丟失的台灣島,在五十年後收復)。準確地說,是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也就是古代的交趾。至於朝鮮半島北部、越南中南部等地,在中華帝國擴張時期,曾短暫占據,但由於利用價值不高,很快就被放棄了。但是交趾卻再也沒有回來。究竟為什麼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就丟了越南這一塊領土呢?

紅河平原是由紅河沖積而成的平原地帶,不僅面積廣大,平坦開闊,適合發展農業生產,還擁有許多煤炭資源,物產豐富,中國絕對沒有放棄的道理。而越南從中國獨立出去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口。

一般來說,在古代,人口多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有足夠多的勞動力可以供給農業生產的發展。可紅河平原卻是個例外。相傳,早在戰國時期,秦國滅古蜀國之後,蜀王子泮就曾帶領3萬軍民穿越貴州、雲南等地,一直到達越南北部,並征服了當地大大小小的部落,滅掉了文郎國,同時合併了西甌、雒越,建立甌雒國。蜀王子泮定都螺城,稱安陽王。後來秦朝統一天下後,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領50萬大軍向南平定百越,與此同時,設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從這以後交趾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

自此,漢人勢力擴張到南境,同時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人口遷移的過程中,漢人與越人的文化也日益交融。秦末天下大亂,秦南海郡尉趙佗統一了嶺南三郡,建立南越國,後成為中國藩屬國。到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動叛亂殺死南越皇帝,漢武帝大怒,攻滅了南越國,將越南中北部設置為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三郡。自此,越南再次納入中央王朝版圖,被中央王朝牢牢控制。

其中,經濟中心大致位於交趾郡,而日南郡因其地位的無關緊要,加上土著叛亂丟失了。但是交趾郡和九真郡一直處於中央牢牢掌控之中,受到穩定的管轄。但關鍵在於,交趾郡和九真郡人口占據了紅河平原一帶九個郡的絕大多數。《漢書·地理志》有記載:「交趾郡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僅僅是交趾郡就比其他八個郡加起來的人口總和都多。而九真郡,人口也高達十六萬六千餘人。也就是說,這兩個郡的人口加起來,占據了這九個郡人口總和的六成。

由於這兩個郡地緣上位於最南方,且發展水平最高,而當時位於北部兩廣地區的郡縣由於開發水平不足,發展有限,這就直接導致了這兩個郡和內地交流上的斷層。即便對其文化上進行同化,但政治上卻不能凝聚。最終越南還是從統一帝國中分離出去了。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興師滅了安南,越南再次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永樂十六年(1418),黎利叛亂,建立「大越國」,定都河內,越南再次脫離中央王朝直接統治。明朝對越南的控制實際上是失敗的,一般來說,中原王朝想要同化越南,唯一的方法就在於懷柔統治,加以文化的交流同化,最主要的是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將中原王朝的人口遷移至越南。可後來看來,明朝最後一次嘗試控制越南,操之過急,因而不得民心,導致越南百姓和豪門都十分仇視中原王朝,最終還是因為地方勢力抵抗激烈而失敗。

中原王朝後來的多次征伐均以失敗告終。直到清末,越南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時,在僵持階段時,雙方共同商議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清政府被迫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以及法越雙方簽訂的條約,越南自此成為法屬殖民地,而中越的宗藩關係正式終結。從此,中國徹底「丟掉」了越南。《中法新約》簽訂,標誌著越南正式地脫離了與中國的宗藩關係。

儘管越南最終獨立了出去,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那一千多年與中國內地共為一體的漫長悠久的歲月里,無數的中國內地人士曾湧向那片土地,用他們獨有的智慧和艱苦奮鬥的精神為那片土地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cf8e952736eb48290c9c371f8e1ef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