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德「數字互信」為什麼重要?

2023-06-14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推進中德「數字互信」為什麼重要?

本報記者 趙建琳 朱耘 北京報道

當下,數字經濟已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也將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未來合作的關鍵領域。中國市場為全球企業在數字化領域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德國企業在核心軟體和工業裝備、器件上具有優勢地位,中國是德國企業不可或缺的市場,因此中德合作的持續、擴大和深化必須推進數字互信。

圖源:攝圖網

為此,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數字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基地、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健全網際網路領導和管理體制研究》課題組、中經傳媒智庫、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網際網路實驗室聯合舉辦《中德「數字互信」》專家研討會,共同就中德兩國當下的數字互嵌狀況和特點,中德經濟合作上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推進中德兩國的數字互信等議題展開討論,進行思想的碰撞。

中德數字互嵌呈現什麼特點?

研討會上,浙江傳媒學院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院秘書長、網際網路實驗室高級分析師鍾祥銘做了題為《大國數字互信系列——中德「數字互信」挑戰和對策》(以下簡稱「報告」)的課題彙報。這是大國數字互信系列的第一份報告,其中提到數字互信是全球數字合作得以達成的基本保障和關鍵基石。

據《人民日報》報道,2022年7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2022年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德國在聯通性方面位列歐盟第四位。另據2021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疫情衝擊下的復甦新曙光》,其中提到2020年德國、英國、美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占GDP比重超過60%。鍾祥銘作的報告中指出,博世、西門子等大型德國跨國企業已發展成為全球數字化、智能化重要的技術提供方,但德國整體數字化程度不及預期,主要體現在數字基礎設施的不足。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創新已成為中德兩國合作的新亮點。

該報告指出,中國對德國的信任度極高,德企在中國的數字核心領域占重要位置。比如德國軟體廠商SAP在中國超大型企業(年營收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高端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市場中占據超過70%的份額,這些中國超大型企業涵蓋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中國商飛等央企、國企,涉及能源、交運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ERP系統承載著企業核心的財務、物料、組織、流程等信息,是信息安全要求極高的核心機密信息,而這些行業企業的日常經營已經與ERP深度綁定,企業的核心經營數據幾乎全部存儲於SAP的ERP系統中。

再如,工業軟體(PLM/MOM/CAD/CAE)承載著製造業製造和研發過程的核心業務和核心數據。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與CAE(計算機輔助分析)已被大量用於現代工業設計,支撐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數字化命脈,其軟體系統承載了大量製造業企業的產品設計參數、設計圖紙、智慧財產權等,直接決定這些企業的產品差異化與競爭力,也左右著我國技術自主創新、信息安全和智慧財產權安全。德國企業西門子在中國CAD與CAE軟體產品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市場份額均為第二(16%左右)。在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軟體系統領域,西門子在中國市場份額占比第一,超過20%。西門子的PLM產品在汽車製造、IT通信、半導體電子、工程機械等關鍵製造業產業被廣泛使用,同時占據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涉及核心安全的行業。

此外,中國市場也是不少德國企業營收的重要來源。例如德國半導體公司英飛凌2022年在大中華區(含港澳台)實現的營收占其總營收的37%,超過在美(13%)、德(11%)、日(10%)營收之和;德系車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為25%左右,2021年大眾、奔馳和寶馬在華銷量占公司整體的30%~40%。

上述報告還提到,中國開放、便利、友好、包容的營商環境為在華德企提供了穩定的、值得信賴的投資選擇。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的全球排名從2013年的第96位上升至第31位。

但當下,中德的數字互嵌存在著顯著的不對稱關係。在華德企業務涉及中國諸多層面,深入國民經濟關鍵領域,但中國企業在德國數字層面的技術和產品並不普遍,除了華為5G、聯想PC和移動終端等少數領域,介入並不多。

上述報告指出,中國市場已成為眾多德國企業營收的主要貢獻者,如果中德不合作,波及的絕不僅僅是一家企業,一定會外溢和蔓延到各個領域,使德國失去中國市場,失去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數字合作是經濟合作的延伸,更大程度的融合和緊密的互聯才能抵禦數字互疑。中德各企業和各層面都是數字互信的關鍵利益方,中德合作必須數字互信。

中德經濟合作面臨哪些挑戰?

中德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貿易高度互補,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23年2月16日公布的數據,2022年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為2979億歐元,其中德國從中國進口額為1911億歐元,德國對中國出口額為1068億歐元,中國連續第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德國也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

中德兩國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額持續增長。2022年中德商品貿易額約為2986億歐元,較2021年增長21%。中德雙向投資存量超550億美元。

鍾祥銘所作報告指出,在中美競爭格局之下,歐洲原有的大國平衡戰略不再能實現自身戰略利益最大化,德國出現不信任中國的苗頭,德國一些政治力量圍繞中德合作不斷煽風點火,試圖阻止中國企業在德正常經營與發展。例如德國政府以中國投資影響國家安全為由修訂了《外國投資監管條例》,將監管審查的股權比例從25%降至10%。

再如上述報告指出,2023年3月,德國主管部門給德國網絡運營商發信,要求對所有已安裝在網絡中的關鍵部件進行檢查。3月9日,德國多家媒體報道稱,德國計劃禁止使用華為的5G設備及部件。事實上,德國從未檢查出華為設備有安全風險;德國還考慮限制對華出口用於製造半導體的化學品。倘若這項措施得以實施,將限制默克(Merck KGaA)、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 SE)等德國公司向中國出售部分半導體化學品。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對歐盟與中國「脫鉤」的後果進行了推演,一旦歐盟選擇與中國「脫鉤」,即使歐盟建立起新的供應體系,從長遠來看德國的經濟產出也會減少1%。如果按照2021年德國GDP來計算,德國將每年損失360億歐元。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Ifo)公布的數據顯示,若德國產業鏈從中國回流至德國本土,德國GDP將損失10%;若中歐爆發貿易戰,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德國承受的經濟損失將是英國脫歐的六倍。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呂本富認為:「在整個國際經濟結構從工業經濟升級到數字經濟的過程中,在綠色發展、低碳減排等傳統經濟板塊升級過程中,中德都有著共同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的工作要一步一步做,從哪兒開始?我覺得,數字互信就從『問題清單』開始,找准當前兩國企業都比較關注的問題,通過機制持續推進,持續溝通。唯有此,中德乃至中歐的數字互信應該是有希望的。畢竟中國和歐盟、中國和德國之間沒有『老大和老二』問題的結構性矛盾。如果中德能夠在數字互信方面完成一些機制對接,中德之間就不會在產業上脫鉤斷鏈,整個歐盟的脫鉤斷鏈就不會出現大問題。只有中國和歐洲的互嵌關係穩定了,美國的脫鉤斷鏈問題可能也就到此為止了。」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指出,德國作為歐盟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它和中國的關係會非常顯著地影響到中歐關係。中德、中歐之間關於產業標準認證、互認方面有非常強烈的需求。從法律角度來說,中國的網絡立法中越來越強調誠信原則,這與德國的善意原則很相近,所以中德在數字互信上有一定的信任基礎。數字互信的基礎還在於中德產業和企業的交流融合。雙方應該通過有效、持續的對話交流,逐步減少分歧點,以更快實現互信。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院長、網際網路實驗室和博客中國創始人方興東表示,數字互信未來會是整個國際秩序的制度,如果中德能夠成為全球數字互信的最佳實踐,可以為整個不確定的世界提供很好的樣本。希望從中德入手,圍繞中歐、中美,甚至包括其他國家,從基礎理論、量化推演到技術和制度建構、全球推廣互鑒層層深入。

如何推進中德數字互信?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最近,全球知名半導體公司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勛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對中國挑起的「晶片鬥爭」可能會給美國科技行業造成「巨大損失」,他表示,沒有另一個中國,只有一個中國。

在數字時代,中國市場仍然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市場。對於高科技企業而言,如果無法獲得中國市場,就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全球化規模,並需要用更多時間在其他市場獲取持續研發所需的大額投入,因此,沒有抓住中國市場的科技公司只能成為某個區域性的領先者,而無法成為全球性的領導者。

目前,中歐在數字規則和法規方面存在緊密合作空間。歐盟在跨境數據流動和數據保護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數字規則和法規的合作將通過連接雙方的資源和市場,惠及中德數字企業。

北京大學教授、博導,ISACA(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協會)中國專家委員會主席陳鐘錶示,當社會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之後,數字信任是基礎,尤其是ChatGPT出來之後,倫理道德完全不能再靠人的耳朵、眼睛管理,使得數字互信成為全球科技革命發展過程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如何在中德「數字互信」里找到不失利益的調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當下已有德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助力數字經濟創新發展。2022年,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旗下軟體公司CARIAD與中國公司地平線(專注於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成立合資企業,加快面向中國市場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開發進程,大眾汽車集團計劃為此次合作投資約24億歐元。

新能源汽車在數字化和脫碳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近年來已成為中歐的首要議程。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是德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及相關產業鏈擴張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市場。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智能網際網路研究專家項立剛表示,中德之間存在著很多的合作機會,比如在智能汽車發展中,具有燃油車品牌優勢的德國汽車品牌現在在作業系統、智能駕駛、軟體研發這些領域反而處在比較弱勢的地位,很多德國車企開始在中國投資建設研發中心,尋求和中國企業的合作,所以未來中德雙方可以實現共同研發、共同開發、共同認證,相互推進,形成一個獨特的市場發展推動力量。在相互合作的情況下,中德雙方可以找到一些溝通空間,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雙方數字互信和數字互嵌的達成。

推動數字互信,還需要考慮德國人的民族特性。中經傳媒智庫代表、《中經參考》主編楊品文認為:「從德國企業的特點來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因為德國本土腹地狹小,開拓外部市場是德國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中國市場是德國企業很難放棄的,這是中德雙方建立互信的現實出發點。從思維方式差異的角度來看,與我們偏好宏大敘事不同,一事一議、具體問題探討更符合德國人的行事方式,因此在數字經濟規則的重構過程中,基於小的市場框架裡面談數字互信更具操作性。」

總的來說,推進中德互信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去做,網際網路發展資深專家、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原常務副主任胡建生指出,第一,從互信基礎上去推動中德數字互信成為樣板,要研究透問題,解決根本性的問題;第二,要開展系統的、長期的、深入的對話,不然很難形成共識,可以採用具體的方式,比如能否建立一個數字互信的組織、專門的會議論壇持續深入的推進;第三,可以分類推進數字互信,不要把數據安全和經貿扯到一起,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ba7dc2b03c8e268fd6f310cde45c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