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風電「心事」: 去海外「搶蛋糕」,綠色「鏈主」在哪裡?

2023-05-19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叩問風電「心事」: 去海外「搶蛋糕」,綠色「鏈主」在哪裡?

金風科技副總裁高金山在中國首部風電行業綠色金融藍皮書發布會現場

文 | 劉青青 石丹

ID | BMR2004

澳大利亞的電費單上有「兩種顏色」,一個顯示的是黑電,一個顯示的是綠電。知道這一點時,金風科技副總裁高金山的驚訝不比2011年在瑞典銀行發現利息極低的綠色債券時少。

澳大利亞的黑電是指火力發電,電費更便宜;綠電是指清潔能源發電,費用更高;瑞典銀行的綠色債券是針對光伏、風電等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的「綠色資產」或「綠色項目」。

更讓高金山吃驚的是,在澳大利亞很多人都會購買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綠電,原來購買綠電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優先錄取等待遇;而瑞典銀行里低利息的綠色債券也十分受青睞。

這兩個例子背後反映的其實是綠色金融體系的積累沉澱,高金山在接受西方國家的市場啟發後,下決心致力於在中國推行綠電行業的綠色金融發展。

如今,由金風科技與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聯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綠色金融藍皮書:《中國風電行業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22~2023)》(下稱《報告》)正式發布,書寫著風電綠色金融的點點滴滴,叩問風電「心事」,追問綠色金融的故事講到了哪裡。

01

風電40年

在很多風電人的眼裡,行業的起點是在1986年的春夏之際,我國第一座陸上風電場——馬蘭風電場,在山東省榮成市成功併網發電。

1986年,中國風電行業正式起步,步入早期示範階段。風電主要以建設小型示範風電場為主,相關建設資金也主要來源於丹麥、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贈款及貸款。

就像前輩們造汽車、造輪船一樣,風電行業的工程師們也是拿著「外國貨」反向拆裝,化整為零,從一個個零部件開始研究。直到1998年,金風科技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國產風機,並於1999年實現78%的國產化率,超過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要求,從此結束了外資壟斷我國風電市場近20年的歷史。

梳理風電行業近40年,國家力量幾乎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96年,原經貿委和計委推出了「雙加」工程、「乘風計劃」和國債等項目,讓國內的風電場經歷了一次大的改造。到了2003年,我國又開展了風電特許權招標,使風電走上了產業化發展進程。《報告》顯示,中國2006年新增裝機134.7萬千瓦,同比增幅達到70%。2008年,在特許權招標的基礎上,政府又出台了陸地風電上網標杆電價政策,中國風電進入大規模擴張階段。2010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1890萬千瓦,累計裝機達4470萬千瓦,首次超過美國體量。

圖源:《商學院》根據《中國風電行業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22~2023)》信息整理

然而,當風電產業大規模擴張時,人們發現風力發電裝機容量波動較大,棄風率逐年攀升。《報告》數據顯示,在2011年,行業棄風率達到16.22%。

接下來,風電行業不斷地討論如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由此行業進入新階段——內涵建設階段(2016年至今)。此時,關於風電行業建設管理、併網消納、電價及補貼、電力市場、監測預警、財稅優惠、產業指導、生態環保要求等政策法規陸續出台。

也是在這一時期,人們發現,綠色金融悄然成長,初具雛形。

2016年8月,央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印發《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2016年11月,《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出台;2016年12月《「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出台。

具體而言,《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綠色金融的定義、激勵機制、發展方向和風險監控措施等,建立我國綠色金融頂層框架體系;《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積極促進風電產業與金融體系的融合,納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目錄;《「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則提出要健全綠色金融體系,並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

《報告》指出,正是上述三份政策文件從頂層設計層面基本確立了風電行業綠色金融政策框架。

從當初舉全國之力建設國產風電場,到國內風電產業強勢崛起;從最初風電行業綠色金融政策數量少、涉及面窄、力度小,到多維度的風電綠色金融產品市場體系逐步形成……中國風電已經走過了30餘年,櫛風沐雨,弦歌不輟。

02

風電「出海記」

風電人漫漫求索幾十年,現在任誰也不能忽視中國風電的分量。

截至2022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占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的14.45%,占全球風電裝機的40%。全球十大風機製造商中我國占據了6個席位,風電人用「中國速度」創造了風電崛起的神話。

與此同時,中國風電「出海記」也逐漸形成篇章。

早在2007年,華儀風能(600290.SH)向智利出口了3台780kW的風電機組,這是中國風機可追溯的最早的出口記錄。此後中國風電出海成為不可阻擋的浪潮。

中能傳媒研究院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曾指出,在整機出口方面,截至2012年,我國共向19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407颱風電機組,累計容量為70萬千瓦。到2022年,我國累計向海外49個國家出口風電機組容量為1193萬千瓦,10年間增長超16倍。

但在最開始,風電人要叩開國際大門絕非易事。中國發展風電不過幾十年,難以獲得海外客戶的信任。即便拿下國際訂單,異國運營的挑戰也極大——巨大的風機葉片要如何運輸?如何獲得國外相關機構對風機產品的認證?如何在異國建設風機項目?

大到異國的法律、經濟、文化,小到異國的風電併網規則、電費價格、氣候風險、環保要求、產品認證……無處不是挑戰。

作為中國出口風機最多的企業,金風科技的答案是先在國外投資建設一個風電場,而且要去環保要求最嚴格、風電發展最完善的國家建風電場,去國際上「啃硬骨頭」。

2009年,金風科技在美國開展風電場項目建設和運營,美國明尼蘇達 UILK 風電場項目的 3 台金風 1.5MW 機組已在2009年底併網發電。

同樣的事情陸續發生在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到2022年,秉承「以本土化推進國際化」的宗旨,金風科技的海外裝機量超過5GW。公司國際業務已遍布全球六大洲、38個國家,銷往海外的風電機組占中國風電機組出口總量的近50%。

「我們寧可在海外啃『硬骨頭』,去經受洗禮、承受損失,也要把國際領先的標準帶回來。推動中國的標準和國際標準對接,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國風電的整體實力。」高金山對《商學院》記者表示。

蹣跚10餘年,中國風電終於能在海外市場「搶蛋糕」。據了解,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製造基地。

秦海岩指出,目前我國生產的風電機組(包括國際品牌在我國的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2/3以上。發電機、輪轂、機架等鑄鍛件,以及葉片、齒輪箱、軸承等關鍵零部件的產量也占到全球市場的70%以上。

這意味著,中國風電在「出海大考」方面已經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無數風電人共同書寫的「出海記」每一頁都足夠驚心動魄,足夠豪氣磅礴。

03

風電「心事」

風電成為我國少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但這絕不意味著中國風電行業就沒有了「煩心事」,反而更因為當前漂亮的成績,風電「心事」容易在麻痹中成為大隱患。

在高金山看來,風電行業的「心事」可不止一兩樁。哪怕是在有優勢的國際市場上,中國風電設備出口正在進入爆髮式增長階段,但機組技術與海外巨頭相比仍存差距。

「我們很感激國家對風電行業幾十年的扶持,幾十年的補貼政策。這些優待持續至今,推動中國風電裝機規模超過國外,做到了令中國人驕傲的技術引領。但是客觀地說,中國風電行業的很多技術、標準依舊是從國外學習而來,距離中國風電完全趕超世界水平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高金山表示。

當前中國風電能在海外「搶蛋糕」靠的是「物美」,但更重要的還是「價廉」。高金山擔憂的恰恰在於:如果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和低價格,恐怕無法支撐風電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他看來,中國如果不進行持續的科技投入,只是進行技術的簡單重複,那很多企業再過兩年很有可能被更先進的技術替代。尤其是不少風電企業在補貼扶持下將大部分資金用於擴張規模。一旦新的技術出現時,可以想像這對他們來說是多麼致命的衝擊。

對於有的企業來說,將資金用於擴大產能或許並非好選擇;而對於有些企業來說,他們要愁苦的其實是融資難,缺少資金可用。

高金山指出,中小企業在全世界都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而在重資產的在風電行業,很多企業更加需要金融工具的幫助。

據了解,現代大型風機機組一般由6000多個零部件構成,即便根據大部件劃分,風電機組由發電機、齒輪箱、塔架、電控系統和葉片五大部件構成。這決定了風電產業鏈的上游存在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

一家風電核心企業(即風機製造商)的上游供應商大概有1000多家,其中除了資金雄厚的上市公司,還有大量中小企業。一方面,按照常見的先供貨後付款的供應方式,這些中小企業從供貨到收貨款平均需要9個月,資金占用較高,難以周轉;另一方面,這些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往往財務狀況透明度不高,缺乏增信措施,缺乏銀行授信額度。

幾十年篳路藍縷,中國風電的發展成就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在政策扶持下急速成長起來的行業依舊要「修煉內功」。無論是磨練技術,還是緩解行業融資難題,都是風電不易為外人道來的「心事」,也是不容忽視的隱患。

04

聚焦綠色金融

近年來,在「雙碳」轉型目標下,綠色金融應運而生,不斷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租賃、碳金融產品等多層次的風電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曾介紹,目前,中國綠色信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綠色信貸資產質量良好,綠色金融迎來了快速發展。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餘額達14.0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1%以上。近5年不良貸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遠低於同期各項貸款整體不良水平。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瑤指出,2016 年,央行等七部門出台《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我國開始系統化推進綠色金融,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引領與自下而上的「多點實踐」,推動形成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良好態勢。「雙碳」目標提出後進一步明確了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行動主線,同時在多年市場培育後,當前綠色金融也正在從顯著依賴政策引導向市場自主驅動發展的方向邁進。

王瑤認為,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協同推進「減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綠色發展模式,綠色金融也將持續發揮其在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契機中提供有力支撐。

「緊扣服務實體經濟,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主線,也是未來持續深化發展的重要方向。」王瑤表示,而要服務好實體經濟,就需要更為深入、全面、客觀地了解產業的特性、發展規律、發展階段,越快速有效地打破金融與產業的壁壘,增強對對方的認知,越能推動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當下,清潔能源領域是綠色金融支持的重點方向,形成了具有借鑑意義的典型做法,急需凝練總結、複製推廣。

不過,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業來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綠色金融仍然需要向世界水平看齊。

《報告》梳理指出,以國外的風電企業評級為例:美國通過發放「海上風電可再生能源證書」(OREC)的方式,設置一定的標準,根據標準為每個風電項目發放證書,不同的證書對應不同的補貼;英國政府則是根據企業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企業的項目環保效果越好,企業能獲得的貸款額度擔保比例就越高;日本也是根據環境保護程度進行評級,按級別劃定利息率……

因此,我國的銀行以及金融機構也可以根據風電產業的發電效率、保護程度以及發電使用率來對風電項目進行評級,以此更加精準地投放資金。

05

當好綠色「鏈主」

在綠色信貸市場、綠色證券市場、綠色融資租賃市場、環境權益市場等板塊,金融機構大有可為,積累出了大量的綠色金融實踐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金融頗受關注,但在具體實踐中卻又面臨著諸多障礙,如綠色金融業務風險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溝通機制有待完善、金融機構缺乏專業領域的技術識別能力、相關政策不完善等。

身在綠色低碳行業的先行者們摸索出了另外一種力量——他們不是金融機構,不能提供金融服務,但是卻可以通過對產業鏈的熟悉了解,促進綠色金融機構對綠色行業的了解,進而降低產業融資成本。

高金山提出,綠色金融的發展創新需要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來帶頭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應當承擔綠色「鏈主」的角色,促進供應鏈金融。

據了解,金風科技作為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與集團財務公司成立「網際網路+」供應鏈服務平台,向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應收帳款反向保理融資和訂單融資服務,幫助解決供應商的資金需求難題,並且向下遊民營風電場開發商提供融資租賃服務,以帶動風機銷售,促進全產業鏈協調發展。

簡單來講,金風科技向銀行提供某中小供應商多年的交易記錄,銀行就憑著交易記錄來給這家企業貸款。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已然真實存在。

金風科技必然比銀行更了解自己的合作夥伴,而交易記錄能夠證明企業的交易能力和生產能力。交易記錄等資料的查閱不僅方便快速,而且能保證真實性,銀行風險係數小,相應地貸款利率也會隨之降低。在此情況下,融不到資的中小企業就可以融到資,融資貴的中小企業可以融到更便宜的資金。

整體來看,有的企業也可以同時做到加碼綠色金融和當好綠色「鏈主」兩件事情。

一方面,從綠色金融的角度,金風科技通過旗下融資租賃、產業基金、供應鏈金融公司、財務公司等豐富的金融產品,服務金風科技及全產業鏈,以金融促進企業規模化發展;另一方面,金風科技正走在當綠色「鏈主」的路上,呼籲更多龍頭企業和金融機構使用上述融資模式。

「中國綠色金融的故事其實才剛剛開始。」高金山表示,中國風電行業是在補貼政策的激勵下發展起來的,真正的金融市場化、企業市場化從2020年才開始,所以行業更需要金融的市場化以及金融體系自身的改革。

「我是風電人,知道風電人的苦。」高金山表示,期望能把更多、更便宜的資金引到風電行業中來,能讓更多領域的人有機會參與到風電或綠色項目的建設。

回望風電行業扭轉乾坤這30餘年,細數中國風電「出海奇遇記」,叩問中國風電「心事」,種種痛楚或者光輝最終都要落到一個個企業身上,補貼來時,茁壯生長,也希望當補貼消失那一天,中國風電依舊能夠「守疆鎮邊」,不負來時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57922923d5e491dee14f46e8179b3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