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車下手,寶馬特斯拉躺槍

2023-10-07     每日汽車觀察

歐洲這次是鐵了心對中國產的電動車下手了。

10月4日,歐盟正式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做出回應,認為歐方的行為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將密切關注後續調查程序,堅定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最狠的是,歐盟這一棒子不僅打在中國品牌身上,連寶馬、特斯拉這些從中國出口電動車的海外企業,也成了受調查對象。

歐盟這亂棒揮舞起來,哪還管你是不是自己人呢。

物美價廉成了原罪

歐盟這次對中國產電動車下手的原因,就是因為便宜。歐盟委員會認為,中國的電動車生產商從政府補貼中獲益,包括政府撥款、銀行優惠貸款、稅收優惠等。

這些各種形式的補貼,讓中國生產的電動車以低廉的價格大舉進入歐洲市場,目前份額已經達到8%,2025年可能達到15%。

2022年中國的電動車銷量翻了一番,達到590萬輛,是歐洲和美國電動車總銷量的兩倍多。歐盟認為,中國電動車銷量激增主要是因為便宜,最暢銷的廉價車型售價不足5000美元。

這樣便宜大碗的電動車大舉進入歐洲,會讓歐洲汽車工業無力招架。目前中國出口的汽車近一半銷往歐洲,去年這一數字增長了60%,其中三分之二是純電動車。

這一幕讓歐洲人感到似曾相識,20世紀70年代,物美價廉的日本車就是這樣攻入美國市場,打得歐洲車無力還手,並且這種領先優勢持續至今,目前美國汽車市場份兒第二高的就是豐田汽車,僅次於本土品牌通用汽車。

槍口瞄準「中國製造」

需要注意的是,歐盟對中國生產的電動車發起調查,並不局限於中國品牌,對於那些將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銷往歐洲的品牌,比如特斯拉、寶馬、極星來說,都無法倖免。

損失最大的可能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盈利能力最強的工廠,也是效率最高的,這裡生產的電動車有五分之二用於出口,主要出口到歐洲。在中國向歐洲出口的電動車總量中,特斯拉占了40%。

實際上雖然歐盟將中國電動車品牌視作洪水猛獸,其實在歐洲各國的大街小巷上,能看到的中國品牌電動車依然非常少,很大一部分出口量來自特斯拉、寶馬這些外國品牌。

本周五,寶馬財務長Walter Mertl已經證實,歐盟要求寶馬提供其在中國工廠生產並對外出口的BMW iX3汽車有關信息。

2020年,寶馬開始向歐洲出口中國產的iX3,2022年寶馬從中國出口的iX3車型總量在1.5萬-2萬輛左右,明年寶馬還將從中國出口下一代MINI純電動車型。

對於歐盟的調查,Walter Mertl認為結果肯定是弊大於利,這樣做保護的只能是那些在中國銷量不佳的車企,影響的則會是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每一家汽車製造商。

而且中國一旦採取反制措施,歐盟的調查就會像迴旋鏢一樣,最終反而會傷害自己。

反噬

歐盟將中國電動車視作洪水猛獸,心情可以理解,畢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洲向中國出口的汽車數量遠多於進口,但是電動車時代來臨後,一切都變了。

如今,中國消費者更加偏好本土品牌電動車,在中國新註冊電動車中80%是中國品牌。不僅如此,在東南亞,電動車銷量的四分之三也是中國品牌貢獻的。

將汽車工業視作經濟和就業支柱的歐洲,不能眼睜睜看著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席捲而來,他們要抗爭,只是反補貼調查、加征關稅這樣的做法,治標不治本。

一旦歐盟確認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加征關稅,短期內確實會讓中國電動車價格上漲,失去競爭優勢。但是中國品牌也不是吃素的,和中國品牌卷價格,那可是咱的強項。

過去八年時間,歐洲的電動車價格一直在漲,而中國的電動車均價降了一半。這得益於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綜合成本優勢,包括電池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大幅下降等等。

所以歐盟要做的,不應該是打壓中國電動車,而是想辦法儘快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正如大眾汽車集團CEO奧博穆所說,「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創造有競爭力的產業框架條件上,只要自己強大了,就無須懼怕競爭。」

而且從長遠來看,歐洲想要贏得電動車競賽,關鍵還是要靠規模優勢和技術的進步,打壓中國品牌只會適得其反。

德國《經濟周刊》10月4日發表的文章中就指出,如果歐洲的電動車價格因為關稅問題而被人為抬高,只會拖累歐洲整體的電動車銷量增速,從而失去規模優勢,影響歐洲汽車產業向電動化轉型。

迴旋鏢傷己的力度,可比傷人大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2b75d7093c4e52848ef703d69d611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