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蔚來,已成過去

2023-12-04     每日汽車觀察

今後蔚來車主提車之後,不需要摳掉車尾的「江淮汽車」了,因為江淮蔚來,已經成為過去式。

12月4日,工信部網站最新的「車輛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中,出現了蔚來的名字。這意味著,蔚來已經獲得了獨立的汽車生產資質。

今天一大早,蔚來的高管們就開始在微博上預熱「會有大事發生」,和江淮牽手7年之後終於有了獨立的身份,這對蔚來來說,確實是個大事。

不過資本市場對這件大事的看法很有趣,消息公布後,截至當日收盤,江淮汽車股價漲3.24%,蔚來港股跌2.037%,這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

代工終成歷史

2016年,缺少造車資質和生產經驗的蔚來,遇到了轉型失利的江淮汽車,開啟了代工生產。不過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並不願意用代工來稱呼和江淮的合作。

他形容蔚來採取的,是「整車合作製造+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生產」的模式,蔚來與江淮共同組建運營管理團隊,在製造工藝、精益製造體系、供應鏈、生產和質量管理等方面進行管理。

在李斌口中,「蔚來和江淮的合作,是十年之內中國汽車產業內最大的創新。」

之後的七年時間,江淮與蔚來合作建立了江淮蔚來先進位造基地和江淮蔚來第二先進位造基地,也就是蔚來F1工廠和F2工廠。

每年,蔚來還要再支付給江淮汽車一筆代工費,從2018年至2022年,蔚來分別支付了2.23億元、4.41億元、5.32億元、7.15億元、11.27億元的代工費,總計30.38億元。

不過這七年間,雙方的境況也在發生變化,蔚來經歷了兩輪從波峰到谷底的變化,江淮則先後和大眾汽車及華為展開了深度合作。

今年10月20日,江淮宣布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帳面凈值為42.12億元的部分資產,這部分資產就是F1和F2兩座工廠。

今天是江淮公示到期的日子,雖然目前雙方還沒有發布最終聲明,不過從工信部顯示的信息來看,蔚來以45億接手兩座工廠,獲得獨立生產資質一事,已經落定了。

各自安好

有人覺得,蔚來花45億換來一個生產資質,不划算。

在眾多新造車中,絕大多數此前都通過收購的方式拿到了資質,花費都過億了,具體來看:

2017年和2018年,威馬先後收購黃海汽車和中順汽車,花費13.8億元拿下生產資質;

2018年,拜騰通過1元收購一汽華利100%股份,同時承擔了一汽華利8.5億元的債務,拿到了生產資質;

2018年,理想汽車以6.5億元收購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獲得生產資質;

2020年,小鵬汽車以12.5億元收購廣東福迪汽車100%股權,獲得生產資質;

2020年,零跑汽車以5.1億元收購福建新福達汽車,獲得生產資質。

乍一看,蔚來的45個億似乎確實太高了,不過這裡要釐清一個概念,蔚來的45個億,嚴格來說是用來買回兩座工廠的所有權,和其他新造車花幾億、十幾億收購車企獲得生產資質是兩個概念。

即便不將兩座工廠買下,蔚來每年還是要支付上億元的代工費。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就好比租房和買房的區別,蔚來給江淮付了好幾年的租金,現在一口氣把房子買下來,房本終於是自己的了,有了房本就有了資格,以後好多事就都有著落了。

對江淮來說,每年賺這點「租金」,還不夠塞牙縫的。

2017年到2022年,江淮汽車的扣非凈利潤(扣除政府補貼)都是虧損,分別虧損0.93億元、18.77億元、9.78億元、17.19億元、18.84億元和14.37億元。

守著兩座先進工廠賺到的代工費,也不夠彌補江淮的虧損,因為以蔚來目前的銷量規模來看,這兩座工廠的產能利用率並不高。

今年前11個月,蔚來累計銷量14.2萬輛,F1和F2的年產能分別是30萬輛,所以在江淮手裡,它們只能作為過剩產能存在。

現在用「賣房」到手的45億換每年那點「租金」,順便舍掉了過剩產能,能讓江淮汽車一身輕鬆地和大眾、華為合作,當然是件美事。

而對於蔚來來說,生產資質是自己的,不僅可以名正言順繼續造車,生產製造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不管是日後降本增效還是品質管理,都不用再兩邊協調,全部自己說的算。

退一步說,散買賣不散交情,江淮和蔚來以後還有合作的可能性,在和長安、吉利先後達成換電合作之後,傳說第三家要和蔚來牽手的,就是江淮。

說回一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什麼消息曝光後,江淮股價漲了,蔚來反而跌了呢?

除了汽車股大盤的影響,外界最為擔心的,還是對於眼下十分缺錢的蔚來來說,45億怎麼來。

上半年蔚來財報顯示,截至6月末,蔚來公司手中的現金及類似資產總計為137.24億元,還有48.34億的短期債務。

這筆錢從哪裡來,會對公司財務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只能等明天(12月5日)姍姍來遲的蔚來三季度財報見分曉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f7f2cb36f64e1a6e47ef96b2ed883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