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國內乘用車市場並沒有迎來開門紅,零售銷量129.3萬輛,同比下降37.9%,環比下降40.4%,同比環比都是本世紀以來的最低紀錄。
考慮到今年春節十分提前,乘聯會認為車市表現符合預期。不過具體到各家車企的表現,差異就很大了。
整體來看,自主強、合資弱的趨勢將在2023年延續。1月自主品牌批發份額達到了52.4%,同比增加了6.4個百分點。
合資品牌中,德系零售份額22.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日系零售份額16.6%,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美系零售份額7.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如果我們將2022年全年乘用車市場批發和零售的TOP 10榜單,與2023年1月的榜單進行對比,就能明顯看出座次排名的變化之大。
零售銷量前十榜單中,去年全年和今年1月的大體趨勢一樣,依然只有比亞迪、長安和吉利三家自主品牌上榜。
不過長安和吉利各自提升了一個名次,分別超越了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華晨寶馬則取代了一汽豐田進入前十。
批發銷量前十榜單的變化更大,上汽乘用車已經取代上汽通用五菱,成為第五家進入前十榜單的自主品牌。
昔日合資鐵三角中只剩一汽大眾還在前三,上汽大眾跌至第七位,上汽通用已跌出前十。日系合資品牌中只有廣汽豐田留在榜單內,東風日產也已不見蹤影。
新進入前十榜單的除了上汽乘用車,還有兩個豪華品牌——華晨寶馬和特斯拉。
對於車市銷量排名的洗牌,我們應該從兩個維度去看待。
首先,合資車確實「不香了」。1月豐田、本田和日產在華銷量均出現暴跌,截至目前只有廣汽豐田一家公布了具體銷量數字,而廣豐也是唯一在前十榜單內的日系合資品牌。
本田1月在華銷量只有6.42萬輛,同比跌幅超過56%,連續5個月同比下滑;日產1月在華銷量4.75萬輛,同比下跌64.4%,連續6個月出現同比下滑。
合資車在這一輪新能源車熱潮中沒有占得先機,份額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當然隨著合資品牌的電動化新產品增多,局面還有可能發生變化。
付出就有回報,這個樸實無華的道理放在車市很適用。
另一方面,我們也該看到,評價車企的市場表現並不能簡單的「唯銷量論」,同樣重要的還有企業的盈利能力。
像比亞迪、特斯拉這樣的代表就是銷量與利潤齊豐收的例子,當然也有像長城汽車這樣,雖然銷量出現了下滑,但是營收和利潤都實現了增長。
2022年長城汽車的年銷量出現了16.7%的下滑,不過營收1373.5億元,創歷史新高,歸母凈利潤82.8億元,同比增長23.1%。
還有很多新能源車企業雖然銷量激增,但是虧損也在加劇,所以進入2023年,在評價車企表現的時候,除了銷量帶來的市場份額的變化,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也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