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唐肅宗李亨小時候被其父唐玄宗夸道:「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然而,李亨的一生,就是一個苦難接著一個苦難。安史之亂中繼位,卻永遠背負了殺死親兄弟和兒子的罪名。
亂中登位,人倫之禍——殺子、囚父
李亨賜死兒子建寧王李倓,緣由可以從另兩個人說起,李亨的又一位老婆張氏和宦官李輔國。李輔國雖是家奴,但也是李亨登位的「元功」之一。在韋、杜二妃之後入宮的張氏則在最困難的關頭給過李亨最溫馨最體貼的支持。在最開始的時候,無論是兒子李倓、老婆張氏,還是家奴李輔國,都曾給苦命的李亨提供過很大的支持。
李亨性格懦弱,但登基以後卻能聚攏天下軍民之心,很快取得對叛軍大反擊的勝利,憑心而論正是這一幫能幹的兒子、體貼的老婆、忠心的家奴跟他一起努力的結果。然而悲劇也源自於此,當兒子、老婆、家奴之間也爆發內爭的時候,李亨就完全沒有辦法制衡,只能任憑更強勢的一方去擺布了。
張氏有些地方很識大體,有些地方卻充滿小女人的小雞肚腸,有次,李亨感激她給予他的支撐,想將一個裝飾滿珠寶的馬鞍賜予她。但李亨的首席謀臣李泌卻勸諫道,國難當頭,還是將珠寶拆下來賜給有功戰士吧。
李亨還算不錯,聽從了勸諫,聽說這件事的兒子李倓高興到忍不住哭出聲來,他認為父親能這樣從諫如流,天下還有什麼困難能夠難倒他們的呢。
但張氏卻大大不樂意了:「都是鄰里之舊的,用得著這樣嗎?」(李泌跟李亨從小在宮中一起長大,故稱「鄰里之舊」)幾個珠寶即讓她從賢惠女子蛻化成了刻毒女人。
從此,張氏恨透了李泌,也恨透了李倓。平日之時,李倓也看不慣張氏與李輔國的很多行為,因此兩邊早就矛盾重重。
喜歡修煉「仙術」的李泌對塵世一直看得很開,稍有不如意他就「拋卻人間第一官」跑到嵩山隱居去了,但李倓則不同,他必須責無旁貸地留在父親身邊全力支持。在李泌離開期間,李倓遭到了張氏和李輔國的聯手構陷:他打算用武力奪他兄長的嫡子之位。
這種罪名自然不可饒恕,李亨在下令賜死李倓之後很久依然沒有後悔:大難當頭還兄弟鬩牆,死罪死罪!
影視劇中的李倓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在很久很久以後,李亨在重新回歸的李泌耐心說理下,終於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懊悔得痛哭流涕,老淚縱橫,可是好兒子已經永隔天人了,天下還有後悔藥可買嗎?
繼做不成慈父後,李亨又失去作孝子的資格。
在郭子儀、李光弼們的努力下,大唐終於取得對叛軍反擊的勝利,兩京收復後,已經失去皇位的太上皇唐玄宗被迎接回長安,但很快被打入冷宮,不得與外人見面,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宦官李輔國。
有唐一代第一個權宦李輔國原本是個弼馬溫,只能幹些養馬的活,不過此次投機幫助李亨登位成功,立刻讓他成為政治場上的新紅人。
或許是出於鞏固李亨皇位的考慮,李輔國乾了很多李亨該干卻不忍心乾的事情,包括將太上皇唐玄宗徹底架空。
影視劇中的唐肅宗和李輔國,圖片來源網絡。
玄宗回到長安,依然受到很多百姓的愛戴,且偶爾還與朝臣私下見面,顯示出依舊存在的政治實力,這些都讓李亨有些坐立不安,見此局勢,李輔國當即擅作主張,派兵強行將唐玄宗遣送到四面隔絕的冷宮,整個遣送過程還幾次差點害七十多歲的老皇帝從馬上跌落下來。已經孤家寡人的唐玄宗對此又有何種感想?唯有對高力士苦嘆:「吾兒用輔國謀,不得終孝矣。」
不久,李輔國又矯詔將高力士、陳玄禮這些相伴唐玄宗足有四十幾年的老僕從流放到各個邊遠地方上去。唐玄宗的身邊,從此連個可聽老人嘮嗑的對象都沒有,接下來的歲月里,他就只能過上「淒涼獨對南宮牆」的苦悶日子,在「還似人生一夢中」的悲吟中孤苦走向生命的終點。
唐玄宗泰陵,圖片來源網絡。
泰陵附近的高力士墓,圖片來源網絡。
內製於悍妻,外迫於家奴
就算收復了長安,再收復了洛陽,將帝國版圖上最璀璨的兩顆明珠收回到李氏子孫的手中,算是立下了再造江山社稷的不世之功,李亨的苦命生涯也遠沒有到頭,他的皇權漸漸受到老婆張氏和宦官李輔國的挑戰。
影視劇中張皇后、李輔國,圖片來源網絡。
當此國難之際,李輔國和張氏的強硬對於李亨的軟弱來說本是個很好的平衡。但是物極必反,李亨的軟弱使得這種強硬很快超出應有的尺度,以至於給李亨造成一種「內製於悍妻,外迫於家奴」的局面,史稱:「(張)後與李輔國相表里,橫于禁中,干豫政事,請託無窮。上頗不悅,而無如之何。」李亨的皇帝生涯,就是在這樣一種讓人鬱悶難熬的局面中渡過。
自認有功的大太監李輔國繼掌握了禁軍兵權後,又被授予兵部尚書之位,但在新崗位呆了還不到半個月,他居然又獅子大開口想跟李亨討要宰相來做。而張氏更是不得了,她甚至將手觸到李亨的帝位之上。
張氏日後的稱呼方式是「張皇后」,她是一位作風強悍意志堅韌的女性,在李亨一行人逃到靈武城之初,情勢艱難,前程暗淡,張氏立刻發揚大唐婦女們一貫以來事事「巾幗不讓鬚眉」的作風,她每晚睡覺時都主動將丈夫擋在身後:要是發生了啥意外,就讓臣妾的身體先替陛下擋著吧,陛下好有時間從後面逃生!
在太平時日,隨處可見「白日臥多嬌似病」這般嬌滴滴的柔弱女子,然而國家一日有難,真正的大唐女兒立刻站了出來,她們振臂一呼,將莎士比亞的名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徹底踩在腳下,用親身行動,詮釋著毛主席語錄里「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意義。
唐代畫作,圖片來源網絡。
生逢亂世,張氏更是受罪,因為她有孕在身,而且是臨產狀態,但這位曾是皇宮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尊貴女子,在生完孩子三天後就起來幫忙縫製將士的戰衣!李亨想勸她注意身體好好休息,她卻說:「現在是什麼時節?豈是我調養身體的時候。」
儘管張氏在艱難的歲月里表現出了足夠令人敬佩的舉止,然而,很明顯的是,對於她這樣的鐵娘子來說,其人生的參照點絕不會是賢明的長孫皇后,而只能是差點革了大唐命的一代女皇武則天。
悲哀的是,張氏徒具武則天的權利慾望,卻不具備與之相稱的政治手腕與容人胸襟。從建寧王李倓被賜死一事也足以瞧出,以張氏之胸襟,連當個一國之母都成問題,漸漸撕掉偽裝的她開始干預朝政。初嘗權利的美酒之後,張氏又想讓自己進一步沉醉其中,而老公的軟弱更是在催促著她的野心一天天發酵膨脹。
漸漸地,她的囂張跋扈連民間都能耳聞了,連杜甫都留下「張後不樂上為忙」這樣的詩句來諷刺李亨這個窩囊皇帝。
據一些野史的記載,張後甚至還經常進一種喝了能使人久醉健忘的酒給李亨喝,這樣李亨天天昏睡健忘,國事就操控在張氏一人手中了。
為進一步獲得權勢,張氏不停地跟群臣暗示,上書請示給她加尊號「輔聖」——一旦讓她得逞接下去恐怕就是要求跟李亨並列「雙聖」,然後再進一步獨霸朝綱,成為又一個武則天了。李亨禁不住要求差點答應,不過幸好有位太監給他提醒:「自古皇后無尊號,惟韋後有之,豈足為法!」韋後是誰?就是那位毒殺親夫唐中宗妄想效法武則天稱尊的惡毒婦人,李亨一聽大驚失色:「庸人幾誤我!」剛好老天也來湊熱鬧,發生了月食現象,相信天人感應的大唐軍民都傳言問題出在後宮,故而,事情最終沒有達成。
但是張氏可沒有就此善罷甘休:我不當輔聖,就讓我的兒子當真聖吧。於是開始搗鼓陷害現有太子的事情,想將她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張後生有二子,大的早薨,小的即是這次動亂中產下的那位,只是目前還太小了,還不足以動搖現任太子的地位。而且很不幸的是,這位在動亂中出生、在動亂中成長的小皇子在天下即將平定之際,卻突然跟他的同母哥哥一般,遠離父母而去了……
影視劇張皇后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但你如果認為張氏會就此消停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便自己的兒子也當不成太子,那也要將現任太子李俶趕下來。
為什麼?
因為太子跟那位被張氏陷害而死的建寧王李倓向來手足情深,日後李俶登位後還時常對這位兄弟思念不已,甚至用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規格來紀念這位好兄弟——追認李倓為承天皇帝。得罪了李倓就等於得罪了李俶,張後盤算著等李俶當了皇帝自己絕沒有好果子吃,因此,這個梁子算是結下了,故此她又想方設法陷害李俶,轉而扶持唐肅宗的另一個兒子越王李系登基。
影視劇中李俶、李倓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公元761年的一個秋夜,安史之亂餘燼未滅,各地戰火依然如火如荼之際,距太上皇唐玄宗之死僅十三天,沒當過一天太平天子的唐肅宗也在自己的寢宮中被驚嚇而死。
李亨只有52歲,或許不當如此早亡,但回顧他這一輩子,能活到這個歲數已屬奇蹟了,此番再經安史之亂的磨難,早已染上一身沉疴,奄奄將息——但倘若能夠順順噹噹故去,仍可算是他這一輩子唯一幸福的事情了。
可即便這種幸福,他也無法享受,就在他臨死之際,新一輪宮廷政變如烈火一般蔓延而來。野心勃勃的張後糾集一批宦官準備擁立越王登基,順道矯詔宣太子進宮想將其誘殺。但跟張後已經決裂的李輔國提前聽到風聲,當即調來軍隊半路上截下太子保護起來,隨即擁兵剿殺張後一黨。
跟沒有男根的李輔國相比,張後實在是頭髮長見識短,沒悟到「槍桿子出政權」的至高真理,走投無路的她無處躲藏,只好躲入唐肅宗的寢宮。
已是氣若遊絲的李亨驚恐地看到:先是他的老婆張氏披頭散髮地跑來向他求救,繼而,昔日忠心耿耿的家奴李輔國居然由羊變狼,帶著一幫人揮刀舞槍凶神惡煞地闖進來跟他要人。
就在李亨的病榻之前,他的老婆被家奴揪著頭髮拖了出去。
人既已抓到,大家也就收拾收拾回去了,他們就這樣將還沒完全斷氣的皇帝給徹底遺忘了——給被驚嚇而死的皇帝吹奏送葬進行曲的是一個悽厲無比的叫聲,那是一個女子在腦袋離開脖子前發出的最絕望的哭號之聲!
影視劇中張皇后之死,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作者:宇文若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