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過剩帶來的一些決策
一,帶來全面的農業補助與出口扶持和強硬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戰略
美國雖然具有世界第三的人口數量,但是美國具有世界第一的耕地面積,兩者依然不匹配,耕地資源顯得明顯過剩。更重要的是美國農業科技高度發達,促使美國農產品的單產(單位面積產量)保持較高水平,或單產水平跟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而同步前進,但是美國人口增長幅度卻相對較慢,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國農業生產過剩問題。促使美國產生了一系列的對應政策,進而對美國或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解決美國農產品過剩的重要辦法是大規模出口農產品,這促使美國產生了強硬的國際農產品貿易戰略,這成為美國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談判的主要障礙。一般來說,只要農產品問題談妥了,其他問題就不是問題了,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就可以圓滿解決了。農產品貿易成為美國與其他國家貿易衝突的多發點。美國希望其他國家放開農產品市場,其他國家與美國一樣,也想保護自己的農業生產。深層原因來源於食物供應的安全問題,這雖然是各國子虛烏有的擔憂,但是這是各國很強悍的農業生產保護理由。在美蘇冷戰時期,前蘇聯一直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在近現代世界貿易時期,還確實未曾出現過單獨的國際糧食貿易制裁等問題,雖然其他內容的制裁層出不窮,但是國際糧食貿易始終是最安全的,最穩妥的國際貿易,自然也沒有發生因糧食貿易制裁而帶來的饑荒現象。
解決國內的農產品過剩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大蕭條帶來的消費能力下降,促使美國農業生產顯得嚴重過剩,生產過剩帶來了嚴重的農業生產危機。從羅斯福新政開始,進行了一系列農業生產保護政策,此農業生產保護戰略思維持續到現在。農業稅自然是不可能有的,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會對農業生產提供各種政策幫助。主要包括各種免費的農業生產技術支持,以及低息的農業生產貸款,這明顯降低了美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促使美國國內農產品價格相對其他國家保持著較低水平。僅僅如此還是不行的,美國小麥運輸到東亞地區,每千克成本需要兩毛錢,這對於每千克兩元錢價格的小麥是很有影響的。國際貿易要比國內貿易的過程多一兩個中間商,也會帶來貿易成本的增加。更主要的是,各國設立的貿易門檻,進一步降低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為了鼓勵農產品出口,美國對於出口農產品採取進一步的幫助,比如給予一定的出口補貼,這促使各國都能進口到美國相對廉價的農產品,最終帶來了規模龐大的農產品出口局面。美國的這種對農業或農產品出口的各種補貼或幫助,引起了其他農產品出口國的不滿,是美國與這些國家的主要貿易糾紛內容,美國依靠自己的超級大國地位,在農產品貿易談判中,保持著強硬姿態,這也是無奈的,不然美國農民不願意,誰讓美國有這麼多耕地呢!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綜合衡量,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量的一半,對世界農產品貿易或世界糧食供應舉足輕重。這客觀上是一種巨大影響力,筆者與許多人這樣認為,但是美國是不好意思這樣說的,也從無通過農產品貿易政策的突然變化而影響世界。就是對於敵對國家,美國也不會用農產品出口領域來制裁對方,這顯示了美國的高度成熟,以及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身份,美國也確實不需要用農產品制裁敵對國。一旦如此,會給人留下口實,各國都會得到一個糧食安全的決策理由了。美國不僅不用糧食貿易製造饑荒,而且還會通過糧食貿易機制緩解饑荒。一旦糧食價格下降到某個水平時,為了穩定糧食市場,避免糧食生產的大波動,就不再進行糧食貿易了。過剩的部分糧食會被捐贈給飢餓的國家,這主要是通過慈善基金會以及各種組織來運行的,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價格過低是很有危害的,這不僅是暫時危害了糧農的利益,更大的影響在於,這會導致糧農大幅度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導致來年糧食大幅度減產,嚴重的話,會帶來饑荒。因此,糧食貿易必須要避免糧食價格過低的情況,避免的辦法多種多樣,可以是政府機構趁機儲備糧食,進而遏制糧食價格下跌,各基金會或國際援助組織可以趁糧食低價時,購買糧食。
對農業或農產品出口的支助也得到了良好效果,美國農業產值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但農業出口值卻占出口總值的9%,這顯示農業是美國的優勢產業。
二,衍生出休耕制度
把一定比例的耕地不種莊稼,荒廢一年,這就是休耕地。把一定比例的耕地進行休耕是美國政府或農場組織強制推廣的措施,主要是為了解決糧食生產過剩問題。如果大量耕地不休耕,美國糧食產量會更大,而國內需求有限,國際需求也有限,必然會導致糧食供過於求,導致糧食價格大跌,讓所有農場主受損,甚至讓許多農場主破產,危害美國農業生產。美國搞耕地休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糧食價格不至於過低,最終維護美國糧食的穩定供應形勢。
美國耕地休耕也是一個傳統,幾十年前,耕地休耕現象在溫帶農耕區具有普遍現象,中國也存在耕地休耕現象。耕地休耕可以使耕地土壤肥力恢復,在缺乏化肥的時代,這個辦法很好。現在化肥大量普及,耕地休耕使耕地肥力恢復的價值已經大為下降,耕地休耕現象已經在許多國家消失,而美國依然保存著這個現象,並且已經成為強制行為。因為美國耕地休耕已經有新的目的,限制糧食產量成為美國耕地休耕的主要目的,當然休耕依然具有恢復肥力的意義。
美國的耕地休耕制度與鼓勵糧食出口制度都是美國耕地過剩的解決辦法,是在耕地過剩的基礎上產生的辦法,有利於美國農業健康發展。客觀上也加大了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提高了美國國內糧食供應的安全係數。
美國休耕耕地面積大約占美國耕地的10%,近3億畝,這幾億畝休耕耕地一般都是最劣質的耕地,好的耕地是不會被休耕的,部分農場用劣質耕地的荒蕪,換取休耕補助,這些耕地會長期的被休耕下去。美國的耕地休耕並不是耕地輪換休耕,而是劣質耕地長期休耕,優質耕地從不休耕,這也符合經濟學道理。當然近3億畝的休耕耕地也是很壯觀的,如果全部利用起來,養活一億人不成問題。
三,鼓勵生物能源的戰略
生物能源主要包括生物油與乙醇,以及燃燒秸稈發電,沼氣也屬於生物能源。其中生物油與乙醇開始顯露出來,特別是乙醇的大規模利用,已經開始產生明顯影響。我國在汽油中添加乙醇已經運行多時,成為那時解決糧食過剩的一個決策,現在每年能消耗幾百萬噸玉米。這對於中國其實是不合時宜的,現在已經剎車,聽說中國又開始準備大規模普及乙醇汽油了,這確實是一個影響不小的事情。對於中國不合時宜的東西,對於美國也許就不一樣了。
美國生物技術先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研究出或推廣了轉基因農產品,這促使美國在轉基因領域遙遙領先。但是,卻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這與同樣開始於美國的信息技術不一樣,信息技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接受,美國受益巨大,也形成了一批強大的信息技術企業。在美國轉基因農產品普及以後,成熟以後,已經處於不可逆轉狀態之時,美國轉基因糧食出口卻遭到世界許多國家的非難,這讓美國很為窩火。要不是由於中國幾乎不介意的(中國那時開始進口美國轉基因大豆時,世界或中國還沒有形成較大的反對轉基因浪潮)大量進口美國轉基因大豆,美國轉基因農產品會面臨更嚴重的出口局面。
為了尋找轉基因糧食市場,進入21世紀的小布希時期,開始了大張旗鼓的生物能源戰略規劃。2005年,布希簽署的《能源政策法案》,2007年簽署《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這促使美國生物能源利用大踏步前進時期。主要決策內容是對使用生物能源給予補貼或稅收優惠,比如2011年,美國能源補貼240億美元,其中的60億美元流入生物能源領域。其它能源補貼主要是風能的利用等。鼓勵使用生物能源,這對於因為相對價格還比較高而不活躍的生物能源,注入了一劑興奮劑,美國生物能源開始蓬勃發展。
按照計劃,到2030年美國乙醇生產量要達到5千萬噸,這可以代替同樣重量的石油。這意味著需要一億多噸的玉米消耗,占美國現在玉米產量的一半,需要占用3億畝的優質耕地,這相當於美國現在的休耕耕地規模,對於緩解美國耕地資源過剩程度大有影響。近期美國已經年生產近2千萬噸的乙醇燃料,消耗了5千萬噸以上的玉米。
這不足2千萬噸的乙醇燃料雖然對美國能源結構影響不大,但是對美國農業生產以及世界糧食貿易卻可以產生很大影響。從2006年以來,全球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並在2008年出現暴漲行情,這與美國的生物能源政策具有明顯的一致性,這意味著隨著美國生物能源的大發展,美國廉價糧食出口時代結束了。這也標誌著,美國通過生物能源戰略,將解決持續近百年的美國耕地資源相對過剩問題帶來的糧食生產過剩問題。農產品價格上漲減少了政府補貼支出,比如2007年,價格依賴型的政府支出預計為24億美元,較2006年下降了60億美元,較2005年下降了110億美元。可見,美國生物能源戰略不僅是改變美國能源供應格局的一部分,而且還是徹底解決美國農業生產過剩現象的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