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口增長概況
在我們的祖先剛剛來到黃土高原的時候,屬於流動性的漁獵生產模式,族群規模也就是幾千人。隨著廣泛分布到黃土高原,人口數量達到10萬人,這大致就是伏羲和女媧的時代。畜牧業發展促使人口數量大幅度提高,我們祖先的族群人口數量發展到幾十萬人。種植業的發展,促使人口密度進一步提高,生存地域也擴大到華北平原,華夏族群人口數量發展到百萬左右,這個人口數量屬於炎黃時代。
隨著金屬工具的出現和增多,以及種植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應該得到逐漸提高,到商朝後期,人口數量應該在六百萬附近。西周時期人口數量不足千萬,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促使開阡陌廢井田等耕地私有化措施的產生,讓人口數量翻翻。戰國後期人口數量大致在2500萬附近。
西漢大一統朝代和平穩定的生活,讓種植業進一步精耕細作,糧食產量倍增,人口數量翻翻,高峰時期5000萬人口的時代到來了。此後,雖然漢族人口逐漸占據江南地區,但是對人口總量的影響不大,人口高峰超過6000萬都是罕見的。從西漢至唐朝,這上千年時間內,高峰時期人口數量停滯不前。北宋的耕地私有制讓農民勞動激情膨脹,大量耕地被開墾出來,特別是中國南方獲得空前的開發,人口數量實現翻翻,終於上億了。
隨著明朝後期原產美洲的紅薯、土豆、玉米等巨型莊稼到來,這促使畝產食物翻翻有餘,最終在清朝後期實現了人口數量的翻翻有餘,達到4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