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的豐功偉績

2019-12-04   治國評論天下

隋文帝的豐功偉績

隋文帝把公元188年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改成州縣二級制,並且合併一些州縣,裁減冗員,消除權力層疊、機構過多的弊端。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但是仍為二級制。雖然隋朝實行的是郡(州)縣二級制,但是郡數已經遠遠超過公元前210年時的60郡或公元2年的103郡,達到了190郡。隋廷無法同時兼顧近兩百個郡級行政區,所以隋煬帝效仿漢武帝設置監察州監督各郡職務,監察州置刺史,輔官有長史、司馬等。當時隋朝有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揚州、荊州 、梁州及雍州等監察州。郡(州)級行政區置太守,輔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在各諸侯王封國置國官,有令、大農、尉、典衛、常侍等。郡(州)之下設有縣級行政區,各縣置縣令,輔官有縣丞、縣尉、縣正等。縣以下的基礎組織是鄉、里、保、鄰,鄉置耆老、里設里正。里正負責查核戶口,收授土地,監督農業生產。五百戶以上的市鎮設坊,置坊正;城敦外設村,置村正,每超過一百戶增設一人。

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員任命銓敘制度: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考核。州縣佐吏三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地人,必須用外地人,從而防止了地方豪強地主壟斷政權,減少了官商勾結的危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隋朝效仿九品中正制,在行政區划上也按照各郡(州)縣情況劃分上上至下下九等,按照級別不同職官人數品級等都有區別。隋朝滅亡後,後繼的唐朝改郡為州,並且也沿襲在州級上建立道級監察區,建立州縣二級制。

行政二級制是困難的,對於秦朝來說,似乎還可以應付。隨著漢族控制區域和生存區域的擴展,地域搞的越來越大,人口也越來越多,行政二級制遇到瓶頸。漢朝就遇到了這種問題,漢朝設置的州只是一種紀律監管的組織,不是真正的一級行政組織。後來到黃巾軍二次起義以後,為了鎮壓起義的方便,州的權力大增,開始形成真正的一級行政組織。在隋朝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朝廷以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數量太多,對於朝廷來說,確實是難以管理的。按照現代社會,中央政府下轄50個省級單位,是較佳選擇。一旦超過一百,就不好了,對於中央集權的社會來說,就難以管理了,對於聯邦體制,似乎問題不大。古代社會地方自治的水平高,政府管理的事情少,雖然信息傳遞慢,一般也沒有什麼問題。


隋朝疆域方面,在東北地區,隋朝對高句麗連年戰爭,邊界固定在遼河一帶。在北方,隋朝占領突厥汗國的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五原、定襄等陰山以北之地,降服突厥啟民可汗。西域地區,隋朝從突厥取得伊吾郡(今新疆哈密地區)。隋煬帝趁吐谷渾汗國被高車打敗之機,攻滅吐谷渾,取得青海一帶領地,於河西走廊設置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縣)、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縣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興海縣東南)四郡,深入青海湖及西域東部。西南地區方面,隋初本領有南中地區,在593年設南寧州總管府於味(今雲南曲靖市),但數年後因爨族反抗而放棄。南方方面,605年隋朝攻滅林邑國,設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陰郡等三郡,其中海陰在西漢日南郡南,不久林邑人收復故地。早在南朝梁陳之際,南嶺俚族首領冼夫人受到海南島儋耳人的歸附。由於冼夫人對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順利地管轄海南島,設置珠崖郡與儋耳郡。

突厥汗國在土門可汗滅柔然後成為漠南漠北的強國,北朝各國莫不進貢突厥。583年,由於隋朝不再進貢突厥,再加上北周千金公主的請求,沙缽略可汗決定發兵南侵,史稱隋與突厥之戰。經過多次戰役,隋文帝打敗突厥,並用長孫晟計謀使突厥汗國正式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599年東突厥啟民可汗戰敗降隋,611年西突厥泥厥處羅可汗亦戰敗降隋朝,突厥的威脅暫時解除。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與高句麗交易,率軍入其境。韋雲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里處,突然發起進攻,擊敗契丹軍。606年東突厥啟民可汗入朝時,隋煬帝招集全國樂人招待他。隔年隋煬帝到榆林,令宇文愷作大帳,邀請啟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長參加大宴並看散樂,隋煬帝還贈送大量絲織品。隋煬帝又命宇文愷臨時造出大殿,稱「觀風行殿」。當地外族以為是神功,每望見御營,十里外就跪伏叩頭,走路不敢騎馬。相對漢武帝攻擊匈奴,隋朝打敗突厥的速度確實較快,大家應該會有這個感慨。

隋文帝時期,已經有漢族人口近4000萬,這個人口數量已經相當於漢武帝時期的人口數量了,要比漢初人口數量明顯多。這個人口數量產生的綜合國力已經非常大了,這導致隋朝一開始就比較強大,其強大程度,一開始就可以與漢武帝時期相比。在擁有北方養馬區域的情況下,只要漢族區域得到統一,不再互相牽制力量,武力制伏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政權是不成問題的,是不算困難的。統一漢族區域的隋朝,並且擁有養馬的區域,輕鬆打敗突厥,看來也屬於正常現象。隋末民變時,各地群豪如薛舉、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等人紛紛向東突厥稱臣求援,突厥協助他們叛亂以弱化隋朝。這顯示,在漢族內鬥的時候,突厥就顯得有力量多了。

隋文帝廢除北周仿照《周禮》所創立的六官制度,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相權被分給尚書省(尚書僕射)、門下省(納言)與內史省(內史令)三個機關,使其互相牽制,又受制於皇帝。內史省起草詔令,為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為審議機構,尚書省執行政令,是行政機關。另外,如果某官員有「參掌機事」稱號,也是宰相之一。尚書省是行政中心,「事無不總」,下轄六部,六部的命令再交給九寺五監執行。中央監察機關是御史台,由御史大夫負責,掌管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而都水台掌管河道運輸、管理大運河與溝渠灌溉。

尚書省主要由吏部、禮部、兵部、民部、刑部與工部等六部組成,每部又分為四司。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官員選受、升遷、封賞、考績等人事業務,對國家政治起決定作用。戶部掌管戶口、稅收、會計等財務業務,主要維持朝廷開支。禮部掌管禮儀、祭祀、貢舉等禮儀、外交業務。兵部掌管武選、勘測、將士訓練、武器生產等國防業務。刑部掌管命令、刑法、徒隸、按復獻禁等法務業務。工部掌管山地湖泊、農業、營建、手工業及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等經濟、後勤業務。九寺五監是中央政府的辦事機關,九寺分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與太府等;兩監有國子監和將作監。寺監執行六部所下達的命令,執行完後必須「申復所司」。處理具體事務時,寺監同六部有隸屬與承受的關係。

隋文帝581年命高熲(jiǒng)等人制定法律,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完成了《開皇律》。《開皇律》以北齊《河清律》為底本、參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簡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優點而成。史稱:「刑網簡要,疏而不失」。《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梟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後各代法典的基礎。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606年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仍有一段距離。秀才科可謂科舉的開端,亦為不完善的考試製度,對實際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隋朝的偉大貢獻,雖然後來演變成八股文等禁錮思想的形式,雖然不利於或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畢竟其綜合影響更為重要,更有價值。科舉制度的運行對提高官員的平均綜合水平大有幫助,進而提高政府的運行質量。科舉制度的運行,基本可以避免外戚專權。還可以徹底避免士族階層的形成,進而避免漢族的階層分裂,有利於民族凝聚力的提高。科舉制度為許多有能力的人提供了一條可行的仕途道路,這有利於避免這些人鋌而走險的行為,這對社會的穩定也有幫助。科舉制度還為文官治國奠定製度基礎,促使宋朝、明朝文官體系的形成。科舉制度的運行還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普及,對提高國民識字率或國民文化水平,都大有幫助。科舉制度的推行,主導了上層人士的思想,促使儒家思想占據上層位置,客觀上可以遏制佛教等宗教的擴展,促使後來漢族人口的思想領域形成儒、釋、道三家鼎立的局面,避免了漢族社會完全陷入宗教社會的可能性。

為了提升關中物資運輸,隋文帝命宇文愷興建廣通渠。並以此為序幕,帶動一系列修建運河的工程,最終成就了隋唐大運河。

隋文帝確立三省六部制,重整地方制度以及平定南朝陳後沒收天下武器,設立科舉制度以公平的選拔人才,遷移關東世族與江南世族到大興城(唐長安),以加強控管,除了這一系列政治行動之外,在經濟方面,隋文帝提倡節儉,減輕刑罰與徭賦,實行均田制、租庸調製以及人口調查以掌握賦稅來源,統整貨幣與度量衡以整頓貿易環境。均田制和輸籍之法消失了可能出現的地主階層,農民轉化成國家的編戶。經過這些改革,隋前期政治、經濟和社會都繁榮發展,人口處於快速增長狀態,在人均賦稅負擔下降的情況下,政府賦稅收入增長明顯,長安、洛陽官倉里儲糧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洛陽的商業盛極一時,居住著數萬家富商,經濟呈現繁榮局面。史稱「開皇之治」。這是太康之治後的第一個全國性的盛世,也是秦朝以來大一統朝代的第六個盛世。

隋朝與唐朝前期都採取租庸調製的稅賦制度,是伴隨著均田制而產生的賦稅制度,這基本是對北魏賦稅制度的繼承,是魏孝文帝的改革成果之一,其內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國家交納粟二石,稱為租;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為調;服徭役二十天,是為正役,國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則每丁可按每天交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準,交足二十天的數額以代役,這稱為庸(這開端於隋朝),也叫「輸庸代役」。國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調,加役三十天,則租調全免。若出現水旱等嚴重自然災害,農作物損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損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調,損失十分之七以上,賦役全免。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設計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順理成章,基本是完美的。女性與未成年人是免稅賦的,其中成年女性不負擔稅賦,應該是這個稅賦體系的一個缺陷。

考慮到均田制讓社會的最大財富,耕地資源國有化和不可流通,所謂的地主階層消失,掌握不了土地財富的老年人地位下降,農村家庭的富裕程度差異縮小,而租庸調製讓男性完全擔負稅賦,共同促使成年女性地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