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保姆品牌優勢的菲律賓

2019-07-24   治國評論天下

具有保姆品牌優勢的菲律賓

在中國東南方向有一個長期被西班牙統治的熱帶群島國家,並由此形成了天主教的信仰習俗。美西戰爭後,這塊西班牙殖民地交給了美國管理,並逐漸普及了英語。這種信仰和語言優勢讓菲律賓可以輸出有競爭力的保姆群體,形成了品牌優勢。

1946年從美國手中獨立建國時,其相對富裕程度不算低,來自其統計協調局的數據顯示,1946年菲律賓人均名義GDP達到135美元,而到1953年,中國人均名義GDP才54美元,韓國是67美元,菲律賓是208美元,日本是222美元,可見,當時菲律賓的名義GDP在亞洲是不低的,當時誰能想到韓國經濟後來會遠超菲律賓呢?

繼承了美國組建的菲律賓體制,1947年經濟獲得大發展,人均實際GDP增長37.1%,不知道這個數字準確嗎?怎麼會如此高的增速呢?1948年人均實際GDP增長14.5%,也是很高的速度,如果屬實,二戰後的日本也未曾有過如此高的經濟增速。1949年人均實際GDP增長3.5%,經濟增速進入正常化。

從1950年到1959年這10年,人均實際GDP增長46.27%,年均增長3.87%,增速不算低。1959年人均名義GDP達到262美元,相對1946年的人均名義GDP,增幅不大。按照菲律賓統計數據,人均實際GDP增幅已經翻番還多,達到1946年的2.37倍。

1960年人均實際GDP負增長1.6%,同年菲律賓貨幣大幅度貶值,人均名義GDP下降到200美元,下降幅度為23.7%。其後菲律賓貨幣又連續貶值3年,到1963年人均名義GDP為181美元。此後,菲律賓貨幣匯率基本穩定了6年。到1970年,貨幣狂貶,人均名義GDP為197美元。從1960年到1970年這11年,人均實際GDP增長18.24%,年均約1.54%,對於非已開發國家來說,這個增速是較慢的。這個經濟增速可能比較真實,應該接近菲律賓當時的實際情況。

從1947年到1970年這24年時間,菲律賓人均實際GDP增長181%,年均4.4%,高於同期已開發國家增速。考慮到其人口近3%的增速,這意味著菲律賓實際GDP每年增速約7.4%。

1971年到1982年菲律賓人均實際GDP增長38.2%,年均2.73%,與同期已開發國家人均GDP增速類似。不幸的是1983年到1985年發生了連續3年的人均實際GDP負增長,讓人均實際GDP下降18.7%。

1986年到1990年人均實際GDP增長11.8%,年均2.25%,這還沒有讓菲律賓人均實際GDP恢復到1982年的水平,接著1991年到1993年又是連續的3年負增長,人均實際GDP下降5.1%。

1994年到1997年人均實際GDP增長11.2%,年均2.7%。這個不算高的增速被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拉低到負2.7%。這個負增長幅度較小,這次金融危機對經濟落後的菲律賓影響不大。

1999年到2008年人均實際GDP增長29%,年均2.58%。增速依然不快。美國金融危機只是導致菲律賓2009年人均實際GDP負增長0.5%,相對正常年份的經濟增速下降幅度較小,這依然是菲律賓經濟落後的顯示。

2010年到2013年人均實際GDP增長20.5%,年均4.76%,這對於近幾十年的菲律賓來說,可是較高速度的人均實際GDP增速。這種不正常,可能來源於菲律賓經濟體制的改革或現任總統的新政策略,不然不會憑空如此。

2013年菲律賓人均名義GDP為2794美元,人均實際GDP為6597美元,名義GDP不足人均實際GDP的一半,符合菲律賓經濟發展水平。

這個面積29.97萬平方千米的熱帶島國,比我國廣西面積略大一些,1946年有人口1843萬,1970年為3685萬,人口翻翻,年均增速約2.95%,這明顯比同期中國人口增速快。1970年(人口增速從高峰階段趨向下降的這一年人均購買力GDP為3313美元,這個轉折階段的人均實際GDP水平比其它非穆斯林發展中國家要高一些)人口增長3%,1971年為2.85%,從1971年開始人口增速逐漸下降。2001年為2.14,2004年下降到2%以內(人均實際GDP4838美元),2006年、2010年、2013年分別為1.835%、1.695%、1.652%,人口增速已經下降到高峰時期的一半附近,並且具有繼續下降的趨勢,也許再過10年,人口增速會下降到1%以內。2011年人口過億,2013年人口為11860萬,人口密度為396人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已經超過日本,直逼韓國了,是中國的2倍多。這確實出乎意料,菲律賓原來已經是一個上億人口的大國,2023年之後的人口數量會超過日本。菲律賓這樣快速的人口增長情況,來源於其緩慢的經濟增速帶來的不富裕局面,隨著菲律賓富裕程度的緩慢提高,生育率逐漸下降是必然趨勢。

根據人均實際GDP增幅推算菲律賓1946年人均實際GDP為1179美元,這個收入水平是較低的,同年美國和英國分別為14747美元和8616美元,菲律賓只是美國和英國人均的8%和13.7%。

菲律賓1960年人均實際GDP為2757美元,只是同年美國的15.1%。其從1960年到2013年的人均實際GDP增速慢於同期的美國,雖然如此,其人均實際GDP依然在增長著,隨著人類科技發展而增長,這是值得讓人欣慰的事實。

菲律賓1960年之後的人均實際GDP增速低於人類科技發展所應該對應的經濟增速水平,在不富裕的情況下,比如整體富裕程度低於拉美國家的情況下,只能實現如此不算高的收入增速,這顯示了菲律賓是一個次拉美國家,或者說是總體富裕程度更低層次的拉美化國家。由於菲律賓人均實際GDP水平相對拉美國家明顯低一個層次,自然應該被歸入次拉美化國家行列。

菲律賓2014年生育率為3.06,2010到2015年生育率預測中估值為3.07。這樣高的生育率,體現了菲律賓明顯落後的經濟體系,這其實也是次拉美化國家的一個標誌。

菲律賓主體人口是南島語系(我國台灣高山族人口就是屬於這個語系)的馬來族群,有一定比例的華裔,由於長期殖民統治形成的西方文化特點,與華人的文化差異不算大,華裔基本融入菲律賓人口中,這與泰國的情況有些類似。華裔依然保持著相對的特殊性,是菲律賓最富裕的族群。

菲律賓中北部是其核心地區,這裡是熱帶地區最適宜農業生產的熱帶季風氣候,這種氣候是熱帶氣候的精華。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氣候區擁有熱帶最稠密的人口分布狀況,南亞與中南半島也是這種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