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歷史上,恭親王奕訢堪稱西化的先鋒,當時的洋務運動就是他主導的,但是為何他會突然下台,導致我國的洋務運動功虧一簣,其實這和當年的那場中法戰爭有關係,而且背後更關鍵的原因,還在於慈禧太后為了私心禍國,導致中國丟了越南。
提到中法戰事就不得不提到越南,當時越南位於中國的南邊,總面積達到七十四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兩千兩百多萬人,海岸線長達兩千公里的距離,南北綿延大約十五緯度。越南當中國的藩屬國那可有年頭了,所謂"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遣使朝貢"。
足見清越關係非同一般,正是有了這層宗藩關係,越南才名正言順地在日後法國入侵之際向中國政府求援,清王朝作為"宗主國"有義務保護旗下的"藩屬國",使其免受外敵的侵擾。
1862年間法國侵略越南,越南立刻就對清朝求援,法軍首先與越南境內劉永福的黑旗軍展開交戰,黑旗軍作戰十分勇敢。1883年8月26日,法軍兵分水陸兩軍進攻懷德,而懷德正是劉永福在越南的老巢,陸路法兵採用格林炮、開花炮進攻,"勢甚兇悍",劉永福派營各自為戰,血戰不止,兵員很勇敢,"無一不以一當十",法軍大敗而歸。
初戰告捷,劉永福的黑旗軍受命布防山西駐紮。山西之戰於1883年12月14日正式打響。劉永福的黑旗軍雖然勇猛無比,但終究難敵法軍的開花大炮,以敗退告終。山西戰役法軍告勝,清軍的厄運將從山西戰役開始,卻遠遠沒有結束。山西戰役的烽火直接影響到了清軍的士氣,而山西的失陷直接導致清政府抗法的局面變為不利,也對接下來清政府的對越策略轉變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緊跟著法軍決定進攻北寧,北寧本來是固若金湯,但是慈禧卻突然下令讓人放棄防守北寧,以至於連劉永福的黑旗軍都不知道,劉永福到了北寧城下的時候發現城頭全是法軍,慈禧為何要如此呢?其實這和她這時候在中央的一項動作有關係。
要說慈禧自當年從承德避暑山莊回來,一直都是和恭親王奕訢合作,當年殺顧命八大臣發動辛酉政變的時候,沒有奕訢她根本不可能上台。然而實際上慈禧一直都在為其獨裁尋找機會,而奕訴是其獨裁道路上的絆腳石,早就尋機打擊。中法戰爭中北寧清軍的失敗就為其獨裁造就一個很好的條件。在北寧潰敗不久,慈禧就大發雷霆表示奕訢是她的絆腳石。
雖然在當時奕訢極力地想討好慈禧,為避開清軍兵敗的尷尬話題,轉而在公眾場合多次表達欲給慈禧過四十大壽慶典來轉移話題。然而,很顯然慈禧是早有預謀要對其動手的,她顯然不會領這個情。無論奕訢怎樣地討好慈禧,慈禧早己決計將戰敗的責任推給他,從而徹底地將奕訢集團從清廷中清理出去,以此達到她將生殺大權盡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目的。
果然不久之後慈禧就把奕訢的議政之權給廢了,從此之後中國少了最後一個開明的希望,在恥辱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