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皇帝輪流坐,見過輪的這麼勤的嗎?細說隋文帝前的北周往事

2019-11-06     看北朝

前文提要:公元571年,正處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曾經任職大周雍州大中正,廣、和、復、硤、殷五州刺史的永康公李崇義之子李詮迎來了他的第三個兒子李藥師,後改名為李靖,李詮的先祖據稱是西涼武昭王李暠,岳家也來頭不凡,岳父是後來家喻戶曉的《木蘭辭》的原型——魏周猛將韓雄,三位舅兄也都為名將。


公元572年——陳宣帝陳頊太建四年,北齊後主高緯武平三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七年,殘梁明帝蕭巋天保十一年,歷史註定這是不平凡的一年。本年三月,發生了一次日食,似乎預示著某件大事件的發生。大周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晉國公宇文護(宇文泰哥哥的小兒子)從同州趕回長安,皇帝親自在文安殿招見。皇帝是他的堂弟,從他十八歲被扶上帝位距今已過去了十二年。皇帝已經三十歲了,卻比他這位堂兄足足小了有二十七歲,因此他看待眼前這位天子堂弟的時候始終有一種長輩看待晚輩的眼光。



宇文護劇照,圖/網絡。

與其他人不同,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晉國公宇文護從來不知道面對皇帝時應該恭敬或者戰慄,因為十六年來,為他所弒(以下克上稱為「弒」)的皇帝已經有三位,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數字,據說在整個中國的封建歷史上,再也沒有第二個權臣做到過,他也因此被後世戲稱為「屠龍聖手」。

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護所立的第三個皇帝,在此之前,他立過兩個皇帝,也都是宇文泰的兒子、他的堂弟——被後世稱為周孝閔帝的宇文覺和周明帝的宇文毓。當然,這兩位堂弟和他們之前的西魏恭帝元廓一樣都成了他的刀下鬼。也正因此,才會有周武帝宇文邕。

武帝登基距今已經十二年,十二年來,他偽裝成一隻溫順的綿羊,想盡一切辦法不激怒這位堂兄。大概宇文護也覺得即使再換一個皇帝也不會有比他更聽話的吧,因此十餘年來也就沒有再動過換人的念頭,讓他在至尊的寶座上呆了這麼久。然而宇文護不會想到,綿羊的溫順外表下,隱藏著的是一顆獅子的雄心。



宇文邕劇照,圖/網絡。

武帝以勸阻太后酗酒為藉口,將都督中外諸軍事晉公宇文護騙入內宮,又出其不意拿玉笏將其刺翻在地,然後太監何泉和胞弟宇文直跳出來將護砍死。整個過程乾淨利落,一代梟雄就此殞命。殺死宇文護後,武帝立即大肆捕殺其黨羽,對朝廷上下軍隊內外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迅速握緊了權柄。自此,人們看到的不再是一頭溫順的綿羊,而是屹立的雄獅。而這一年,我們本書的主人公——未來的大唐衛國公,剛滿周歲——大概剛開始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吧。

憑心而論,晉公宇文護為人雖然霸道,對於北周政權還是比較兢兢業業的。其執政的十六年間,雖然皇帝殺了一個又一個,但那屬於內部矛盾,在對北齊、陳兩個戰略敵人的戰爭準備上卻絲毫沒有放鬆,雖然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兩次征討北齊的戰役都進行的不太順利——但終歸也沒給北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武帝剪除了宇文護,於是改元建德,不久東方又傳來好消息,大將軍韋孝寬使反間計成功,北齊大將斛律光身死族滅,當聽說這座壓在北周君臣頭上的大山終於消失了之後,北周舉國歡慶,武帝高興得大赦天下。斛律光是北齊皇帝高緯的岳父,乃是當年玉壁大戰時名將斛律金的長子,也是北齊控制汾河北岸地區與北周爭奪整個河東地區的柱石級人物。(當年玉壁之戰,東魏軍為西魏韋孝寬所敗,在東魏軍幾乎全軍崩潰的險惡關頭,斛律金高唱《刺勒歌》挽回全軍士氣,得以保護高歡突出絕境。如無斛律金力挽狂瀾,搞不好高歡就要完蛋,此戰說不定即是東魏的滅國之役。)

然而北齊自毀長城的行動並沒有就此中止,僅僅一年之後(公元573年),高緯又鴆殺蘭陵王高長恭。蘭陵王號稱古中國五大美男之一,《北齊書》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不單如此,其人勇冠三軍,為天下共知,當年周齊洛陽大戰,高長恭親率五百騎士突破北周軍重陣,軍中由此作《蘭陵王入陣曲》以廣為傳唱。



蘭陵王高長恭劇照,圖/網絡。

高緯殺斛律光與高長恭,無異於自廢武功。斛律光與高長恭的倒下,如同在周齊之間的天平上去掉了北齊兩個重量級的砝碼。天平自然開始向著北周的一方傾斜。

北齊政局的紊亂,連南陳也看在眼裡,陳宣帝陳頊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南朝以侍中、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事、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平郡開國公吳明徹為統帥,率先發動數十萬大軍北伐,一舉克復當年侯景兵變時為北齊所侵的淮南之地。而北齊對南陳的戰敗無疑也更進一步刺激了周武帝圖謀北齊的雄心。

於是周武帝整軍備戰,自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起,舉傾國之兵約二十萬人伐齊,先後攻克晉陽、鄴城、洛陽等北齊三大政治經濟中心,終於在建德六年滅亡北齊,完成了重新統一黃河流域的大業。唐人李商隱有詩《北齊》雲「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那是將北齊敗亡的原因歸罪於女子馮小憐了,這實在是有夠無聊的。馮小憐這種暴露癖患者能夠在朝堂之上跟高緯亂搞,至少北齊政權的道德體系崩潰是在此之前的。



影視劇中的馮小憐與高緯,圖/網絡。

北周的軍事行動,反過來又刺激了南陳的野心,看到北齊和北周之間打得不可開交,南陳以剛剛奪得的淮南為進攻出發地域,以吳明徹為統帥對淮北展開攻擊,不過這一次南陳軍碰上的是周武帝親信上大將軍、郯國公王軌(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與王思政同族)吳明徹的結局卻是全軍覆沒,兵敗被擒,南陳連到手的淮南之地也被北周軍奪去。(南軍陸戰比北軍果然相差很多,王軌在北周眾多將領中頂多只能算二三流的人物,居然輕易就擊敗了在南陳屬於頂尖將領的吳明徹。)

正當武帝躊躇滿志,準備結束近三百年來的分裂,完成重新統一天下的偉業之際,卻不幸中道崩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五月,也就是滅亡北齊之後的第二年,武帝於伐突厥路上染疾,六月亡於長安。

這一年,我們未來的大唐衛國公,虛歲八歲。藥師的弟弟客師當生於周武帝建德年間。(查新舊《唐書》,客師卒於高宗總章年間,而史上以總章紀年僅兩年,為公元668年和669年。客師去世時年90餘歲,因此推知客師當大致出生於建德年間——至遲不晚於公元579年。而北周恢復佛教通行是在公元580年宣帝去世之後,因此當年給李客師起這個名字的時候北周很可能還沒開始滅佛,否則李氏為朝廷官吏卻與武帝的政策對著干,恐怕討不了好。因此李客師很可能生於建德三年北周開始滅佛之前。——當然也有可能這個名字是楊堅恢復佛教以後起的。)

繼承帝位的是太子宇文贇,時年二十歲,是為北周宣帝。一年之後(公元579年)宣帝禪位於七歲的長子宇文闡,是為北周靜帝。宣帝則稱天元皇帝。宣帝有多位皇后,其中首位名為楊麗華,乃是隋國公、上柱國楊堅的女兒。



影視劇中的楊麗華與宇文贇,圖/網絡。

宣帝宇文贇是個因壓抑而性格扭曲的孩子,很有些類似後來的楊廣和李承干,因此武帝駕崩之後初一上台便開始亂來。楊堅通過買通宣帝身邊的親信大臣,很快就掌握了朝政。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崩於宮內。宣帝一死,楊堅立即扶持靜帝入居正宮,自己攝左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假黃鉞是在朝廷上代行天子權柄,比使持節更高等級,實際上此時的楊堅就算不準備篡位也打算做曹操了。而且宣帝死於後宮,死的又很突然,當時身邊幾乎全是楊堅的人,宣帝一死,楊堅立即大權獨攬,因此宣帝的死背後大概是一場成功的政變,宣帝的「病故」或許只是一個朝廷想讓天下看到的結果,說楊堅是宣帝死後才被諸臣推上去的不過是一個藉口。)

楊堅以新皇帝的假外公的身份假黃鉞攝政,瞎子都知道他下一步要幹什麼了,消息傳到鄴城,手握強兵的重臣尉遲迥馬上舉兵討伐揚堅,關東州郡紛紛響應,整個山東(太行山以東)除沂州(治琅邪,今山東臨沂西)外,幾乎都為尉遲迥控制。不過這個時候,兩位北周重臣的支持令楊堅度過了難關。這兩人,一是李穆,二是韋孝寬。李穆當時鎮守晉陽,為雲代並地區的最高實權長官,掌握了大批精兵勁旅(毛漢光先生在《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中將河東以晉陽為中心的這一地區稱為東魏北齊政權的「核心區」,可見其重要性),他向長安表示效忠,拒絕了尉遲迥的邀請,因此尉遲迥軍無法由河北經雲代並地區進圖關中;而年逾古稀的老將韋孝寬,則為北周軍行軍元帥,歷時兩月討平尉遲迥(河東的汾河谷地是韋孝寬的基本盤)。



影視劇中的楊堅與獨孤伽羅,圖/網絡。

在此期間,北周皇室諸王數度試圖謀殺楊堅,都被其躲過。楊堅隨即對他們展開了殘酷的全面反清洗,幾乎將北周宗室諸王殺盡。

與很多傳奇性名將的宿命相似,七十二歲的韋孝寬在討平尉遲迥完成其歷史使命後的當年十一月去世。

不過這場戰爭中,高熲、楊素、梁睿、于仲文、宇文述等一大批後來赫赫聞名的重臣良將嶄露頭角,韋孝寬死後他們聚攏在楊堅周圍,一個新朝的執政班子已經蔚然成型……

韓僧壽、韓洪兩兄弟也跟隨在韋孝寬軍中(據《冊府元龜》),由於平定尉遲迥的功勳,韓僧壽晉升為大將軍,而韓洪晉升為上開府。

公元581年,春二月,北周相國隋王楊堅代周稱帝,國號為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此時距周武帝駕崩尚不足三年。

本年,我們未來的大唐衛國公,虛歲十一歲。隋文帝以其大舅和州刺史韓擒虎為廬州總管,鎮廬江。開始做滅陳的準備工作。

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本文作者:姜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GSBQm4BMH2_cNUg0l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