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院場公交車站北有一條巷子,唐朝時叫做芝草營巷,後來改名范莊前,沿用至今。巷子兩側有店鋪、民居、學校,中午路過這裡,還能聞到居民做午飯的飯香,生活氣息濃厚,很少有遊客來到這裡。
平時,巷子裡人來人往,抬起頭,能看到居民曬在外面的衣物。巷子裡有所景范中學,不說家喻戶曉,也得算是蘇州人最耳熟能詳的學校之一。
整個學校更像是蘊藏了書香的園林,自帶一種其他學校難有的氣質。校園東南角還有一口八角古井,長得不算精緻,卻是蘇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當真是符合蘇州人的理想,腹有詩書而深藏不露。
還是先說說這條巷子吧,全長348米,一眼就能望到盡頭,腳下是剛修繕好的石板路,沒什麼奇特之處,卻是范仲淹作出一番壯舉的地方—在這裡,他掏出積攢多年的俸祿,興辦了蘇州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義莊。
范莊前,意思就是「北宋重臣范仲淹故居范義莊的門前」。雖說蘇州有很多關於范仲淹的祠堂、紀念館,有以范文正公命名的蘇州大學文正學院,甚至你到了蘇州,一出蘇州站(南廣場),就能看到范仲淹的雕塑,顯然他早已和這座古城融為一體。
從范仲淹父親范墉去世,跟隨改嫁的母親去了山東,長大後開始自己的仕途,幾經輾轉,才回到蘇州。「只求複姓,別無他寄」,回到蘇州的范仲淹當時還是用了母親改嫁時的名字「朱說」,好不容易才重回范氏宗族,恢復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在這條巷子還叫做靈草營巷的時候,范仲淹就在這裡創建了范氏義莊,想要幫助族中貧困的人家。於是,義宅、義學、義田等一系列項目都實施了起來,占地足足有1000多畝。
在族中,有錢的人家就把錢拿出來辦義莊,族裡人每天都可以在義莊領口糧、衣料,可以住在義莊,你想不到的是,義莊還可以提供婚姻費、喪葬費和科舉費。
范氏義莊牌坊
所以說,范氏義莊規模大,涉及面廣,自成體系,之後就產生了義莊制度。義莊內部安排有管理人員,對族人有監督、約束、處罰的措施。范氏義莊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家族義莊和非宗教性民間慈善組織,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范氏義莊這種形式,在當時開了中國封建社會義莊制度的先河,也應了他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芝草營巷也改名為范莊前。
范莊前上的蘇式生活
元至正六年,郡守吳秉彝改義莊內的祠堂為文正書院,清咸豐十年,義莊、書院大部被毀。同治五年,義莊再次重建,已經不能恢復它原來的樣貌了。現在,范氏義莊僅存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就是原來范文正公祠的主體建築,在范莊前32號。
近代以來,范氏義莊的舊址先後成為崇范學校、景范中學、第八初級中學、第二十二中學、景范中學校址,現在就正在為景范中學所用。
路過校區,並沒有遺憾再也見不到舊時的范氏義莊,而是覺得像是義莊向現代的延伸,范文正公的靈魂氣魄,一直留在了這裡。
景范中學
在范莊前5號還有個五路財神廟戲樓(《吳門表隱》卷十一載:「五路財神廟在芝草營橋,向在橋上,明初建,甚小,僅丈許」),現在去到藏在巷內的「財府」,就只能看到門口的一根頂上蹲著一隻小石獅的石柱了。
小小的范莊前從出現開始就匯聚著大大的精神氣,不論范氏義莊的存在與消失,它都一直在這裡,留下范文正公走過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