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長矛才是最有效的陣列殺器,為何羅馬軍團的制式武器卻是短劍?

2020-06-05     看北朝

原標題:都說長矛才是最有效的陣列殺器,為何羅馬軍團的制式武器卻是短劍?

萬年看客如果說長矛是最有效的列陣殺傷冷兵器,而且羅馬軍隊也長於列陣,為什麼還要將短劍作為首要制式武器?

進一步說,假如步槍上刺刀在白刃戰中對大刀有明顯優勢,那麼古代各國的陸軍為什麼沒有普及短矛?

gameboy羅馬人是線式戰術,不是歐洲常見的方陣古代

莫德里德歐洲古典時期那種就是線式戰術,不是「方陣」

markgraf羅馬人最初是從埃特魯利亞人那裡學的山寨希臘方陣 然則被凱爾特蠻子豬突日慘了 卡米路斯改革為三列陣,再慢慢進化為中隊陣,這裡面也有薩姆尼特人的影響。

橫*****:刺刀超過一切冷兵器的源頭在於刺刀上面有一個槍管,短矛因為重量原因對抗長刀、狼牙棒之流重型冷兵器並沒有什麼優勢,不用說對抗長矛了。

品質:首先,帶刺刀的步槍重量本身就超過古代大多數制式重型冷兵器,另外,古羅馬標槍重達五磅,也不比長刀、狼牙棒之流輕,長度也更長。

矢鋒:這個,劍盾黨和長槍黨的腥風血雨又要開始了!

地鐵人:劍盾和長槍本身就是不斷進化又相互反超最後被刺刀終結的過程吧。

萬年看客:那麼能否通過短矛槍桿加配重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gameboy:直接用長矛就好了,這麼麻煩何苦來哉。

萬年看客我想長矛似乎不便一對一的近身格鬥,所以有這樣的想法。

極其不滿壓陣的後備兵不就是長矛麼。

無底深淵:看希臘文物中雅典和斯巴達重步兵留下的圖像,以他們所用長矛的長度而言,手握其中段投入近身格鬥中也不會吃虧。

脫殼穿甲彈:羅馬人的武器是從長矛過渡到短劍(共和國時期),後來又逐漸向長矛過渡回去(帝國)。

以我的理解,重裝步兵時代的羅馬人,戰術自然是希臘人那套,戰術思路的核心是用衝力突破對方的陣形,然後再造成大量殺傷,因此堆積陣形縱深和衝擊力、造成士氣打擊,要重於以個人劍術製造殺傷。重裝步兵之間,步兵交戰的殺傷效率是很低下的。

李維時代尚未換裝gladius短劍、主用Hasta矛的羅馬人,則是由於重裝步兵在義大利的複雜地理條件下的無法勝任而出現的,羅馬人的主要對手裡,凱爾特人以兇悍的衝鋒和劍盾戰術著稱,即使是密集結陣的重裝步兵也很難對抗這種衝擊;薩莫奈人同樣精於戰鬥之初的猛烈衝擊,儘管不像凱爾特人這樣有野蠻和狂暴的衝力,但薩莫奈人以較大縱深的縱隊隊形和集中的標槍火力強化其衝鋒效果,並以縱隊戰術獲得其國土所處的複雜地形上優越的機動力。

羅馬人需要以多重戰線的部署形式和初步的預備隊應用來對抗這兩個敵人在戰鬥初期衝擊上的優勢,因此出現了比較早的三線陣(BC4世紀中期);新的陣形需要更合理的組織形式,作為基本戰術單位,百人隊規模太小,指揮官無力直接控制那麼多戰術單位,因此步兵中隊maniple出現(薩莫奈戰爭時期,BC4世紀尾聲),同樣作為對薩莫奈人和凱爾特人大量使用的、衝鋒前投擲標槍戰術的回應,早期的pila出現.

然後就是波利比烏斯時期的軍團。因為戰術上要求吸收對方的衝擊力,在漫長的纏鬥中拖垮對手,重裝步兵時代的長矛和後來的hasta顯得低效,短劍更適合個人使用,所以開始以gladius取代hasta,這一過程存在反覆,最晚到BC225的泰拉蒙會戰里,第一戰線的青年兵/槍兵還覺得需要用長矛才能更好地抵抗凱爾特人的衝鋒,此後軍團就是劍盾手組成前兩道戰線了。gladius取代hasta的進程開始很早,但完成時間可以取BC225。

剛剛完成裝備改革的羅馬人,立即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和西班牙戰爭里吃夠了西班牙人的苦頭,步兵中隊被證明落後時代,羅馬人組織結構、指揮體系和戰術上都存在嚴重問題(似乎極少在國內論壇上有人提到BC3世紀~BC1世紀羅馬人步兵戰術上糾結的改革),坎尼會戰的失敗實際是由於這個而非瓦羅、保盧斯某幾個特定決定的鍋。

於是經歷2個世紀的陣痛,步兵大隊戰術取代中隊戰術。共和國時代的步兵戰術定型,並被延伸到帝國時期。

歸根結底,長矛被短劍取代的原因,是戰術單位的層面追求靈活性和機動性,造成陣形密度的鬆散化,這又導致較鬆散的隊形下不適合使用長矛,而是短劍更加高效,最後反饋到個人裝備上,以短劍取代長矛。

zi_: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gladius本身的長度也是在變化的。早期的gladius並沒有人們印象中那麼短,還有很重的西班牙短劍的影子,那種純粹的直線幾何風格的短劍是中期貨。一早一晚,短劍都更長。不同的武器,不同的戰術,這一點也是非常好玩的。

markgraf:求教大隊戰術和中隊戰術的區別到底在哪?

脫殼穿甲彈:這一點很有趣,有空會結合一些戰例,仔細寫一篇長文發上來,把中隊戰術向大隊戰術的改革,以及坎尼會戰的準確敗因這兩個問題,好好梳理一下,這裡只簡單說幾個重點:

1.戰術層面上:

大部分情況下,為人所熟知的棋盤陣,是中隊戰術時期普遍實行的。因為是以中隊作為最基本的戰術單位,前後戰線的部隊輪換要以中隊為基礎,所以戰線上保留的開口和空隙,是中隊與中隊之間的。

到大隊時代,中隊的戰術地位下降,位於中隊之上的步兵大隊成為基本的戰術單位,所有輪換都是以大隊為單位進行的。

所以,大隊本身保持了連貫的戰線,具體來說,一個步兵大隊的3個步兵中隊,現在是連貫展開的,中隊和中隊間不再保留空隙,而為了輪換部隊所需的戰線上的空隙,要麼可能是在大隊直接保留,要麼可能是壓根不保留,等到需要輪換時,再逐次將各中隊改變成前後梯次展開(類似於一個縱隊)。

總的來說,是以集中使用和大單位,代替了分散作戰和小單位。這種原則的確立原因,是因為BC3世紀開始,尤其是羅馬人涉足西班牙半島後,遭遇了與眾不同的戰術風格,西班牙半島的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伊比利亞人,相比此前羅馬軍隊熟悉的薩莫奈、凱爾特、希臘/迦太基和馬其頓式軍隊,更喜歡以鬆散靈活的小群戰術滲透對手戰線,或以步兵錐形陣達成突破,而不趨向於維持連貫綿密的戰線,這種作戰方式讓所有與西班牙人交戰的羅馬軍隊都感到不適應。

中隊戰術時代,為了方便預備隊運用所保留的戰線空隙,反過來被西班牙人輕鬆地利用了。

相比之下,中隊戰術在面對更喜歡維持連貫戰線的對手,比如馬其頓人時,就有相當出色的表現,但隨著BC3~1世紀間,這樣的「正規軍」對手越來越少,類似西班牙人這樣,喜歡大膽放棄陣形,以個人武勇和小群戰術解決問題的「野蠻人」對手越來越常見,逐步推進了大隊代替中隊(戰術上)的過程。

2.組織和指揮層面上:

很長一段時間裡,羅馬軍隊理論上維持著這樣一個這樣的編制和指揮結構

執政官或是其他軍隊主帥——軍團(這一級不常設指揮崗位,往往是臨時配屬)——軍團內的護民官(軍團內常設6個護民官,但他們沒有常設的崗位,往往根據實際情況到戰時才明確指揮權限)——步兵中隊(下轄兩個百人隊,由其中一個高階百夫長兼任中層指揮官)。

早年羅馬軍隊規模小,不過2個軍團,執政官可以直接指揮2個軍團,和12個護民官建立初步的指揮鏈,護民官作為中層軍官再負責下面的中隊,理論上是行得通了。

到中隊戰術暴露弊端的時期,羅馬人動輒能把8個甚至更多軍團扔到戰場上,還要加上類似編制結構的、同樣數字的同盟軍團,問題就開始產生了:羅馬軍隊的指揮體系里,中層完全是空的。

以坎尼為例,當天輪到指揮的瓦羅理論上要指揮8個軍團和8個同盟軍團,實際上很有可能這16個軍團分成了4個執政官軍隊(每支包括2羅馬+2同盟軍團),各有一個高級的指揮官負責,其中包括兼任的瓦羅本人,然後這4個執政官一級的高級軍官,每人要直接控制24個護民官,而後者都是臨時分派的,和各自的下屬單位缺乏默契,實際上,護民官真正起到中層軍官作用的例子很少,以至於BC197狗頭山一戰里,一個護民官主動行動的例子還要被拿出來突出表揚;若以固定的指揮崗位計,一個執政官軍隊的指揮者,實際上要負責120個羅馬和同盟步兵中隊的指揮,可見一斑。

這種可笑的指揮結構,把羅馬三線陣和中隊體系帶來的一切靈活性和預備隊運用上的先天優勢都抹殺了。

最大的問題在兩個,1:軍團實際上是作為一個行政單位,作戰上,軍團沒有自己的指揮班子,臨時配屬的軍團一級指揮官(如果有的話)沒法起到作用

2:同上,軍團和下屬的30個中隊間缺乏聯繫,護民官的軍事職責不明確,缺乏中層單位,對比希臘世界,繼業者軍隊的編制體系里,256人的「營」地位類似於步兵中隊,其上還有1000或1600人最為常見的「團」,再上面才是五六千人、可能涉及到多兵種合成作戰的一個基本戰術兵團。

羅馬人在類似團的這一級上是空缺的。

從BC3世紀開始,羅馬人實驗性地開始以3個中隊組成大隊,後來大隊這一級單位固定了下來。

到大隊軍團的改革完成,legatus軍團指揮官已經成為常設崗位,步兵大隊指揮官方面疑問多一些,有可能是由首席中隊長兼任(由於中隊的地位下降,指揮職責減輕,這種兼任或許是可能的),也可能使讓護民官來擔任,或者是另有專門崗位,但無論如何,軍團級和軍團——中隊之間這一級,兩級指揮關係明確下來了。

BC1世紀,蘇拉、盧庫盧斯、凱撒的軍隊,遭遇騎兵優勢對手的側擊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由於是多重戰線的部署方式,他們很容易就能夠從後備戰線抽出幾個步兵大隊,以出色的預備隊運用解決問題。

BC3世紀或者更早就幾乎沒有這種例子,這樣的區別,基本是就是指揮體系的低效導致的。

另外,大隊這一常設單位的產生,也方便指揮官把軍團拆分,讓部隊以大隊為單位進行獨立的作戰任務。

到帝國時期這一點尤其明顯,可以看到在羅馬帝國的時候,軍團更像是一個軍區司令部,而非單純是一個作戰部隊的司令部了(這也和國防政策有關),所以有的情況下可以看到,大隊和騎兵翼的隸屬關係,在負責某一防區的幾個軍團之間轉屬來轉屬去的。

MAOPI不是說羅馬人裝備短劍,還有冶金工藝的鍋麼

zi_同時期騎兵就在用長劍。

punishment:長矛方陣有個問題是一切都為接敵那一剎那的殺傷力服務。如果前面打成一團了,後排並不能像羅馬一樣替換捅累了的前排,只能等前排倒了頂上。

槍戰南京孔二姐:如果一人隔著一人排列還是可以的。

zi_:然而單純剛正面羅馬人被馬其頓剛成菊花殘......

國之柱石數王振:長矛陣在古典時代是進攻性的,而劍盾陣是防禦性的吧?在阿爾卑斯和黑森林地帶,羅馬人是比較畏懼主動進攻從而跟活力無限的日耳曼人混戰,而更願意依託防線進行防禦性的作戰?

莫德里德馬其頓人的長矛就是「鐵砧」,雖然同樣參與進攻,但是在戰術上是以正面頂住敵人為目的的

品質「鐵砧」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馬其頓人的騎兵數量並不多,只能作為打破敵陣的平衡用,真正殺傷敵人的主力還是長矛陣,所以說騎兵是斧頭,長矛陣是鐵錘更確切些。

莫德里德:我否認的是長矛「只」進攻,而不是說它「只」防禦。

國之柱石數王振希臘人是以長矛手為突擊力量吧,馬其頓的銀盾兵也是突擊兵力,只是矛沒有馬其頓基幹步兵長而已

大海航行靠三寶:羅馬人也直接用標槍上的呀!

莫德里德:蘇聯人那套有點錯誤的古代兵陣圖,其實可以很好地平衡劍和長矛的問題,問題是古典時期的人沒有這種想法。

脫殼穿甲彈劍盾完全可以是進攻性的,只是羅馬人願不願意這樣運用而已。事實上,羅馬人的劍盾要比長矛陣更加適合於進攻性的作戰任務。

同時期最常見和成功的兩種長矛陣:單手使用2.5~2.75米級dory長矛的的hoplite古典重裝步兵;雙手使用5.5~6米級sarissa長矛的馬其頓方陣步兵,都被證明在戰場上不具備羅馬人劍盾手那樣卓越的綜合作戰能力。

前者有可觀的突擊能力,但密集和連貫的陣形要求,使得它的機動性和對地形的適應性完全不足以適應實戰要求,最重要的,在BC3~2世紀希臘世界裡騎兵地位大大上升的背景下,hoplite沒有能力跟上騎兵進攻的步伐。

後者同樣是極端的密集陣,儘管在靜態的防禦和強攻行動里能展示出極其優秀的作戰能力,但即使是比重裝步兵裝備輕一些的它同樣缺乏機動性和靈活性,而且很難執行快節奏的突擊任務。

這使得馬其頓這個戰術體系里,進攻作戰的任務往往要交給騎兵完成,但古典時代騎兵的正面戰鬥力有限制,當面對對方的步兵時,反而需要兼具戰鬥力和機動性的步兵來擊敗——或者至少是牽制對方的步兵,來為騎兵的側擊創造條件,從部署上說,這就需要在軍陣的肋部——介於側翼的騎兵和中央的步兵大陣之間——部署一些承擔突擊任務的步兵。

目前來看,希臘世界所有原生髮展出的,「肋部」突擊步兵,都是失敗的,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長矛陣。

第一種,傳統的hoplite經常被用於執行這個任務,他們的突擊能力足夠,但機動性難以密切與騎兵協同,嚴格來說伊巴密濃達時代底比斯人的側翼重裝步兵別動隊,執行的就是這樣的任務,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時代的持盾衛隊也是類似的形式。

第二種,從BC4世紀開始出現輕型和中型的多用途步兵,為人熟知的輕盾兵也在BC3世紀開始重型化。這些單位在機動性上足夠,但缺乏出色的正面作戰能力,其中的代表包括BC3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thureophoroi(橢圓盾兵/長盾兵/槍盾兵)、重型化的輕盾兵/皮盾兵peltast,這些士兵的裝備往往是盾牌、標槍和短矛/短劍,往往不披甲或只披較輕的亞麻甲,儘管整體上有著相當不錯的作戰表現,但面對羅馬人的劍盾時,還是無法匹敵。

最後的一個思路,是輕型化的馬其頓方陣,比如BC3世紀晚期到BC2世紀中期,馬其頓安提柯軍隊中的peltast,儘管套用了輕盾兵的番號,但他們並不是輕盾兵,而是以8肘尺/3.6~4.5米的短長度型sarissa雙手長矛、縮小的金屬凸面重型盾牌(由馬其頓方陣士兵使用的74cm直徑版縮小至66cm直徑型號而來,仍是金屬表面的重型盾牌,而非輕盾兵使用的、更小更簡易的平面盾牌)為主要特徵,裝備上說,他們很接近於伊菲克拉底失敗的改革嘗試中出現的輕盾兵,巧合的是,後者也是借用輕盾兵名稱的非輕盾兵。

最後一個思路也被證明是失敗的,儘管機動性有所提升,但他們仍不像鬆散隊形的劍盾手那樣易於迅速機動,而且部分放棄了正面作戰能力。彼得納會戰中,馬其頓中央戰線中可能存在中央偏右的chalkspides幾個小團與右肋部的agema peltast幾個千人隊之間失敗的協同進攻,與羅馬人在右翼成功進行的騎兵—戰象協同進攻一起,成為彼得納之戰中兩個極其重要、但往往被歷史愛好者無視的影響因素。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BC2世紀中期,仍存在的兩個繼業者王朝,托勒密和塞琉西,都在其軍隊中以類似羅馬式的劍盾手取代了以上3種突擊步兵的地位。塞琉西軍隊很明確地在BC170後由了解羅馬軍事和政治制度的前人質,安條克四世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改革,在大量步兵單位——包括近衛部隊銀盾軍的半數——在內,創建了被波利比烏斯明確稱呼為仿羅馬式的劍盾部隊,並且在實戰中,出現了以劍盾手和雙手長矛方陣組成混合戰線的新戰法。

托勒密軍隊儘管沒有直接證據說明他們受到了劍盾手的影響,但可以確定的是BC2世紀中期,托勒密軍隊中開始大量出現裝備thureo橢圓盾(希臘世界中最接近於羅馬scrum方形長盾的同類)、和類似於gladius的雙刃短劍、很可能披掛鎖子甲的劍盾手,並且可以從一些壁畫發現,這種疑似仿羅馬的劍盾手,存在由一種裝備aspis大圓盾和傳統的希臘kopis反曲劍、披掛亞麻甲的過渡形態劍盾手。

歡樂原始人:樓主 聽說過郎基奴斯矛嗎?

品質我覺得羅馬軍團的裝備可以說是多用途的,可攻可守,又同時具備輕重步兵的功能,機動性也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lK8hHIBd4Bm1__Y2m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