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導讀:近期發表於Thyroid雜誌的一項全國性(韓國)回顧隊列研究表明,甲亢是兩種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並且女性較男性風險更大。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在高碘地區患病率約為0.3%-0.5%,甲狀腺激素過高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如心率上升、收縮壓上升、壓差增加等。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甲亢可能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以往評估甲亢與MI或卒中之間的關係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未對單個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適當調整。並且,儘管吸煙是甲亢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減輕是甲亢患者的常見症狀,但僅有少數研究將吸煙和BMI作為混雜因素進行了分析。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已報道的甲亢與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風險的相關性是否歸因於甲狀腺激素介導的心血管危險因素變化,混雜因素(吸煙和BMI)或甲狀腺激素過量本身。甲亢與心肌梗死(MI)或卒中之間的關係尚未完全闡明。
為此,來自韓國的科研人員,進行了一項全國性的回顧性隊列研究,探究了甲亢患者心肌梗死、卒中的發生風險,以及心血管死亡風險。本項研究的數據來源於韓國國家健康保險資料庫,甲亢組納入了59021名甲亢患者,對照組納入了1180420名經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健康參與者。主要研究終點為MI、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首次發生。此外,還評估了兩組參與者發生上述心血管事件之後的死亡率差異。
甲亢與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風險增加顯著相關
在納入的59021名甲亢患者中,女性占比62.2%,確診時年齡>50歲的占比46.1%。相比於對照組,甲亢組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吸煙率更高,但肥胖和高膽固醇血症比例相對較低。
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甲亢組MI、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分別為0.72/1000人年、1.86/1000人年和0.41/1000人年。與對照組相比,甲亢組有更高的MI和缺血性卒中的累積發病率,並且兩組累積發病率之間存在恆定的差異。
圖1 K-M曲線:心血管事件累積發病率
甲亢是MI、缺血性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對所有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調整後,發現甲亢與MI和缺血性卒中風險增加顯著相關,發生MI和缺血性卒中的HRs分別為1.16(95%CI 1.03‐1.30,P<0.001)和1.12(95% CI 1.04‐1.20,P<0.001)。出血性卒中風險,兩組無顯著差異。
甲亢引發的心血管風險,女性高於男性
研究人員對年齡、性別和BMI進行了分層分析,發現甲亢患者MI和缺血性卒中風險的增加在女性、年齡較大(≥50歲)和非肥胖(BMI<25kg/m^2)的甲亢人群中尤其顯著。在男性、年齡較小(<50歲)和肥胖組(BMI≥25kg/m^2)中未觀察到這種關聯。
圖2 對三種心血管事件的亞組分層分析結果
發生心血管事件後的5年生存率,甲亢組略低
在經歷過心血管事件的參與者中,科研人員觀察到甲亢組生存率相比對照組呈下降趨勢,但未達到顯著的統計學差異。發生過MI、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甲亢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78%(對照組:83%)、80%(80%)和58%(67%)。
圖3 K-M曲線:心血管事件後的累積生存率
發生心血管事件後的死亡率,兩組無顯著差異
發生心血管事件後的死亡率,兩組無顯著差異:在對Charlson合併症指數和基線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調整後,相比對照組,甲亢組發生MI、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後患者的死亡率HRs分別為1.11(95%CI 0.86‐1.43,P=0.44),0.89(95%CI 0.75‐1.05,P=0.16)和1.13(95% CI 0.88‐1.47,P=0.34),兩組無顯著差異。
本文小結
本項研究發現,獨立於心血管危險因素,甲亢與MI和缺血性卒中風險增加顯著相關,這種關聯在年齡≥50歲、女性和非肥胖者中尤為明顯,而出血性卒中風險兩組無顯著差異。此外,雖然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差異,但與對照組相比,甲亢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後的存活率通常較低。因此,對於具備以上特徵的甲亢患者來說,更需要關注心血管疾病風險。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Kim HJ, Kang T, Kang MJ, Ahn HS,et al.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hyroidism: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Korea.Thyroid.202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BP4xXABgx9BqZZIic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