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小說公眾號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會在我們的公眾號里讀到關於各種奇異的生命形態的科幻小說:
關於被外星人改造出來的,以前只在童話中出現的美人魚;
宇宙中偽裝成人類的酒吧,以引誘和吞噬人類為生的賽博生物;
某個起源並進化於遙遠的太空星球,以石頭形態存在的矽基生命社會……
人類對奇異的生命形態的想像,有著悠久的傳統,遠遠超過科幻的歷史。
畢竟,早在上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跟各種其它生命打交道,依靠對它們的了解存活下去,當人類有了語言和想像能力,很快就產生了這種需要:
到更遠的地方去,去發現和了解從前不知道的生物。
在各種轉述和書寫中,許多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幻想生物誕生了。
世界各地文明早期,都有關於這些幻想中的生物的記載,廣泛存在於神話、史詩、民間傳說、博物記錄中。
例如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中的奇美拉、半人馬,又如中國的《山海經》《莊子》中的畢方、鯤鵬……許多奇異生物的形態,至今活躍在今天的幻想類影視、遊戲、動漫產品中。
奇美拉,《魔獸世界》
不過,儘管這些幻想生物的視覺衝擊力很強,資深的科幻迷們也許還是會有點不屑一顧:這些幻想生物,不過是已有的各種生物的身體特徵的拼接和變形嘛,一個頭和三個頭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要看真正在科學機制上有創新的新物種!
關於生物種類和特徵的研究,在西方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叫做博物學,對應的英文為 natural history,此詞組來源於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
學者們走訪四方,收集資料,把人已知的物種記錄並分類,這門學問的代表人物有亞里士多德、布豐、林奈、居維葉、拉馬克、達爾文等。儘管這是一門嚴肅的學問,但在這些博物學家的著作中,許多生物是使用的前人轉述的資料,所以一些奇異的生物,誰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就好像那個時候地球還沒有被人類完全探明,所以那時的世界地圖上的空白區域,總是用一些奇異的怪獸圖畫來填充。
Olaus Magnus/Public Domain
那時候科幻小說已經誕生,人們開始想像在遙遠的島嶼、森林、地下、海洋和其它星球上的生命。在很多作品中,這些生命跟神話傳說中並沒有太大差異,只是對已有物種的變形。例如在19世紀中期,人類對於火星想像的熱潮中,那時的幾部早期科幻小說里,火星人的形態跟地球人差別並不大。
然而跟科幻小說一起誕生和流行的,還有一股強大思潮,那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人類開始了解到,物種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會進化出何等奇異的樣貌和生命機制。這不是幻想,而是科學現實。
最早在自己的作品中實踐了進化論,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異種生命的,大概是威爾斯。他於1895年《世界之戰》中,根據人類用望遠鏡觀察到的火星的荒涼地貌,設計了專門吸血的三腳火星人的形象,成為了一代人的夢魘。
在後來的《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類》中,他還仿造地球上螞蟻,蜜蜂等昆蟲的社會結構,設計了一個高度分工進化的月球人世界。
人類科學進展的每一步,對於新環境和生物機制的發現,都給了科幻作家新的靈感。他們把這些發現與幻想元素相結合,不斷製造新的生命。
當阿瑟·克拉克了解到木星是一個氣體星球時,他就在《與美杜莎相遇》中設計出了木星上的氣體生命形態。
"A Meeting with Medusa"
Playboy Magazine, December 1971
artwork by Martin Hoffman
而當他看到海洋生物學領域的新聞,生物學家們在深海發現了不依賴於氧氣的厭氧生物時,他立刻將這個機制應用在了《2010太空漫遊》里的外星甲烷海洋生物上。
人造生物和自然進化生物的差別,在科幻小說中也逐漸模糊起來。當計算機科學迅速分發展,人工智慧領域布頓有新的突破時,科幻作家們也明白了,宇宙中也許存在著和地球碳基生命完全不同的矽基生命,它們也許有一個造物主,也許是自己進化出來的。
不過,誰又敢斷言說,地球生命沒有一個造物主呢?
以下推薦一些關於奇異生命形態的科幻作品。
維恩鮑姆《火星奧德賽》
這部193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是描寫火星生命的里程碑之作,作者在這部作品裡,通過登陸火星的探險者的視角,描繪了他所見到的好幾種極為奇妙詭異的火星生物。
長得像鴕鳥的外星種族,用最簡單的語言和公式,跟人類艱難地進行文明的溝通;
純矽基的看似沒有生命的石頭,卻能夠不斷複製自己跟外界交互……
弗諾·文奇《深淵上的火》
這部作品把宇宙分成了三個界區,寫了大約有十幾種不同的物種,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出於「爬行界」的低等生物「爪族」了。
對於這個物種來說,個體還是群體是很難區分的。通常是5-10個個體構成一個群體生命,每個個體沒有獨立的智能,通過頭部鼓膜振動溝通思維,實現群體智慧能力。對於群體生命來說,每一個個體相當於它的一個器官,是可以更換的。因為戰爭等原因,每個群體生命經常會失去自己的某個個體,或者奪取新的個體,新個體會經歷一個混亂的過程,甚至可能導致排斥,引起群體解散。
丹·西蒙斯《海伯利安》
作為太空歌劇的經典,《海伯利安》中涉及宇宙各星球上許多奇異的生物,比如第四部《安迪密恩的覺醒》中,生活在令人恐懼的氣態行星上的巨型透明烏賊,巨大,優美,而又充滿智慧。
特德·姜《呼吸》
講述了一個以「空氣為生命之源」、動力來自於存儲有高氣壓的肺的生命。文章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一個密閉宇宙中文明的滅亡。
主人公作為這個族群的生物學家,打開了自己的腦殼,發現了大腦運行的機制在於氣流,記憶是氣流的流動。
劉慈欣《山》
《山》以外星文明自述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完全誕生於行星內部的機械文明的起源、發展和探索道路。
它們的肌肉和骨骼由金屬構成,大腦是超高集成度的晶片,電流和磁場就是它們的血液;它們以地核中的放射性岩塊為食物,靠它提供的能量生存。
這個生命完全是自然進化而來的,和我們有著不同的發展道路,它們很早就知道了電磁定律,但是很晚才知道力學定律。
王晉康《水星播種》
人類科學家製造出的一種可以自我複製的矽基生命,只有變形蟲的尺寸,依靠太陽能獲得能量,必須生活在500度的穩定液態金屬中。人類把這種生命投放在了水星上,一千年萬年後,這種生物進化出了文明,並進入了一個宗教社會形態。
關於奇異生物的科幻小說,實在是太多了。
如果你有讀過的印象深刻的作品想要分享,歡迎發到評論區里來。
作者 宇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