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節點,中國人用抗日勝利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強大的團結力量,既維護了中國的尊嚴,也打出了中國人的骨氣。中國人在強敵面前從未想過妥協和退縮,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堅守,我們才能獲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而在這勝利的背後,我們亦付出了許多,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妻子、丈夫、兒子都為了護國而壯烈犧牲,戴安瀾便是其中一員。
戴安瀾是安徽無為人,黃埔三期畢業。因為屬於蔣介石的嫡系,而且戴安瀾又在崑崙關戰役中立下過重大戰功,所以深得蔣介石信任。1941年12月,中國遠征軍成立。戴安瀾當時的身份是200師師長,而200師是當時國內唯一一支機械化部隊,武器裝備先進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師。1942年,戴安瀾率領200師跟隨杜聿明的第五軍遠征緬甸,他們雖然取得了同古保衛戰這樣重大的勝利,但是遠征軍最終因為多頭指揮而失敗。
遠征軍第一次遠征失敗後,戴安瀾所屬的200師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的指揮下負責斷後。1942年5月,戴安瀾在撤退的途中不幸被日軍包圍,戴安瀾將軍在突圍時被機槍射中胸部與腹部,身受重傷壯烈殉國,年僅38歲客死異國他鄉,令人心痛。那麼在戴安瀾死後,他的家裡人都過得怎麼樣呢?
據悉戴安瀾家裡共有四個孩子,三男一女,長子名為戴復東,也有稱他戴覆東的。「覆」意味著覆滅的意思,而東則意指東瀛,也就是日本。當時戴安瀾給長子取這個名字的用意很明顯,可惜戴安瀾將軍最後卻沒有看到日本戰敗的那一天。戴復東因為父親的關係,大學畢業後一直想做點對國家有貢獻的事,故而進入了科研領域,成為了一名科學家。他主要工作為建築方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當之無愧的學霸。
戴復東的弟弟也就是戴安瀾的次子名為戴靖東。這個名字也暗藏深意,「靖」有平定的意思,也是寄託了中國能夠早日打敗日本,獲得抗日勝利的美好願望。戴靖東從小也是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後來還被南京理工大學聘請為教授,晚年他移居美國。
三子戴澄東雖然沒有進入軍界,但是卻走入了政界,而且他的仕途發展還不錯。這麼多個孩子裡,他是唯一一個進入政界的人。戴澄東曾擔任過江蘇省水利廳副廳長以及江蘇省統戰部副部長等職務。
戴藩籬是戴安瀾的獨女,雖然是女兒身,她卻最有父親的風骨,自幼就立志要當一個軍人。後來她通過重重選拔成了解放軍的一員,雖然主要做的是文職,但她對每一份任務都很認真。
戴安瀾將軍的幾個孩子各有各的特色,他們雖然職業不同,但都是社會的棟樑之材,為推動國家發展作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雖然如今是和平年代了,但是我們萬萬不能忘記那些曾豁出性命保家衛國的英雄人物。戴安瀾這個名字不該只有他的幾個孩子記住,我希望不管再過多少年,他都會是一個家喻戶曉的英雄。
參考資料:
《戴安瀾傳》戴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