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林老街--古林鎮

2019-09-13     寧波記憶

古林,又名黃古林,舊稱黃公林,據說西漢大軍事家張良的老師黃石公其晚年隱居於此,一心一意為民治病,後人專門造了一座廟紀念他,並取名漢黃公林廟,黃古林這個地名也因此而來,黃古林是聞名中外的草蓆之鄉,也是鄞州歷史上四大重鎮之一,2016年9月,劃歸寧波市海曙區,水網縱橫交叉,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古林老街依河分南北兩街,老街上各式店鋪百餘家,草蓆行也有四五十家,如今,這些百年老店都已關門息業,不過老街的整體格局保存完好,老街上有:黃公林廟、五港橋、九獅橋、街心戲亭(區文保單位)等古建築群。

古林老街

古林老街

老宅上的標語

「為人民服務」

老宅上的標語

黃公林廟(區文保單位),清代建築,據記載:廟本祀黃姑,康熙間毀於火,咸豐九年重建,改祀漢夏黃公。光緒二十九年重修。這座規模堪與寧波市中心的城隍廟旗鼓相當的古廟,曾經聞名遐邇,由門樓、前廳、中廳、後廳、戲台組成的四進建築。

黃公林廟(區文保單位)

黃古林戲亭(區文保單位):在緊鄰黃公林廟的資善觀外,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建築,四條方形的削角石柱,與一般涼亭不同的是在石柱上鑿有孔槽,用作支架台板,戲台下仍可通行人,戲台的東、西街上和傍河陸地及水面上,都可觀賞演出。

石柱上刻有捐助人的姓名

石柱上刻有捐助人的姓名

古林九獅橋(區文保單位):位於古林老街,原稱黃古林橋,重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原為單孔石樑平橋(現橋欄橋面是從古林戴家村整體移來的槎湖三橋),望柱上4隻不同形狀雕刻精細的石獅,其中還鐫有伏背、拖尾、纏腰、昂首、抱足等神態各異的5隻小石獅,因橋上趴著九隻石獅而得名。

這是戴家村的槎湖二橋,九獅橋的橋面橋欄跟這個一模一樣,戴家村原來一共有五座橋形一樣的古橋:槎湖一橋、槎湖二橋、槎湖三橋、槎湖四橋、槎湖五橋。

九獅橋

九獅橋上的石獅

五港橋(區文保單位):位於黃古林老街西端,其兩側分別有兩三條河流交匯(故稱五港橋),為三孔石拱橋,始建於明天順八年(1464),由黃古林戴氏望族,寧波知府戴浩出資興建,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重修者為戴浩後裔戴鰲,並更名為「資善橋」,與隔河的資善觀同名。同治八年(1869)再修時,復名「五港」,橋的兩邊各雕一對鎮水鰲頭,中孔上方刻「五港橋」橋額,橋欄四端各置石雕坐獅一隻。

前方為古林老街

中孔上方刻「五港橋」橋額,落款「同治八年里人重修」

洞築三環月印圓

河分五港源流大

波心倒映開金鏡

水面橫飛落彩虹

古松木樁

古松木樁

老街旁的古建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azFMG0BJleJMoPMb2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