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少小夥伴還記得,
曾經有這麼一個形容驚訝的網絡詞語:
大吃一鯨。
這種網絡詞語給人一種俏皮又歡快的感覺,
但如果換到日本人口中,
卻可能讓人感覺到一絲殘忍,
因為眾所周知,日本人真的吃鯨魚。
在日本,
你可以找到不少關於鯨魚肉的食品,
比如說鯨魚肉刺身、鯨魚肉壽司卷、
鯨魚肉沙拉、鯨魚肉咖喱、鯨魚肉罐頭等等。
吃鯨魚在日本似乎是種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對於不少其他國家的人來說,
這實在難以接受。
其實歷史上,
不少國家都有捕捉過鯨魚,
或者側面和鯨魚打過交道。
但那會很多人不是想吃鯨魚肉,
而是為了鯨魚身上的某種分泌物,
人們將其乾燥後製成了一種高級香料:
早在漢朝時期,
中國人就在海邊發現了龍涎香,
並開始將其作為一種高級香料,
甚至成為了宮中嬪妃最愛的奢侈品之一。
而在公元前18世紀,
巴比倫、亞述和波斯的宗教儀式中,
所用的香料中就有龍涎。
古希伯萊婦女還把龍涎、肉桂和安息香,
浸在油脂中做成一種香油脂塗在身上使用。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
人類其實很早就和鯨魚打起了交道,
但回顧歷史,
我們也幾乎看不到有任何一個國家,
像日本這麼痴迷鯨魚肉,
不顧各國反對就是要捕鯨。
甚至曾經有日本人公然聲稱:
但這句話的問題在於,
鯨魚沒有像袋鼠那樣在日本泛濫,
甚至日本人常常還跑到其他海域去捕鯨。
而當你以為日本人。
真的愛吃鯨魚肉愛到發瘋的時候,
他們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你:
早在2006年就有數據顯示,
在日本,只有4%的人常常吃鯨魚肉,
9%的人偶爾吃,53%的人沒有吃過,
33%的人永遠不準備吃。
而在現代日本料理中,
鯨肉也是非常邊緣化的食材,
就連東京都曾一度只有一家鯨肉料理店,
大量鯨肉被長期儲存在冷庫無法處理。
首先對一些日本人來說,
吃鯨魚是一種歷史文化,
需要去傳承和保護,有史料記載,
早在公元712年,
日本人就向神武天皇供奉鯨肉。
到了1606年,
日本人就開始有組織地捕捉鯨魚,
再到了現代,
不少日本人將捕鯨視為一種本國的傳統文化。
其次對另一些日本人來說,
鯨魚肉相當於他們的憶苦菜,
是一種情懷。
因為日本資源匱乏,
所以他們自古就極其依賴海洋漁業,
而到了二戰時期,
食物嚴重短缺的日本人更是瘋狂捕鯨,
光是1938年到1939年短短一年間,
就捕殺了2665頭藍鯨、3344頭長鬚鯨,
以及883頭座頭鯨和647頭抹香鯨。
而在二戰後,
更加貧窮的日本人連飯都吃不上了,
這時廉價的鯨魚肉成為了優質蛋白來源,
更一度成為中小學午餐標配,
最終成了戰後幾代日本人的記憶。
最後對日本人來說,
不捕鯨可能生活不下去,
因為他們實在太窮了!
這裡的窮更多是指他們資源的匱乏,
要想發展經濟,必須想盡辦法。
在日本,而如今鯨魚肉算是一種奢侈食物了,
鯨魚尾部的瘦肉每公斤高達6000日元,
普通瘦肉通常2600日元,
上等皮每公斤為3300日元。
同時鯨魚皮可以做名貴皮包,
骨頭可以做高級藥品,
所以儘管吃的人少,
鯨魚肉依舊為日本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因為這些原因,儘管一直被批判,
日本人還是在想盡辦法捕鯨,
雖然他們表示,
不會捕殺例如藍鯨一類瀕危的品種,
在確保不會對種群和生態,
進行不可逆影響的情況下,
只捕殺少量小鬚鯨。
但在大多數人看來,
這依舊是不值得鼓勵的文化和行為,
誰也不能保證,這種捕鯨行為,
是否會在未來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