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波動、私募遇阻,知名機構稱:投資未來,企業要關注這四個趨勢

2022-06-13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市場波動、私募遇阻,知名機構稱:投資未來,企業要關注這四個趨勢

文:錢麗娜 石丹

ID:BMR2004

貝恩公司連續發布10餘年的「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報告」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的募資創下五年新低。安永2022全球CEO調查報告也顯示,全球CEO併購交易的意願在2022年有所回落,中國企業的CEO對於併購的渴望也有所降低。在烏克蘭局勢、中美關係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這些變化揭示了一個怎樣的宏觀環境?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有哪些是確定的發展方向?

市場波動,私募基金遇阻

雖然市場在觀望,但是,有一些賽道還是存在提前投入的機會,比如某些新能源賽道、先進位造賽道等。

貝恩公司最新發布的《2022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報告》顯示,2021年的投資交易額創下10年新高,達到1280億美元,但是以2021年6月30日為界,上半年、下半年的投融資情況處於兩極分化的狀態。

從募資水平看,雖然2021年與2020年大致持平,但分季度看,2021年第四季度是一個非常低的季度,募資量大幅下降,創下五年新低。2022年第一季度募資速度放緩的跡象依然明顯,出現了頭部效應,只有歷時長、能夠持續為LP(有限合伙人)提供優質回報的GP(普通合伙人)才能夠募到資金。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浦曉穎的觀點認為,鑒於當前的情況,不少LP處於觀望之中,有很多募資可能會往後推遲。

受地緣政治和疫情的影響,2021年第四季度,私募基金通過IPO退出的途徑變得困難,特別是赴美IPO募資量在2021年下滑較大,但是私募基金之間買賣資產的交易在增加。浦曉穎說:「企業赴美IPO的路受阻後,是回中國香港上市,還是只能在私募基金之間交易,從私募退出的角度看是有一定的壓力的。」

從市場交易價格來看,2021年處於較高位,僅次於2016年。中國EV/EBITDA(企業價值倍數)的平均值相對亞太區的中值要高得多。浦曉穎說:「一級市場的交易價格上漲,二級市場自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維持在一個低位,從而形成一、二級市場的價差,因此,買方賣方在價錢上達成一致就變得沒有那麼容易。」

針對私募市場出現的狀況,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和兼并收購業務主席周浩判斷主要是有三點原因:

首先是近兩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在做結構性調整。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了較多的政策調整,導致投資人在政策不明的情況下暫緩行動;此外,以往的賽道、投資方向和政府支持的產業也有一定的調整,往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也會對各路基金產生影響。

其次,過往幾年估值壓力和競爭壓力都非常大,當資金減少時,估值會進行調整,但是私募退出確實存在一定的壓力,這與中國的政策以及美國和其他資本市場之間的政策有一定的相關性。

第三,從宏觀經濟來看,烏克蘭局勢對全球供應鏈和全球的不確定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各種因素都對中國的宏觀經濟產生了挑戰。這些都導致GP以及LP都採取了一定的觀望態度。

周浩說:「雖然市場在觀望,但是,有一些賽道還是存在提前投入的機會,比如某些新能源賽道、先進位造賽道等。」

在企業併購意願方面,根據安永《2022全球CEO調查暨併購交易市場回顧》,中國CEO併購交易的意願在2022年比2021年有所回落,從57%降到52%,中國企業的CEO和領導者對於併購的渴望降低。這份統計來自2021年11-12月兩個月安永訪談的全球2000多位CEO,其中有超過130位是來自中國14個行業的CEO。相關的問題涉及併購的信心以及對轉型、戰略、趨勢的看法。

安永大中華區交易與資本運營主管合伙人衛濱認為,併購市場的情況在2021年有很大的飛躍,交易金額從2020年的3.4萬億美元,猛增到5.5萬億美元,增長了62%,創下了2007年以來的新紀錄。上一次歷史紀錄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創下的4.1萬億美元。2021年科技領域的併購獨領風騷,交易額達到了1.5萬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84%。

探究背後的原因,衛濱說,安永根據歷史經驗,在2020年疫情暴發後對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試圖尋找兩次事件中的相同點。結果發現,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那些提前布局、藉助併購搶占賽道的企業,後來在財務、經營上的表現優於相對保守、猶豫的企業。

挑戰在前,機遇不失

中國這幾年處於產業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家引導的產業未來會存在很多投資的機會。

2021年全球交易併購市場,科技行業獨領風騷。衛濱說,「從全球數據來看,約80%的併購交易來自於TMT、先進位造和運輸、醫療與生命科學,以及消費品領域四大板塊。TMT無論從交易金額還是交易數量都是獨領風騷。全球醫療行業很熱,但是一般專注於中小型規模企業,以技術交易為主。」

私募領域的情況也類似,貝恩公司研究發現,2021年6月底之前,電商、線上服務的交易比重較大,但是到下半年,受政策引導及地緣政治的影響,大量的投資被吸引到了半導體、汽車出行、再生能源、公用事業等領域。

周浩則認為,中國這幾年處於產業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家引導的產業未來會存在很多投資的機會。雖然消費類行業目前由於估值或增長的問題,時機未必好,但是其上遊行業,無論是生產製造,還是提供支持的2B服務、SaaS行業、軟體行業等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整體市場不確定的情況下,需要去尋找有增長潛力的投資機會。」

在對比過去五年私募投資的數據後,貝恩發現,軟體、SaaS、人工智慧、半導體及產業鏈上的一些部件以及醫藥和生物科技行業在整個交易額中的比重明顯上升。

對此,浦曉穎的建議是,在應對環境變化時,首先要考慮受益於政策的行業,其次要中立、客觀地評估監管的風險,第三是通過併購、成本優化等方式,對被投公司做進一步地提升,同時也要探索其他的退出途徑,包括赴港IPO,以及同其他的私募基金和戰略投資者之間的買賣交易。

那些受益於政策的發展領域主要有:大眾消費品、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風力、水力、太陽能等事關國家戰略的項目;新材料領域有關電池、儲能、集成電路等方向的產業;受數字經濟影響利好的軟體和人工智慧產業,同時也在發揮國產替代的作用;IT能力欠缺的大企業和傳統行業,在硬體數量和雲應用的快速推動下IT服務將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先進位造業、工業機器人等行業將彌補中國老齡化以及本土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短板。

在併購領域,安永的調研結論是,68%的中國CEO預期跨行業併購將在2022年增加,這是重塑商業模式的方法之一,以此獲得技術、人才和新的生產力。

安永-博智隆大中華區主管合伙人關文俊說:「CEO看好併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行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零售需要科技,保險邁向醫療,競爭對手從不同的方向進入企業原先所在的領域。」

2021年亞太併購市場呈現很好的復甦活力,大中華區保持增長的主引擎地位。2021年亞太區的交易金額達到了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全球為5.5萬億美元。全球及亞太市場都是創紀錄的高速增長。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吸引外資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15萬億人民幣,實現近年來首次兩位數的增長,高科技產業引資占比超過30%。交易量的猛增,以及高科技作為獨領風騷的特點,在中國、亞太都是一個普遍的特徵。

2021年,大中華區的併購交易以境內交易為主,交易量占比達到86%,為5250億美元,衛濱說:「近三年大中華區境內交易始終保持高位。2021年大中華區的交易集中在科技、先進位造與運輸、能源領域,與亞太區和全球基本保持同樣的主題。」

對策及建議

中國的經濟體量及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作為一個投資者若想獲得穩定的回報,中國是一個不能不參與的重要市場

浦曉穎認為,雖然目前私募投資有所下滑,但是美元LP其實是會把錢分攤到不同的籃子裡,既有成熟市場也有新興市場。

未來私有化回國上市的股票會越來越多,這對私募股權基金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買入機會,但是需要考慮從價值增值的角度,按照全新的市場環境和監管要求把企業做大做強,才能在退出時獲得一個好價格。

浦曉穎說:「中國科技產業和投資基金原來靠的是燒錢的打法,當未來投資減少,其實是在倒逼這些公司去更好地盈利,商業模式會轉向精耕細作。這是市場走向成熟的一個節點,也是未來健康發展的方向。」

「由於不同地區的投資者對中國的態度不同,像中東、東南亞地區的LP對中國的投資熱情其實是在增長的,因為他們自己也存在著資產配置的問題。」周浩說,「中國的經濟體量及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作為一個投資者若想獲得穩定的回報,中國是一個不能不參與的重要市場。」

另一個需要重要關注的領域是ESG。關文俊說:「中國70%的CEO將ESG置於核心發展戰略,這是全球的趨勢。」

究竟是哪些驅動因素在驅動CEO重視ESG?關文俊認為有以下幾大因素。

因素一,短期政策的支持。2021年,中國把「碳中和、碳達峰」納入「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的遠景目標中;

因素二,證監會發布新規強化ESG信披;

因系三,消費者意識的提升。他們追求低碳生活,購買新能源車,關注植物肉,這些都會推動企業轉型;

因素四,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會關注與綠色相關的科技創新。

當考慮到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成本投資,關文俊認為,「CEO們在面對投資人時會有一定的壓力,涉及到投入的成本如何回收,以什麼為標準等,現在成功案例不多,人才要慢慢培養,科技要慢慢成熟。」

投資未來,技術展望2022

在一個開放、融合、共治的環境中,企業應該行動起來,提前布局建立生態、培養人才、占領行業空白,從而成為行業變革的領軍者。

無論貝恩公司的私募調研還是安永的全球CEO調查,這些調研均反映出科技領域在未來發展中重要性。對此,企業要做好前瞻性布局。

在連續22年的技術展望發布中,埃森哲已經數次驗證其技術預言。

2013年埃森哲曾前瞻性地提出了「商業全面數字化」;2013-2016年埃森哲強調技術將會成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2016-2018年,當技術高歌猛進時,埃森哲提出技術要以人為本;2019-2021年,提出技術是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

2022年,埃森哲在《技術展望2022》中提出的技術趨勢,則聚焦於未來十年對世界產生影響的技術。它們分別是:

趨勢—,未來網絡,網際網路正在被重塑。元宇宙與Web3.0 將改變虛擬世界的底層構建和動作模式,數據所有權將重塑網際網路的消費和生產關係。

埃森哲認為,元宇宙只是過去所運用的技術的一個綜合體。在元宇宙中,雲、人工智慧、擴展現實、區塊鏈、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物聯網,這些都是構成元宇宙最基本的要素。

在應用層面,目前元宇宙主要集中在遊戲或者是某些消費場景,但其實企業內部的一些基本運營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連接的落地場景會非常多,因而,元宇宙更像是連接了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當兩者耦合後,會湧現全新的商業想法,將在未來若干年顛覆今天的生活。

回顧歷史,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誕生,當時只能單向讀取信息,10年後網際網路發展出交互功能,如今微信及眾多的工具脫離了瀏覽器才能上網的時代。接下IoT技術將推動萬物互聯的時代,實現智能家居、無人駕駛等場景。數據互聯、人機互聯將孕育出巨大的商機,而多元宇宙的興起也會催生更多的商機。例如寶馬的數字孿生工廠通過雲、數字孿生以及邊緣計算等技術,把不同的地理位置進行無縫連接,使得在世界不同地方的專家都可以調試指導。

趨勢二,編碼世界:現實與虛擬世界將逐步實現代碼融合。物理世界走向可控制、可訂製和自動化,萬物皆可編程。

當萬物皆可編程時,很多應用將變得更為個性靈活。日本島津製作所開發的技術可以讓消費者通過編程來定製服裝材料,這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嘗試,需要評估所有的材料特性,消費者最終需要的都是一些易被理解的應用,比如柔滑的面料,而程序則需要進行自動的物料配比,從而獲得消費者想要的材料感受。

這些技術的實現其實是基於物理的連接、設備的連接、體驗的連接,未來這些技術將有很大的突破。

此外,新舊互聯也有兩大差異,一是表現在體驗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無縫連接。耐克開發有Nikeland,提供虛擬的服裝鞋帽,將物理世界的一舉一動映射至虛擬世界;二是體現在數據權上。一些數據的所有權交給個人而不是放在平台上。

趨勢三,虛實共生:合成內容的「真與善」。仿真技術與合成現實使得人工智慧性能和算力大幅提升。

虛實共生的多元宇宙中,虛擬物要有真實感,比如訓練銀行使用的電話機器人更接近現實的表達?此外,在人工智慧里還要考慮數據是否真實或者是否為善。

趨勢四,無限算力,計算新紀元將重塑行業未來。未來將有三類新型計算機:高性能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

虛擬物品真實化將對計算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IDC發布報告稱,目前產生的數據,只有10%被應用於分析或者是機器學習,而從2020-2025年,數據量將翻3倍,所以如何確保數據被充分利用是一個課題。

高性能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到底誰能勝出,支撐構建多元宇宙,目前還不得而知,也不排除未來有全新的計算方式。隨著多元宇宙的興起,當算力成為剛需時,有了市場一定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案的誕生。

當我們前瞻未來的技術時,便能釋然於眼前的躑躅和困頓。在一個開放、融合、共治的環境中,企業應該行動起來,提前布局建立生態、培養人才、占領行業空白,從而成為行業變革的領軍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6a460142dda8f65b96a5483e4fb32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