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芳會參加陝台「秦之聲戲迷大叫板」比賽拿下總冠軍之後,我已經有十幾年沒有關注過秦腔話題了。
我甚至以為,秦腔最終會徹底消失,就像蝴蝶飛不過滄海,時代的巨輪上,沒有給秦腔留下一席之地。秦腔就是大海上的一條孤舟,隨風飄蕩。
直到有人用村裡的大喇叭這樣唱秦腔,「誰來(時)串門不蒙面,他荊軻刺秦不用劍,莫要聚餐太危險,劉邦不赴鴻門宴,不戴口罩的快躲遠,王朗死於飛沫噴濺。」
在全國村長都好像是一個師傅給過的活兒,用不同方言念同一個貫口,希望村民戴口罩不要外出的防疫時期,這段銅錘花臉的清唱,簡直振聾發聵。
短短几句唱詞,簡明扼要的就講清楚了,防疫時期普通人要怎麼做,帶好口罩少聚餐,劉邦不赴鴻門宴,以及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王司徒死於飛沫噴濺。
在你因為疫情不能出門,不斷刷手機的時候。或許你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在網際網路時代,除了硬核封路與勸返之外,快手、抖音或者其他社交平台上,秦腔演員以及秦腔愛好者們已經站在了文藝防疫的前列,用一段接一段的短視頻,構築起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線。
《血淚仇》里的王仁厚不再是「手托孫女好悲傷」,沉浸在家庭破碎走投無路的絕望之中,而是共譜一曲「春節遇災好悲傷,武漢病毒(dóu)肆意狂」抗擊疫情的家國情懷。
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這段的年輕人們在網絡上奔走相告,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好像看到了秦腔文藝復興的契機。掉進大海的記憶開始復甦,「血淚仇就是那個我小時候我爸哄我睡覺時候唱的」。
沒有一個陝西小孩逃得過秦腔的薰陶,哪怕長大成人之後,對秦腔徹底沒有感覺,但總會在某個發獃的空檔,腦海中電波閃過,嘴裡不由自主地哼唱一句「祖籍陝西韓城縣」。
千萬不要忽視了秦腔在西北五省的長輩們心中的分量以及根基,沒有什麼能阻止一個真正的秦腔戲迷對秦腔的追求。來自岐山的張哥跟我說,每年鳳毛麟角的廟會已經不能滿足他70多歲的爺爺了。
「為了能在手機上聽秦腔,你知道他老人家有多努力嗎?他不僅學會了上網,甚至學會了拼音輸入法。就為了找全陝西哪裡有廟會以及在抖音快手上,搜索秦腔演員,方便自己追星。」
他們可以錯過一起學貓叫,錯過在你胸口比劃一個郭富城,但永遠不會缺席任何一段秦腔戲。哪怕是肉身蒼老,但提起秦腔戲,提起那些知名的秦腔演員,他們依舊是目露星光,宛如少年。
這個發源於陝西的曲藝,其實遍布西北五省,到處都有它的追隨者。而它的滲透面之廣,可能你都未曾注意過,至今被人翻出來看的刑偵劇《121槍殺大案》,主題曲一開頭就是參照了秦腔銅錘花臉的唱腔。
而沖向網際網路的秦腔,似乎已經走出了西北五省這個地域範圍,聽慣了二人轉的東北鐵汁,在秦腔快手主播的視頻底下忍不住留言,表示愛了。
麥子向著太陽憤怒生長,戲迷們向著疫情憤怒吟唱。
甘肅平涼的老鐵,視頻留言區全是雙擊666,就因為他將秦腔鬚生名段《打鎮台》改成了《打疫魔》,「鍾南山坐陣細研判,日夜攻堅不停閒,大無畏精神人稱讚」。
說實話,我上一次聽《打鎮台》這段兒,全國還是流行用DVD在家看碟的時代,我外公專門去買了丁良生老師的碟片,天天在家看。
如果鬚生戲讓你提不起神來,你再試試這段兒根據《三對面》改的花臉戲。怎麼著也能把你那對疫情輕視的父母震醒。
演唱者/胡林煥
老話講,說書唱戲勸人方。秦腔演員們的覺悟,永遠不讓人失望。
疫情來的兇猛,但哪怕粉絲只有3萬多的秦腔主播,也想盡一己之力,提醒自己的粉絲們,疫情嚴重,大家沒事兒別出門,就在家裡呆著。並當場給大家唱了一段《雙龍會》中的「事急了才知道把佛念。」
康德講到,世界上只有兩件東西能讓我們的父母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當下,乖乖待在家裡,學會科學防護:一件是央視新聞報道;另一件是他們喜愛的秦腔。(PS:僅限陝西等西北五省,秦腔傳唱省份父母)
但我懷疑,相比於官方的紅頭文件,你爸你媽更能接受秦腔唱段。他們可能搞不懂蝙蝠身上帶著多少種病毒,這次病毒傳染有多強,但他們聽得懂梁秋燕,聽得懂三娘教子。
在溝通上,秦腔演員們,可能永遠比你更懂你的長輩們。
當你因為無法勸服長輩們這個春節期間不要走親戚,出門要戴口罩而深感無力的時候,秦腔成了阻止他們出門的最後一道防線。
從銅錘花臉到鬚生花旦再到丑角戲,從《鍘美案》《三滴血》《三娘教子》唱到《怕婆娘》,秦腔演員以及業餘戲迷們,但凡開個抖音快手,都在全方位無死角的呵護你爸你媽,以及你爸爸的爸爸跟你爸爸的媽媽。
核心主旨只有一個,疫情當前,要嚴肅對待,勤洗手,戴口罩,最好待家裡哪兒都別去。
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有效的。你爸媽可能不聽你的話,但一定信秦腔。
「這幾天苦口婆心對長輩說防疫的事,都聽不進去,給他們看了視頻之後終於聽進去了。」
與其在家跟父母長輩們吵架攔著不讓他們外出,不如教會他們用快手抖音,順手給他們搜集一些秦腔名段魔改的抗擊疫情選段,保證能讓他們在家裡待的舒舒服服的。
當因為疫情封門,在家已經憋到行走在理智與瘋狂邊緣的年輕人們,開始裹著被子在客廳學蛆爬。朋友圈裡動不動打卡西餐廳,小紅書里妝容精緻曬名媛生活的瑞貝卡們,穿著睡衣,不修邊幅的在家開始搓棍棍面,漂涼皮時,西北五省熱愛秦腔的父輩們,或許比年輕人們更需要抖音快手。
在平時,他們可以游離於網際網路之外,出沒於各個廣場,跳舞、寫毛筆字,踢毽子、打猴,打彈弓,在單槓上翻飛……,但在所有人要窩在家中的當下,還能有什麼能比秦腔戲更能撫慰人心的?
抖音快手上戲迷的生活,簡直令人羨慕。
出不了門,甘肅慶陽的秦腔戲迷大哥早就將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了。疫情如此兇猛,還跑出去幹啥?是在家茶水一端躺在炕上,唱秦腔跟網友交流不香嗎?
而遠在寧夏的一位老哥,已經在自家院子裡,帶妝上陣,喜滋滋地唱起了《下河東》,並順手在視頻中加上了武漢加油的字幕。
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疫情,看到秦腔之後,特意去尋找,我都不知道秦腔其實早就已經打破了次元壁。
在B站上,光是有關秦腔的內容,從本戲到折子戲,足足有50頁。你永遠不知道,你身邊的哪位年輕人,已經偷偷入坑秦腔了。
你們有在B站看過秦腔《黑叮本》嗎?
那段五分鐘的視頻,全程高能。對於這幫沉迷B站的年輕人們來講,花五分鐘時間看小圓臉國太與徐延昭互懟實在是太划算了。每次被現實生活痛打,都會點開這段兒,沒有比這個更解壓的了,看到最後,都會忍不住發出笑聲。
就像郭德綱的相聲一樣,哪怕你聽到耳朵起繭,但還是會一遍又一遍的打開繼續聽下去。
是的,在疫情嚴重的當下,沒有人會相信,唱一段秦腔,就可以對冠狀病毒產生免疫。也沒有人會認為傳統曲藝會憑此重新走向輝煌。對於疫情,依舊要保持高度警惕。
但當梆子聲響起,我就知道,有人向當下慌亂的生活又射出了一顆子彈。
作者 | 陳鏘 | 貞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