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華為堅決不造車」三年決議失效還有不到8個月的時間,華為造車的信號似乎越來越多了。
繼2月初曝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將獨掌智能車業務之後,情人節這天一張海報又引出了華為和賽力斯分手的傳聞。
一天之後,華為與江淮合作打造高端智能電動車的項目出現在了中建集團的官網新聞中。
華為造車,似乎已是箭在弦上。
智選車勝出
2月初,有媒體爆料稱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王軍已被停職,原因就是與車企合作的「HI」模式效果不佳,被余承東負責的智選車模式PK掉了。
從銷量上看,「HI」模式下長安阿維塔和北汽極狐確實比不過智選車模式的問界。
2022年極狐交付量11895輛,阿維塔11不到兩個月交付量2千輛,而問界整個2022年交付量達到了7.5萬輛。
在研發層面,HI模式是由車企和華為聯合開發,而智選車模式則更像華為的一言堂。結果就是智選車模式下推出的產品「含華量」更高,還能放在華為全國上千家門店銷售。
此前已經有知情人士透露,華為智選車旗下的車未來都會統一以AITO作為品牌,並且會通過華為的渠道進行銷售。
每日汽車電訊也與華為內部人士進行了求證,對方證實了華為將擴大智選車的版圖,「去問界」化,今後的宣傳口徑更過的使用「華為智選」,而不是宣傳具體品牌。
AITO不等於問界,AITO的官方帳號一直是「AITO汽車」而非「問界汽車」,似乎就是埋下了伏筆。
賽力斯不再是唯一
華為要擴大智選車的版圖,在賽力斯之外北汽、奇瑞和江淮都是新夥伴。雖然官方不予置評,不過地方政府已經迫不及待宣布能夠引來華為這隻金鳳凰的消息。
今年1月,合肥日報就報道了「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虞愛華與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就共同推動華為終端與江淮汽車、肥西縣合作項目進展一事深入商談」的消息。
2月16日,據中建集團消息,中建六局聯合體近日中標了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EPC項目,中標額約15.44億元。
公告稱,該項目是合肥市重點工程,建成後將用於華為與江汽集團在合肥共同開發新一代高端智能電動汽車。
對江淮汽車來說,新能源汽車業務的不景氣,讓失不失去靈魂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目前江淮乘用車中在售的電動汽車少得可憐,銷量主要來自思皓,而思皓是江淮與大眾的合資品牌。
能夠加入華為智選車的陣營,像問界那樣火爆,即便代價是淪為代工廠似乎也值了。
更多車企加入智選車,也讓賽力斯與華為的關係失去了唯一性,甚至出現了華為要與賽力斯分手的傳聞。
事情的起因是在AITO官方2月10日發布的海報中,右上角的logo已經從「AITO」換成了「HUAWEI」。對此華為回應,這一舉措僅為突出華為長期深度賦能,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沒有變化。
華為自然不會拋棄賽力斯,只是接下來叫AITO的也不止有問界了,這一點賽力斯一開始就是清楚的。
2022年9月華為面向終端主要零售商合作夥伴的KA峰會上,余承東已經表態了,2024年華為要出售售價100萬的車,到時候店裡能賣的車加起來能達到12-13款,所以「大家要敢於開1000平以上的大店,不然根本放不下。」
這十幾款車肯定不可能都來自賽力斯,江淮、奇瑞、北汽都會貢獻一份力量。
當然,對華為智選車來說,攤子鋪得太大也有挑戰,比如如何做出產品區隔,如何做好差異化,對用戶來說,今後售後到底是找華為還是找賽力斯、江淮……這些都是非常考驗管理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