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筆記:一個博物館精品展覽是怎樣誕生的?

2023-11-24     剝洋蔥

原標題:策展筆記:一個博物館精品展覽是怎樣誕生的?

毛若寒說,就像《我在故宮修文物》以紀錄片的形式傳達文物修復者的工匠精神,並受到了公眾的熱議和追捧,「我們希望《策展筆記》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讓更多觀眾了解一個展覽背後的策展人的辛勤、智慧與巧思,從而在觀展中收穫更多層次的感觸和體驗。」

「窗含惠陵」展覽場景。

丨新京報記者 喬遲‍‍‍‍‍

輯丨袁國禮

校對丨吳興發

‍‍‍‍‍‍

本文3473閱讀7分鐘

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國博物館協會每年會組織評選出「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這些精品展覽是怎樣誕生的?有哪些成功的秘訣?答案就在即將發行的《中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策展筆記》(簡稱《策展筆記》)叢書中。

據介紹,《策展筆記》(第一輯)是我國文博行業第一套以「博物館策展」為主題的大型叢書。這套叢書從近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申報項目與當年具有較大影響力及鮮明特色的展覽中精選13個優質展覽,重點記錄了陳列展覽的策展過程、理念、方法與經驗。叢書的撰稿、編輯與出版集合了我國文博業界、學界的重要力量,由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擔任主編,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毛若寒擔任執行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多位考古、文博界的知名館長、資深教授等構成叢書編委會。

劉曙光表示,這套書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為文博領域的從業者與研究者提供策展創新的「實踐參考書」的角色,也可以成為普通大眾了解博物館幕後工作的專業性,領略博物館展陳之美的「觀展指南書」。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可閱讀的精品展覽」

    劉曙光、毛若寒向記者介紹了《策展筆記》的構思、籌劃與誕生過程。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保護傳承文化遺產、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核心載體與重要窗口。近年來,我國博物館陳列展覽數量突破3萬個,也湧現出一批被行業專家和社會大眾廣泛認可的精品展覽。如何能進一步發揮和拓展這些展覽的教育價值和社會效益,是博物館專業人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劉曙光介紹,在中國博物館協會與騰訊基金會聯合發起的「齊行共進:博物館紀念館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傳播公益基金」(簡稱「騰博基金」)下,雙方開始聯合策劃《中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策展筆記》項目,用出版書籍的方式,記錄精品展覽的誕生過程,講述精品展覽的幕後故事,讓優秀的展覽真正留下來、傳播開。

    《策展筆記》叢書效果圖。

    《策展筆記》的裝幀設計概念為「可閱讀的精品展覽」。將展覽從「空間」轉化為「書本」,每一個精品展覽仿佛變成了可以隨身攜帶、隨時閱讀的展覽。「打開書,就好像進入到展覽的台前幕後」,毛若寒說。

    在文風上,與以往的展覽圖錄不同,《策展筆記》更像札記或隨筆,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寫作,讓讀者感受到與策展人對話的親近感。同時,鼓勵大家把展覽大綱的不同方案、展陳設計手稿、展廳手繪圖等元素點綴在書中,讓讀者領略和體會策展的動態性、過程感。

    用筆記呈現策展秘訣

    被評選為精品展覽,說明其策展工作在專業性的把握上做到了極致,而《策展筆記》就是把策展的專業過程詳細呈現出來。「每一本《策展筆記》都在總結精品展覽誕生的秘訣,可供學習和借鑑的價值非常高。」

    《策展筆記》叢書之一《金聲玉振: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展」策展筆記》的作者曾攀是該展覽的策展人之一。

    據介紹,曾侯乙展以編鐘為核心,通過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青銅器、樂器,展示曾侯乙所生活的戰國時代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

    曾候乙編鐘。

    曾攀在書中記錄了策展的過程以及策展過程的思考。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共65件,重達2500多公斤,在博物館展陳中算是很大的文物體量。為了更好地展示曾侯乙編鐘,策展團隊做了好幾版展示方案,「每一版編鐘罩的方案及利弊,與專家學者的討論和意見,為什麼選擇最終這一版方案等內容,都記錄在《策展筆記》里,為大型文物展覽提供借鑑和思路。」

    相比走馬觀花的參觀,曾攀更希望觀眾通過展覽,了解曾侯乙編鐘的銘文和聲音所反映出的兩千四百多年前中國人對於抽象的樂理知識的認知。為了讓觀眾更豐富地了解曾侯乙編鐘,策展團隊還製作了一段15分鐘的視頻,結合近10年來中國音樂考古的新發現,對編鐘的樂理進行了新的詮釋,詳細講解了十二律的產生,從技術應用的角度解釋編鐘的發聲原理等。

    曾攀把視頻腳本的二維碼放到了《策展筆記》里。在他看來,音樂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希望筆記在相關的音樂文物的展示和闡釋方面,為策展人提供新的思路。

    明代絲綢織金和刺繡工藝。

    《衣冠大成:山東博物館「明代服飾文化展」策展筆記》的作者於芹,在筆記中詳細記錄了如何在展覽的同時保護服飾文物。服飾是有機質文物,對展廳的光環境、溫度、濕度都很敏感,筆記記錄了策劃這類文物的展覽時,如何做到最大化闡釋和最小化損害之間的平衡,呈現了博物館人對於展廳的恆溫恆濕系統、照明設計、陳列設備設計等方面的探索與巧思,為以後服飾類展覽的實施提供借鑑意義。

    《明良千古: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劉備與諸葛亮君臣合展」策展筆記》的作者尹恆展現了歷史建築遺址中的博物館策展方案。她以該展覽的探索與創新過程為例,向讀者講述了如何在展覽的設計中實現室內展覽與園林景觀的聯動與融合,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充分發揮歷史建築在展覽創意中的潛力與可能性,為觀眾帶來更多美好的印象與體驗。

    對策展人來說,撰寫《策展筆記》一書也讓他們收穫頗豐。曾攀表示,策展工作總是完成一個項目後馬上開始做另一個項目,很少有機會反思之前工作的成敗得失。但是,如果沒有系統的總結和反思就很難有進步,「通過這次撰寫《策展筆記》,既是對自己工作的總結,也是對未來工作的指導。」

    提供博物館觀展的全新思路

    毛若寒推薦剛進入博物館行業的從業者閱讀《策展筆記》。在他看來,每一種展覽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和挑戰,而每一本書中都記錄了問題的解決過程,比如怎樣讓考古遺址通過展覽活起來,怎樣在有限的空間中講述宏大的世界遺產價值等等。這些經驗對於初學者來說,是非常生動的參考指南。

    曾攀說,「我們平時看到的展覽大部分都是成熟的展覽,同行之間在交流中很少提到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通過《策展筆記》這種形式,大家可以更加充分地交流,對於以後的布展會有所啟發。」

    劉曙光提到,《策展筆記》把展覽的設計和生產過程,以記錄的形式重新回顧、解釋,像圍棋高手對弈決出勝負後重新復盤,對於博物館的專業化建設來說非常重要。

    毛若寒指出,目前博物館正在成為熱門的文化旅遊地,但有些觀眾只是蜻蜓點水似的打卡參觀。《策展筆記》包含了許多策展人構思和設計展覽的巧思,就像「彩蛋」一樣等待被發現,這就為觀眾從新穎的視角重新理解展覽,實現博物館展覽的深度體驗提供了新的可能。

    《策展筆記》還折射出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專業精神,為人們了解博物館行業打開了全新的窗口。毛若寒說,就像《我在故宮修文物》以紀錄片的形式傳達文物修復者的工匠精神,並受到了公眾的熱議和追捧,「我們希望《策展筆記》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讓更多觀眾了解一個展覽背後的策展人的辛勤、智慧與巧思,從而在觀展中收穫更多層次的感觸和體驗。」

    據介紹,目前中國博物館協會正在籌備《策展筆記》叢書的第二輯,計劃在明年「國際博物館日」推出,屆時將會有更多詮釋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精品展覽納入其中,「爭取寫出每個策展過程的個性和特色。」

    ━━━━━━━━━━━━━━━

    「騰博基金」簡介:

    2022年,中國博物館協會與騰訊基金會聯合發起「齊行共進:博物館紀念館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傳播公益基金」(簡稱「騰博基金」),以博物館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播為主題,在全面強化中國博協引領學術與文化傳播能力建設的同時,帶動全國博物館特別是中小博物館、紀念館青年人才培養及整體專業水平提升,為廣大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f59a888cd2cee7966e3fb4ea9efbd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