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潛者遇難事件:深度、極限與未竟的挑戰

2023-10-19     剝洋蔥

原標題:洞潛者遇難事件:深度、極限與未竟的挑戰

「在挑戰這個深度之前,他已經做了至少五六年的準備。」韓磊說,很多人以為,下到一定深度,只是為了要獲得那個數字背後的紀錄。「其實並沒有,我跟韓頲的想法都一樣,為什麼要做大深度,一是因為喜歡潛水。其次,當人體下到水下一定深度後,有很多不明確的理論等待著人類去挖掘。」

韓頲日常潛水時的照片。來源:中國探險協會官網

丨新京報記者 周思雅‍‍‍‍‍

輯丨胡傑‍‍‍‍‍‍

校對丨吳興發‍‍‍‍‍‍‍‍‍‍‍‍‍‍‍‍‍‍‍‍‍‍‍‍‍‍‍‍‍‍‍‍‍‍‍‍‍‍

本文6194閱讀12分鐘

10月7日,被稱為「亞洲洞潛第一人」的韓頲在廣西潛水時失聯。

10月11日,韓頲在廣西都安縣九頓天窗水下110米處被水下機器人發現,但由於被卡在洞裡,救援難度較大。目前,相關救援機構仍在擬訂打撈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洞潛,作為潛水的一個分支,是指在充滿或部分充滿水的洞穴中進行的潛水活動。它可以作為一種極限運動,也可以用來探索被淹沒的洞穴以進行科學調查,或者為了尋找和救援因種種原因失聯的潛水員。今年4月27日,韓頲曾在九頓天窗完成長達12.5小時的大深度洞穴潛水,創造了277.4米的亞洲洞潛紀錄。

知情者介紹,韓頲的此次下潛,是為創造洞潛300米的世界紀錄做準備,10月10日是他的生日,他打算在他生日這天完成對世界紀錄的挑戰。韓頲失聯的消息很快在洞潛圈內傳開。有人驚訝,有人惋惜,但相同的是,面對自己喜愛的洞潛運動,他們不想因為一場事故而放棄。

「你不斷地去堅持,就能感受到不斷去挑戰自己極限的那種樂趣。」一位洞潛愛好者說。

未竟的挑戰

韓頲此次下水,是為了創造300米的世界洞潛紀錄。

馬來西亞人韓磊經營著一家潛水商店,8年前,由於共同喜愛洞潛,認識了韓頲。韓磊視比自己大16歲的韓頲為前輩,彼此之間能聊的話要比別人多些。

今年8月份,韓頲曾到馬來西亞與韓磊見面。韓頲告訴韓磊,他要在10月9日到12日在廣西的九頓天窗挑戰下潛300米的世界紀錄,10月10日是他的生日,他打算在他生日這天完成對世界紀錄的挑戰。他邀請韓磊一同前往廣西,但由於韓頲預定的下潛時間正逢中國國慶假期前後,很多中國人會到馬來西亞潛水,韓磊要照看店裡的生意,沒能赴韓頲的邀約。

韓頲這次到馬來西亞,是特意找韓磊討論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我們聊了兩三個晚上,還一起去潛了水,韓頲前幾個月剛破了亞洲紀錄,我認為這次是沒問題的。臨走前,我還祝他成功。」

在韓磊眼中,韓頲是一個低調的人,如果不熟,韓頲不會主動與人說話,「感覺他有點害羞。」但如果處成了朋友,韓頲會變得很熱情,和韓磊相處時,韓頲常常分享他在水下救人的故事,韓磊也會向他請教很多技術的問題。「他會分享很多他的經驗。他是一個非常好的老師,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不是一個會大肆宣揚自己做的事的人,很埋頭認真做自己的事情。」

在韓磊看來,韓頲一直都是很小心的人,不會做沒把握的事。「他非常小心,每個計劃他都會注意很多細節,會去了解很多安全問題。只有他覺得可以安全地完成一件事,他才會去做。」因此,對於發生的這場事故,事故發生地點還是韓頲最熟悉的九頓天窗,韓磊非常痛心,「為什麼會這樣?」

有洞潛圈人士表示,整個九頓天窗有南洞北洞之分,在水下120米形成雙向貫穿,洞穴入口處相對較深,南洞下潛地形相對比較簡單,北洞通道相對狹窄、地形複雜。九頓為地下河出水口,長年溫度較低,同時有大量的漂浮物湧出,會影響到洞內能見度。「大深度的洞穴潛水對於普通潛水員難度相對較大,但九頓天窗在嚴格意義上不算是很複雜的洞穴系統。」

韓頲畫的九頓天窗剖面圖。受訪者供圖

該人士表示,韓頲下水那天,是下至北洞布置光纖和信標,為300米深度的潛水做前期準備。286米是此前洞穴潛水被認可的最大深度紀錄,由法國人哈維爾在法國創造。「韓頲準備破的就是這個洞潛的最深紀錄286米。」

10月11日,韓頲所在的潛水俱樂部發布公告稱,自10月7日晚開始,潛水員韓頲失聯已三天多,由於出事洞穴位置太深,故救援無法完全展開,目前搜救工作未有明顯進展。

「在事故報告出來之前,我們都沒法知道事故原因。」韓磊說。

洞潛這項運動

即使在開放水域,300米的下潛深度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韓磊告訴記者,在開放水域潛水下到300米深度的,全球只有四個人,目前僅有兩人健在。下潛超過250米的,全球僅有15人到20人。下潛超過150米的,全球也只有不到200人。「它的風險是很大的。」

韓磊記得,八月份在自己的店裡,韓頲突然說起他的心裡話,「他說很多人以為我們是玩命,其實我們不是玩命,我們是做了很多年的準備。」

「在挑戰這個深度之前,他已經做了至少五六年的準備。」韓磊說,很多人以為,下到一定深度,只是為了要獲得那個數字背後的紀錄。「其實並沒有,我跟韓頲的想法都一樣,為什麼要做大深度,一是因為喜歡潛水。其次,當人體下到水下一定深度後,有很多不明確的理論等待著人類去挖掘。」

圈內許多洞潛愛好者普遍認為,深度的背後並不僅僅是一個數字這麼簡單。「背後更多的是一種探索和研究。明白的人,會為我們加油,不明白的人,就說我們是在玩命。」韓磊說,通常一次大深度潛水背後,都會有幾個研究團隊,比如測試用不同的氣體配比和不同的設備下到一定的深度,會發生什麼反應。「我們是為了更了解,人的極限能到哪裡,我們身體能忍受的環境是怎麼樣的?」

洞潛愛好者溫玲認為,每個人的潛水目標不同,深度的重要性無法一概而論。「但對人類而言,深度依舊意味著人類所能探索到的極限,它自然意義非凡。」

資料顯示,洞潛的歷史悠久,屬於技術潛水的一個分支,而對於洞潛深度和技術的探尋貫穿了人類洞潛史。1934年,英國的洞潛愛好者Jack Sheppard使用自製的水下呼吸器成功穿越了一條水道,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一例成功使用自攜式水下呼吸裝備穿越水下洞穴的潛水活動。

1943年,法國人Emile Gagnan 和 Jacques Cousteau 發明了水肺呼吸調節器,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套可靠性很高的自攜式水下呼吸裝備,直到今日仍被看作是潛水呼吸設備的首選。此後,隨著潛水設備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上世紀60、70和80年代,世界各地成功的水下洞穴探索案例開始以指數型增長。

1994年,探險家謝克·埃克斯利創造了275米的洞潛世界紀錄,但他最終死在了275米的水底深處。他所創造的洞穴潛水深度紀錄在兩年後即被打破,1996年,南非探險家戈麥斯在同一洞穴下潛到了更深的283.59米。2019年12月,法國人哈維爾創造了目前為止洞穴潛水的最深世界紀錄286米。

國內第一家洞穴潛水組織WUD創立於2010年,由國內技術潛水的先驅王遠等人創立,源於探索、記錄和保護中國水下洞穴的想法。洞潛愛好者余文俊表示,起初,主要是外國潛水愛好者來中國探索國內的洞穴,2010年前後,國內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洞潛愛好者。

洞潛興起後,國內的洞潛區域以廣西和貴州最為火熱。余文俊說,因這兩地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水下洞穴較多。而廣西相比之下又更為熱門,「因為貴州位於雲貴高原,水上水下都相對比較冷,廣西相比起來更舒適一些。」

在廣西的洞穴之中,位於都安縣大興鄉九頓村的九頓天窗是潛水愛好者潛水頻率最高的洞穴。余文俊說,在全球的洞穴難度級別里,九頓天窗除了深以外,難度並不大。水溫常年在20攝氏度左右,和歐洲許多洞穴不到10攝氏度的水溫相比要宜人許多。

「九頓天窗很深,允許愛好者對深度有不同的追求,洞穴沒有枯水期,四季都適合潛水。」余文俊說,九頓天窗景區附近的基礎設施也比較成熟,比如有停車場,對潛水愛好者相對友好,從停車場將裝備運到水邊的距離不長。

余文俊介紹,洞穴潛水分為幾個等級,人們討論比較多的以探索深度為主的是全洞穴潛水,「這種一般比較專業。活躍在全洞穴潛水領域的,國內大概只有百十號人。」

九頓天窗俯瞰圖。來源:「中國探險協會」微信公眾號

洞潛愛好者露露今年26歲,有8年潛水史,是中國第一位知名洞穴潛水機構GUE的女性教練。露露介紹,洞穴潛水又分為兩大類型的洞穴,一個是大深度洞穴,另一個是長距離滲透洞穴,二者走向不同,「一個是豎著走,一個是橫著走。」大深度洞穴像一個水潭一樣,下潛之後會進入洞內,這樣的空間裡人無法直接上升到水面。另一種洞穴是長距離滲透的洞穴,就是要橫向地往洞穴深處走。

在溫玲的印象里,國內洞潛圈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圈子,圈子內又會細分成不同的組織,往往是不同組織內部組成潛伴。「國內從事技術潛水的潛水員並不多,同組織或者師出同門的潛水員可能會一起從事潛水活動,或是做一些訓練、搜救、勘測等活動。」

洞潛圈內,大家追求的目標也並不相同。余文俊介紹,有些人追求的是極致的大深度,例如下潛到200米、300米,有些人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橫向的穿越距離,還有些人喜歡去非常狹小、需要把氣瓶全摘了往前推進的限制區域,「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

在露露的觀察里,圈子內洞潛多年的人,性格都相對內向,「每個人都比較有自己的性格,他們傾向於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

風險與控制

露露不避諱談洞穴潛水的風險,但她認為,洞潛到目前已經發展成了一項非常成熟的運動,有許多完善的洞潛體系。「與其說洞潛是一項危險的運動,不如說它是一項發展得非常成熟的運動。只要按照洞潛的規則,不做出超能力範圍之外的潛水,對自己的能力、對洞潛環境都有一定的認知,它是一個非常安全的事情。」

根據非盈利組織國際潛水研究和探索組織(IDREO)的統計數據,1975年以前,因洞潛而遇難人數在235人,1975年到1985年,十年間的洞潛遇難人數為150人,2005年到2015年,該數字下降到34人。其中,1985年之前,90%的洞潛致命案件都來源於沒有受到潛水訓練的洞潛者。致命案件的數量呈逐漸下降趨勢,但數據也有例外:2012年達到了最高的一年致死人數21人。

在露露看來,追溯洞穴潛水的歷史,所有的洞穴事故里,99%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危險。「縱觀整個洞穴潛水歷史只有一次,是因為洞穴坍塌造成人出不來。」

「在做洞穴潛水之前,要經受一個非常靠譜的洞穴潛水系統的培訓,你有足夠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個事情,去培訓,去大量的練習,在不同的洞穴里應對不同的環境,再把這些你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它是循序漸進的。」露露說。

韓磊介紹,洞潛的體系內部有細分標準。40米之前,是休閒潛水的範疇,要下到40米到100米,就必須上技術潛水課程。而超出100米的部分,是潛水者個人要承擔的風險範疇。「因為所有機構的規定都只是到100米,我們的能力和我們的理論都只是在100米的深度範疇內,超過100米就是另一個世界了。」

露露在南寧白龍洞洞潛。受訪者供圖

在露露看來,只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洞潛,就能把風險降到最低。「不管多複雜的地形或者多複雜的環境,還是回歸到最開始的問題——它可能難度很大,但是你是否有經驗和能力去做這樣的潛水。如果讓一個沒有這個能力的人去做,他當然毋庸置疑是危險的,這就好像你讓一個剛學會開車的人去一個人獨闖無人區是一樣的道理,當然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

韓磊介紹,洞潛之前需要有精密的計劃和安排。比如需要提前準備好用多少氣瓶,用什麼方式下水,走什麼線路。「比如實際下潛到164米,其實原先的潛水計劃是在180米,要有20米的保守部分,要給安全預留一定的空間。」

露露介紹,洞潛的前期準備主要有三步。首先是前期了解洞穴的過程。「這個期間,洞潛者要清楚地知道洞穴的情況和走向,內部的構造,裡面的能見度,有可能會受什麼沉積物的影響。還有洞穴內的水溫,洞內有沒有引導線,線的位置在哪裡,線的材料是什麼,洞穴裡頭有沒有分支,深度是多少,有沒有限制區域?所有的信息都需要清楚,我才會進行一次洞穴潛水。」

決定好要潛的洞穴後,第二步需要給這次洞潛匹配合適的裝備。幾乎所有的裝備都需要帶備份。「即便是潛水用的燈,也會準備一兩個備用燈,哪怕備用燈里的電池都是很有講究的,電壓是不能低於一定伏數的,如果低於這個伏數我們會全部換新的。」

所有的裝備準備好之後,潛伴是第三個要素。露露說,潛伴需要和自己的能力相當。「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你跟你的潛伴在洞穴里,你們的溝通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流程不一樣的話,會非常的危險。」

但裝備和自然的風險仍然是人無法預測的。韓磊說,裝備可能突然變得很難吸入氣體,或是突然進水。在一次洞潛時他曾在上升的過程中遇到水流將自己向下壓,他勉強用自身力氣和設備上到一定高度,再通過團隊的幫助繼續往上升才得以脫困。

余文俊曾遇到自己的潛伴死在了他的面前。「就是在水下失去意識後死亡的,但我沒有能力可以挽救。」

「基本上每年都會有兩三個圈子裡認識的人去世了這種情況。我也會不斷地反思,如何能更好地避免這些事故。」余文俊說,身邊有些人遇到這種情況後會放棄潛水,「但是我還是不想簡單地就放棄,我還是更多地想去學習經驗。」

露露也有自己感知風險的「原則」:如果下水之前有超過三個小的故障同時發生,她就會終止潛水。「哪怕我做了非常充足的潛水準備,花了很多的錢、很多的精力,就為了潛這個洞。但是如果一天內同時出現三個故障,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這次的潛水我也就沒有非去不可的必要了。」

如何克服慾望

圈內,有人洞潛是為了挑戰自然界的深度,有人則是嚮往洞穴幽暗的空間。除去對極限的挑戰之外,洞潛在愛好者眼裡,更多的是關乎對自我的探索和對理性技術的追求。

余文俊形容,在洞穴潛水時,就像「回到母親的子宮」。他喜歡洞穴里寧靜的環境,有的洞穴里有鐘乳石,有的有化石,還能看到罕見的生物,「像是盲蝦、娃娃魚這些。」

余文俊在南寧清水潭洞潛。受訪者供圖

但真正吸引他的不僅僅是洞穴的新鮮感,而是洞穴的未知,和隨之而來的自我挑戰。相比較於下潛到更深的深度,余文俊說,洞潛對於自己心態的挑戰更多在於如何克服慾望。他解釋,當下潛到洞穴的100米處時,就會對繼續下潛到150米產生慾望,到達150米後,又會想去200米。「潛得越深風險越大。雖然說你自己知道這個風險很大,但是你有很多時候還是克制不住自己去挑戰的慾望。」

露露對洞潛的理解和余文俊相似。在她看來,洞穴潛水需要對自己的慾望有很強的把控力。「它要求潛水者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我覺得這是它很有魅力的一點,像是對人性的一個考驗。」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很酷的運動,但是能不能抵制外界的誘惑,更是一場心理博弈。這和很多名利場是很像的,你知道做這樣的事情可能可以揚名立萬,在這個行業里立足,但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做以及有沒有必要去做,全取決於自己。真正洞潛的時候,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你承擔風險。」露露說。

露露並不打算放棄洞潛。對於出現的洞潛事故,露露認為,大家都是人,都有可能會犯錯,而事故更像給人敲響了一個警鐘,「事故給人的警告是你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而不是說這個東西好恐怖,我不去想了。」

在韓磊看來,洞潛的挑戰樂趣是一層層疊加的。他用跑馬拉松做比喻:起初,跑一公里都會覺得辛苦,練習了之後,跑10公里開始變得輕鬆。之後是40公里,幾度堅持不下來時,多練幾遍後,40公里又變成了邁過的坎兒。

露露在一個洞穴口準備下潛。受訪者供圖

「你不斷地去堅持,就能感受到不斷去挑戰自己極限的那種樂趣。」韓磊說。

韓頲的事故發生之後,韓磊身邊的朋友都勸他重新考慮,要不要繼續挑戰洞潛的深度。

韓磊答應他們,下潛到自己的目標深度200米,他就不會再繼續了。他計劃在明年一月自己生日時完成這個目標。在他看來,這是他送給自己的禮物,一個能讓自己「開心的東西」,他為此準備了很久,不想輕易放棄。

(文中余文俊、韓磊、溫玲為化名)

━━━━━━━━━━━━━━━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5e1c25506ee979160cb067a3586ce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