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的終極困惑:北方人為啥要在牆上掛那麼多玉米(菲李漫畫)

2019-06-19     菲李

小時候菲李對北方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們的家裡有好多好多的玉米棒子,而且常常大把大把地掛在門口、牆上、樹上……

比如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這讓菲李一個南方人倍感疑惑:

實際上比起水稻或者小麥,玉米更耐熱、耐旱、耐瘠薄,因此在北方一些土地比較貧瘠的地區,玉米是非常重要的農作物,堪稱救荒應急的法寶。

另一方面,玉米能烤食、能炒食、還能磨面,北方的窩窩頭,山東的玉米煎餅等都離不開它,能飽腹、用處多、好種植,因此玉米在北方常常被大規模種植。

因此到了每年都成的時候,北方的家家戶戶,都有大規模曬掛玉米的習慣,表達一種豐收的喜悅。

但更重要的是,玉米棒子體積較大,在農作物收穫期間,人們沒辦法及時對玉米進行脫粒保存,因此就先將玉米棒子打結後掛起來晾曬,等收穫期過去後,再抽空進行脫粒。

這樣的掛晾方法其實有很多好處,既能防止家禽偷吃,也能防潮防霉,同時因為通風好,可以快速曬乾。

每當看到人們家裡曬著滿滿的玉米,那片金燦燦的海洋確實讓人心曠神怡,但和現在北方人普遍愛玉米不同的是,早期的玉米其實一直受到中國人的冷落。

玉米其實是個外國貨,最早的玉米據說來自於墨西哥和中美洲,古印第安人甚至有著強烈的玉米崇拜,他們的不少神明都和玉米有關。

因為有著悠久的種植玉米的歷史,墨西哥人對玉米的寵愛可以說是深入骨髓,玉米片、玉米餅、玉米糊糊,都是墨西哥人超愛的美味。

而在15世紀,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的時候,也順帶發現了玉米,後來還特意將它帶回了歐洲,不過可惜的是,當時的歐洲人不識貨,導致玉米很長時間內都在歐洲不得志。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玉米大概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所以強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沒能啃上一根玉米,吃過一顆爆米花。

但是古代中國的農耕技術相當發達,農作物也無比豐富,南方有水稻,北方有小麥高粱,玉米這個外來戶想要分得一畝三分地也是相當困難。

在《本草綱目》的記載中,李時珍是這樣形容當時玉米在中國的超低人氣的:

明朝不重視玉米這樣的寶貝,後來也似乎因此付出了代價。很多人至今依舊認為,如果明朝皇帝重視玉米的推廣種植,百姓就能更加豐衣足食,明朝或許能避免滅亡的結局。

中國人形容玉米為「但得薄土,即可種植」,也就是說比起很多農作物,玉米對種植環境要求不高,好養活的屬性讓它慢慢收穫了不少人氣。

另一方面,很多食物不到成熟絕不能吃,但玉米在還沒成熟的時候,就可以先採摘食用,因為這種「乘青半熟,先採而食」的特性,讓它成為了饑荒年代的救命食物。

可以說,玉米靠著自己優秀的內涵,一步一步得到了中國人的喜愛,現如今,全國關於玉米的美食多不勝數。

玉米煎餅、玉米酒、窩窩頭等式各地的特色美食。

而各類菜肴、燒烤攤也常常能見到玉米的身影。說起來,去年南北方小夥伴還為玉米燒烤吵了一架。

有人說,玉米感覺是北方人吃得多,南方人對玉米不太感冒。這其實是不對的,特別是糯玉米和爆米花出現後,玉米早經是全國通吃的存在了。

退一萬步講,即使有人不喜歡吃玉米,但他的生活也絕對離不開玉米,因為如今大部分的肉蛋、奶等動物製品,其飼料主要就是由玉米加工而來。

夏天正是吃玉米的好時候,

特別是香甜的糯玉米簡直是致命的誘惑,

此外夏天的燒烤和玉米,

菲李認為是絕配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uMpCmwBmyVoG_1ZKI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