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起畫峨眉:古代眉妝一路行來,嘗過濃妝艷抹,也品過素凈典雅

2023-12-09     康康歷史

原標題:懶起畫峨眉:古代眉妝一路行來,嘗過濃妝艷抹,也品過素凈典雅

古代,女孩子們同樣是愛美的

現代女性的化妝檯上總是擠滿了瓶瓶罐罐,粉底、高光、眉筆、眼影等等一件不落,日系妝、歐美妝、煙燻妝各種化妝風格也是層出不窮;而在古代,女孩子們同樣是愛美的,但因為化妝對於她們來說尚不方便,故多以簡單的眉妝、唇妝、面妝為主。

其中變化多端的眉妝寄託了女性的最多心思,不同於西方人喜歡用嘴和肢體表達情感,中國人更相信眉目傳情,眉毛和眼睛被看作人類面目最生動、最會傳情達意的部位,在眼影尚未出現的年代,眉毛的描畫也就成了古代女子極為講究的事。

懶起畫峨眉:眉妝的由來誕生

1、先秦:略施粉黛

先秦時期,我們的先祖還生活在一個物質匱乏、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對於生活的裝點和自身的修飾還處於比較懵懂的階段,但眉妝算是誕生最早的化妝手段之一,畫眉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國策·楚策》有:「周鄭之女,粉白黛黑」這樣的描寫,「粉白」是將白粉抹在臉上,而「黛黑」即指當時的婦女描眉以深黑色為主。

略施粉黛

在《詩經》中,經典美人衛莊公夫人齊莊姜的形象是「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中的讚美之詞即是春秋時期人們對最美麗的女子形象的描繪,「蛾眉」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當時最受人們歡迎的一種眉形,後來也成為了眉妝的基本樣式,是流傳了千年的獨屬於中國女子的眉妝經典。

2、蛾眉的出現

「蛾眉」指長長的且彎曲的眉毛,因為像蠶蛾的觸鬚一般而得名,據說蛾眉的發明與原始部落的蠶蛾崇拜有些關係,從河南信陽和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木俑看來,這樣的說法並非信口拈來,因為在這些文物身上看出,早先的蛾眉還要在眉下點幾個小圓點,表示蠶卵,也暗示女性的生育。

由「春秋第一美人」齊莊姜作為模範,「蛾眉」被奉為美女的標配,後來的人們也多用「蛾眉」來描繪或者指代美人,屈原的《離騷》中便有「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的借代,《文言·卷二》有「秦晉之間,美貌謂之蛾」的說法,可見兩道蛾眉成為了當時的時尚。而在後世的演變中,各代的風情中都貫穿著蛾眉這樣的基本形象,因為它最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擁有極強的生命力。

一路行來,嘗盡奢華艷麗與濃妝艷抹

1、魏晉南北朝:「眉如翠羽」與「黃眉墨妝」

經歷了秦漢時期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美學觀念已趨成熟,人們對於美的偏好也逐步由質樸單一的清新到了更為華麗豐富的濃艷,眉妝在民間被廣泛普及,但是長眉依然是人們最青睞的眉形,曹植的《洛神賦》中描寫洛神的美貌時,就用了「雲鬢峨峨,修眉聯娟」,而很有意思的是,由於南北朝的分立,兩地人民的審美和妝容也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美學觀念已趨成熟

南朝無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瀰漫著一陣繁美奢艷的風氣,文人對於女子的妝飾有著前所未有的嗜好,衍生出了多樣且複雜的眉妝,從宮闈到民間,由漢代繼承的八字眉、遠山眉、驚翠眉、愁眉等輪番上陣,但是細長的蛾眉還是眉妝的主流,而晉代的陸機為它增添了「蛾眉象翠翰」的美名。

北朝時期則出現了「黃眉墨妝」的說法,這是因為北朝周宣帝時下了一道禁令,除了宮人,社會上的女性不能施用粉黛,於是就出現了用以替代的黃眉,河北遼地民間詩云:「有女天夭稱細娘,珍珠絡髻面塗黃,南人見怪疑為瘴,墨吏矜誇是佛妝。」雖然黃眉不久後被南風北漸衝擊而逐漸衰落,但它的出現也算是豐富了眉妝的顏色。

2、隋唐:新月曲如眉

隋唐時期可謂眉妝的巔峰時刻,縱觀歷史,隋唐時期女子的化妝術是我國古代化妝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中國古代女性最重視妝扮的時期。

這一切從隋煬帝的好色開始,他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從波斯購買大量進口螺子黛賜給宮人畫眉,造成了「由是殿角女爭效為長蛾眉」的局面,其對美的追求的狂熱情形,使得畫眉成為了風靡朝廷到擴散到民間的「全民運動」。

由是殿角女爭效為長蛾眉

而到了唐朝,其浪漫開放的風氣更是助長了眉妝形式的登峰造極,在化妝中占據了首席的地位,大膽、奔放、奢華的唐朝人開始嘗試探索蛾眉以外的眉形。在貞觀年間閻立本的《步輦圖》上,我們可以從宮女的眉妝看出她們與前人的不同:比起細長的蛾眉,初唐的人們更傾向於較寬而曲的月眉,也稱作「柳葉眉」,形狀如半月或柳葉,這是唐朝眉妝向闊眉發展的信號,在後來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的同代人物畫像也有所印證。

唐朝闊眉的描法也有演變,從張萱的《搗練圖》、《弈棋仕女圖》等繪畫作品中可以窺見:萬歲登封年間,眉頭尖,眉尾分梢;長安年間,眉頭下勾,眉身平而尾向上揚且分梢;景雲年間,眉短而上翹,頭渾圓,身粗濃……短短十餘年眉妝的畫法就已經一變再變,可見唐朝包容萬象的開放,那個時期的眉妝可謂變化莫測。

晚唐時期的眉妝繼承了濃和闊的特點,但相比起傳統的眉形來說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葉眉」,為了便於描畫清晰,女性把自己原本的眉毛全部剃掉,在眉頭位置用眉粉描上大半個拇指蓋大小的橢圓形狀,眉形濃重而短小,如被視為唐代繪畫經典的《簪花仕女圖》中人物一般。

唐朝時期的眉妝之豐富多樣,亦可在唐玄宗令人創作的《十眉圖》中體現,其中精心挑選並描繪了當時流行的「開元御愛眉、小山眉、三峰眉、垂珠眉、卻月(月梭)眉、分梢眉、涵煙眉、拂雲(橫煙)眉、倒暈眉」十種樣式,而這只是他在位時期流行的十種,未被記載入冊的眉妝恐怕只會更多。

時世不與人同,眉妝最終回歸質樸,素凈典雅

1、宋元:淡掃峨眉

自宋代開始,受到理學的影響,全社會追求更自然雅致的氣質,而對於婦教婦德有了更多的框定,風氣也不似盛唐開放,逐漸向內斂和儒雅轉變。隨之變化的是婦女的妝容,她們不得不放棄華美的修飾,淡化自身,皈依家庭,表現出柔順馴服的樣子,所以宋元的眉妝常常比較秀麗淡雅,顯示出女子的端莊與溫柔。

宋元兩代的宮女和民間婦女所畫的基本是復古的蛾眉,辛棄疾《青玉案》的「蛾兒雪柳黃金縷」、歐陽修《踏莎行》的「無言斂皺眉山翠」、秦觀《生查子》的「遠山眉黛長」,賦予了蛾眉更多的美好的比喻意象,儘管所賜予的名號不同,但從宋代的繪畫等作品來看,都是細長的樣式;記錄元代社會風情的《三風十衍記》介紹:「窈窕少女,往來如織……然不事艷妝色服,淡掃蛾眉,以相矜尚而已。」

不同於民間對蛾眉的回歸,宋代宮廷內的后妃卻拾起了唐代遺留的「倒暈眉」,眉尖和眉身仿照月眉,但在尾部暈染擴散,由深入淺,化入鬢髮,顯得不似桂葉眉一般木訥刻意,更具貼合當時人們崇尚的自然之美。

宋代宮廷內的后妃卻拾起了唐代遺留的「倒暈眉」

而元代的皇宮中以游牧民族為先,別具少數民族特色的「一字眉」出現了,南薰殿的歷代帝後像中,元代皇后多數都畫著這樣的眉妝,不同於現代較粗的一字眉,她們的一字眉以細長、齊平為主,大概是取了端莊之意。

2、明清:似蹙非蹙籠煙眉

隨著封建集權的進一步加強,明清時期的女性受到了更多的約束和壓迫,對男性的依附地位更為突出,應男性的要求,明清女性的妝容偏向秀美和嫵媚,卻又不失端莊內斂,眉妝的樣式失去了深淺長短的變化,統一為細長的蛾眉。

明代的統治者竭力想恢復漢唐盛世的文化傳統,可卻只學得來「柳葉眉」,偶有長眉、卻月眉及略呈八字形的彎眉,也只是繼承了漢唐遺風,了無新意。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筆下「生得渾身雅艷,嬌香,兩彎眉畫遠山青,一對眼明秋水潤」,《金瓶梅》里的潘金蓮「翠彎彎似新月的眉兒」,可見纖細而微微彎曲的眉妝成了當時的風尚。

清代時婦女地位進一步下降,因此表現低眉順眼楚楚可憐神態的妝容進一步流傳,就連才高氣傲的反抗封建婚姻的代表林黛玉都是「兩彎似蹙微蹙籠煙眉」,巾幗氣概難以尋覓;清代的人物畫和年畫中女性的曲眉便是當時女性的真實寫照:眉頭高起,眉尾低回,眉身修長纖細,突出了眉毛下垂的態勢,反映了乖順嬌羞的女子媚態。

清代的人物畫和年畫中女性的曲眉

總結

縱觀中國古代女子的眉妝,是跟隨著時代特色和社會風氣而發展的。從先秦時期的蛾眉起始,到六朝開始眉形眉色的豐富,再到隋唐時期的大膽創新,再到宋元時期的復古端莊,至明清時期的收斂低回,經歷了長蛾眉、翠眉、黃眉、闊眉、月眉、桂葉眉、倒暈眉、一字眉等等流行,又間或有八字眉、遠山眉、愁眉等別具一格眉形的出現,最終還是回歸了蛾眉為主的細長微彎的形態;從質樸自然到富麗華美,最後還是返樸歸真,或許正映證了那句「時尚就是一個圈」,兜兜轉轉,時隔千年,「懶起畫峨眉」。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女子面部化妝探析》

2、《我國古代女子眉妝概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1e9449232b4d63c13a67d477bebc9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