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位尼姑還俗,嫁給大22歲的丈夫,生下一子成天下聞名的總統

2020-02-27     尋菡探史


"賢母使子賢也",王采玉便是一位賢母,雖然她自己的命運十分坎坷,甚至還因為日子太難過當過尼姑,但依舊不改善良的本性。她在還俗後生下的兒子十分有名,他就是名揚天下的總統蔣先生。蔣先生先生對母親極為尊重,在母親去世後,每逢忌辰,都會帶著親人去掃墓,而且那天蔣先生先生不吃葷腥不去動怒,以此紀念。

喪夫喪子,遁入空門

王采玉原名彩玉,同治二年生,是浙江人。她的父親王有則很有才華,還比較開明。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還會教王采玉念書認字。不過他沒有去參加科舉,而是選擇了經商。原本靠販賣地產為生,後來號召農民一同開墾荒地,收益頗多,比較富裕。父親原本有一任妻子,後來妻子去世,便娶了王采玉的生母姚氏。

在十九歲之前,王采玉的生活十分幸福,有殷實的家底、開明的父親,而且她在女紅方面很有天賦,因而很得父親喜愛。

然而在她十九歲那年父親病逝,很快生活失去了著落。更不幸的是,王采玉的兩個胞弟一個喜歡賭博一個有精神病,身為老大,她只能靠賣自己織的布、自己的刺繡成品來補貼家用。

後來母親給她找了個夫家,姓竺,住在曹家田。原本母親也是想讓王采玉能過得好一點,誰知道婚後丈夫經常隨意毆打王采玉,但以前女子地位很低,父親已逝,弟弟也不爭氣,王采玉沒有人給她撐腰,只能忍氣吞聲。

後來王采玉生下了一個兒子,丈夫心裡高興,王采玉的待遇稍稍好轉。但是後來兒子夭折,丈夫因此很生氣,不僅不安慰妻子,還又開始打罵她。

這年秋天,曹家田流行霍亂,丈夫也染疾去世了,王采玉便回到了娘家和母親一起過日子。因為王采玉年紀輕輕便失去丈夫和兒子,鄰居時常奚落她,說她克夫克子。因為竺家沒什麼家產可守,丈夫先前對她也不好,王采玉覺得沒必要為竺家守寡,於是便想要出家當尼姑。

正巧,王采玉回娘家不久以後附近金竹庵的一個尼姑去世。母親信佛,就帶她一起去料理喪事。當時王采玉就藉機請求金竹庵的首事讓她來此修行。首事在聽了王采玉的遭遇之後非常同情她,就答應了她的請求。

母親在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原本是不同意的,覺得女兒還年輕,路還很長。但是因為王采玉堅持留在這裡,母親也就勉強同意,不過不讓她剃掉自己的頭髮。

金竹庵的日子十分安寧,沒有人會對王采玉冷言冷語,吃齋念佛的平靜生活讓王采玉十分舒心,讓她有了青燈古佛了此一生的想法。

在此期間還有個江湖術士勸她還俗,說是王采玉面有福相,以後一定能生下個光宗耀祖的兒子。不過當時王采玉因為經歷了遇人不淑的痛苦,而且當時誠心禮佛,沒有聽取術士的話。

還俗再嫁後丈夫又亡

王采玉有個堂哥叫王賢東,他是蔣肇聰鹽鋪的夥計。蔣肇聰和王采玉的父親一樣,是個飽讀詩書又十分精明的商人,人稱"埠頭黃鱔"。因為善於經商,蔣肇聰十分富有,是個大戶人家。原本他有一任妻子孫氏,但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此後蔣肇聰日日愁眉苦臉,常常向王賢東訴說自己的喪妻之痛。

王賢東想著自己的堂妹王采玉雖然比蔣肇聰小了22歲,但是和蔣肇聰有著類似的遭遇,兩個人在一起可以相互理解,便從中說媒

王賢東到金竹庵和堂妹提及此事,王采玉一時拿不定主意,詢問母親的意思。母親表示她當年讓王采玉帶髮修行就是盼望著王采玉有一天能再嫁。於是在1886年6月,王采玉嫁給蔣肇聰。這次她沒有遇人不淑,蔣肇聰是個好丈夫,待王采玉不錯,日子幸福美滿。王采玉也當了一個好妻子,勤儉持家,夫妻和睦。因為蔣家家大業大,王采玉還能資助一下自己的母親和兩個胞弟。

過了一年,王采玉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瑞元,這人便是後來的大總統,蔣先生先生。後來還有過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都在出生不久後夭折。

1895年,32歲的王采玉再次因為瘟疫喪夫。她一下子便要承擔起料理家業的重任,壓力很大。此時身邊就只剩下一個兒子王采玉想起當年江湖術士的話,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悉心培養。

悉心培養兒子,終成大器

雖然丈夫去世後的日子不是很好過,但是王采玉一直堅持兒子的教育。後來,王采玉娘家有人開私塾,因為老師不錯,在那裡母親姚氏也可以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王采玉便把他送到那裡讀書。

在讀書期間,王采玉聽說兒子想要娶堂表妹毛阿春為妻,和母親商量後就找媒人去毛阿春家提親。毛阿春的母親是蔣肇聰的堂妹,名叫蔣賽鳳。蔣賽鳳聽說了這件事後直接回絕,還說蔣先生是敗家子,有十個女兒也不會嫁給蔣先生。

媒人把這話如實告訴王采玉,她聽了十分生氣,發誓要給兒子找個好人家做妻子。於是找到了蔣家的世交毛鼎和,想要他把二女兒毛福梅嫁給蔣先生先生。

蔣家畢竟也有一定的家業,而且毛鼎和聽說蔣先生十分聰明,很可能考取個功名。權衡了一下,毛鼎和認為這是門好親事,便把女兒嫁了過去

1901年,19歲的毛福梅嫁給了14歲的蔣先生。毛福梅是個傳統的女子,若是放在封建男子的眼裡,那是個一等一的好媳婦。但是蔣先生思想先進,嫌棄毛福梅目不識丁,夫妻關係不和。為了兒子能成材,王采玉還把毛福梅送到女校里,有助於相夫教子。

在蔣先生19歲那年,清政府因為腐朽無能,屈服於列強,加重對百姓的剝削。當時要當地的首富和中戶繳納的田賦很多,一些富商和徵收田賦的人見王采玉和蔣先生孤兒寡母,就欺負王采玉,要她交的賦稅特別多。王采玉據理力爭,上告官府,可他們竟然綁架蔣先生,說是不交稅就不放了他。無奈之下,王采玉只得交了重稅。

也就是這一年,蔣先生剪去長辮,提出出國上軍校的想法別人認為剪辮子大逆不道,王采玉卻認為男兒志在四方,十分支持兒子的做法。於是王采玉籌集好了學費,送兒子去日本留學。

放假回家的時候,蔣先生和毛福梅有了一些爭吵,踢中毛福梅的肚子,導致七八個月身孕的妻子流產。王采玉因此責罵他,蔣先生先生便聽從母親教導,不再如此。後來毛福梅又懷孕,於1910年生下一子。

1911年,蔣先生先生參加反清活動,又參加反袁活動。當時蔣先生先生成為通緝犯,母親也不拒絕他進入家門。雖然當時王采玉受兒子影響,鄰居與她交惡,但是王采玉絲毫不介意,認為兒子做得對。

在1922年,王采玉去世,沒有等到兒子當上總統的一天。母親的培養影響了蔣先生的一生,蔣先生一生都很敬重他。直到後來,蔣先生沒有辜負母親對他付出的所有艱辛與苦楚,在這一刻,蔣先生明白,母親王采玉過去所有的忍辱負重都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得到了回報,在眾人鄙夷的目光之下成為所有人仰望的大總統,他替自己高興,也替去世的母親感到欣慰。

原本王采玉的墳墓比較簡陋,只有一些碑石和樹木。後來,蔣先生先生建立了一定的功業,王采玉的墳地也被修建得更好。蔣先生先生在碑的兩側題寫了一副楹聯,孫中山先生還為王采玉題寫了墓碑。碑上刻有"壺范足式",是女中模範的意思。

王采玉一生坎坷,雖然她生在封建社會,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但她悉心培養自己的兒子,讓他接受先進思想的教育,成就大事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ceLqXABjYh_GJGVCMIQ.html